在指导角色游戏中的幼儿进行分工合作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1. **确定游戏主题**:选择一个适合幼儿年龄和兴趣的主题。确保游戏材料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需求。,,2. **设置安全规则**:为每个小组或角色分配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同时制定基本的游戏规则,避免冲突发生。使用小图标或者简单的文字来表示不同的角色和任务,便于理解。,,3. **鼓励平等参与**:在游戏中强调所有成员都是团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能力和贡献。通过正面评价和表扬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增强他们之间的友谊。,,4. **适时引导**:作为引导者,需要适时地给予反馈和支持,指出哪些表现好、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看到某个幼儿表现出色时,及时给予肯定,并邀请他加入其他角色中去。,,5. **反思与总结**:结束游戏后,组织幼儿讨论他们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分享各自的角色经历和学到的东西。这不仅能加深对游戏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6. **后续活动**: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情况,调整下一次游戏的内容和难度,保持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色游戏中的分工合作技能,促进其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主题创设、角色扮演、情节发展、材料使用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要使游戏内容充实、新颖,就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
教师应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将各种知识经验渗透在区角、参观、早谈、日常生活活动之中,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如何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观察售货员、理发师、医生的工作细节,幼儿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
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
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性和自选程度,直接影响着游戏的针对性、积极性,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或更新材料。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制作玩具,如“点心店”,师生共同收集盒子,做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根据本地特色食品,制作各种食材,比如蓬壶肉羹汤、煎果、九层糕等,新兴小吃食品如串串香、烤羊肉等,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通过场地布置来影响幼儿的行为,用物体或“家具”把空间分隔,把吵闹的影剧院和安静的图书馆分开,减少两个游戏之间的不良影响,某一主题参与人少时,可通过变换场地、更新道具等方式吸引幼儿。
科学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没有规则的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而游戏规则要让幼儿所理解接受和实施,就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而应该由教师、幼儿共同协商制定,在游戏过程中,会发现无法预测的意外,常常在活动中讨论,边讨论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改,在大部分幼儿的认可下,教师归纳成规则。
当幼儿在游戏时作出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行为,教师应直接制止,加以引导。
重视全面的介入观察
观察不仅仅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也是联结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教师只有充分观察,才能正确地判断游戏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才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干涉幼儿游戏。
1、通过全面的观察,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度,便于掌控游戏的节奏。
2、观察游戏主题是否丰富,物质提供是否恰当,思考变更游戏内容和材料。
3、观察幼儿经验是否充足,角色之间是否冲突,判断介入指导的最佳时机。
开展有效的适度指导
1、运用语言提示指导,教师的语言具有多种功能,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个动听、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教师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具体真实的想法,如:“你要做什么呀?”“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促使幼儿引起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明确判断,而当幼儿遇到困难、缺乏目的时,教师可用简单语言进行建议性提示。“糖果店”的糖果卖完了,游戏没法开展下去,教师说“我们一起再做些糖果吧”,引导孩子们开办“糖果加工间”。
2、运用动作提示指导,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教师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肯定幼儿的良好表现;用摆手、摇头或面部表情等否定一些不良行为,必要时教师应适当地示范游戏玩法,具体如:“银行”的职员办理“存款”“取款”;饮食店的“招待员”耐心、和蔼、有礼貌地招待顾客;医院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开药。
3、以角色的身份进行指导,教师加入游戏,可通过扮演角色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如:“肯德基”中,教师担任副经理,给“经理”示范如何管理整个店的工作,以副经理的身份指导“店员”进行工作,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的情节。
教师要积极地融入到游戏中去,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有效地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发展游戏新情节,控制游戏节奏,深化游戏主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如何保护儿童免遭性侵?
家长如何保护儿童免遭性侵?
侵害者有何特征?孩子有何行为标志?
1. 告诉孩子隐私部位永远不能被别人摸
在一部关于女童性侵的讲述记录中,有个女孩说,她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有天晚上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时候宿舍里进来一位男老师,她有些害怕,赶紧躺好装睡,她感觉到自己的衣服被掀开,胸部被老师摸了很久,她害怕得一直装睡,等老师走后才敢翻身,她说,挺难过的是,身体不能被别人摸这件事,就没有人告诉我!
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除了教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之外,我们还要明确向孩子说明:
对男孩而言,他的生殖器和屁股是隐私部位,而对于女孩而言,她的乳房、生殖器官和屁股是隐私部位,只有爸爸妈妈或其他养育者才可以触碰他的隐私部位,前提是在洗澡或隐私部位受伤的情况下。
2. 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良触碰
在被性侵的采访者中,有个女孩回忆她三年级的时候,晚上睡觉被表哥胸部,还给她看生殖器,并让她用手碰,她说当时被吓到了,但是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懵懵懂懂地让他这样做了,我们要教会孩子分辨什么是好的触碰,什么是不良触碰非常有必要。
好的触摸是孩子喜欢的,如父母的拥抱,小朋友之间的友善接触,不良触摸是孩子想停止的触摸,如打、拍、踢或触摸儿童的隐私部位;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触摸,是让孩子感到迷惑或不舒服的触摸。
我们要告诉孩子,在遭遇不良触碰时,如果周围有很多人,比如在公交车上,一定要大声喊叫:“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如果周围没有人,要教孩子学会说:“我没满14岁,你想坐牢吗?”可千万别小瞧这句话,这是公益组织“女童保护”分析了大量案例后发现,那些施侵者正是吃准了孩子不敢说不敢反抗,而“你想坐牢吗?”这句话其实代表着孩子是受过教育或训练的,犯罪分子就会知难而退。
3. 熟人也有可能是坏人,可以跟坏人撒谎
有个上中学的女孩子,每天晚上回家奶奶都在楼下接她,有一天奶奶生病了没有去接,后来发现小女孩被杀了,后来经过调查,女孩回家在经过二楼楼道的时候,被二楼的一个大哥哥被拽进屋里强奸了,女孩临出门的时候说:“我一定要告诉警察!”犯罪嫌疑人因害怕事情暴露,干脆杀了女孩,根据公益组织“女童保护”的数据统计,2018年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共有317起,熟人作案210起,占比66.25%,在这210起熟人作案中,其中师生关系占比33.8%,比例最高;网友关系占比18.57%,邻里关系占比14.76%,亲属关系占比11.9%,其他生活接触的熟人如门卫、校工占比15.23%!
我们要告诉孩子坏人不一定长得很凶恶,有些坏人看起来还挺和蔼,或许还会随身带着很多好吃的零食,我们身边的熟人中也有可能有潜伏的坏人,可能是父母的朋友、同事,可能是邻居,甚至可能是学校里的老师,要求孩子时刻注意他人的行为,加强防范意识。
在熟人性侵案例中,大多数施害者都要求孩子保密,不可以对别人说,或者每次用钱或者零食加以诱惑,甚至是威胁恐吓,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当坏人要求你保密时,你可以当面答应下来,等离开坏人时,再第一时间向爸爸妈妈求助。
警惕!孩子遭遇性侵的暗示
性侵预防与援助项目“春风计划”创始人隋双戈提到,一个6岁的小女孩被幼儿园保安多次性侵,她变得特别黏人,特别胆小,如果孩子出现以下4种异常行为,父母一定要警惕:
1、性格反常,原本安静内向的孩子,突然变得狂躁易怒;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2、不断做噩梦,孩子经常从噩梦中哭醒,可能还会莫名其妙哆嗦,动不动就尖叫,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
3、害怕和回避,如果孩子突然对某个人表现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