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芯片毋庸置疑是中国制造的原生芯片,但确实应用了许多国际技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兴事件之后,国内对于芯片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华为自主研发的海思麒麟芯片因此备受瞩目,也有声音指出,麒麟芯片依赖于国外技术,比如俞敏洪曾表示:“若无外国技术支持,华为的芯片可能只剩一个背包。”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麒麟芯片的研发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组装一辆汽车:基础的“骨架”和“底盘”,即CPU核心,由英国的ARM公司提供,而华为则负责重新设计其内部结构,以及通信基带部分,然后交由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进行定制生产和加工。
以麒麟970为例,其主要的大核A73和小核A53,以及GPU(图像处理器)均基于ARM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知名的苹果A系列、三星Exynos以及高通骁龙等芯片同样使用了ARM的基础架构,这意味着,即便如此,各家公司在芯片上的表现依然存在差异,这得益于他们在软件优化、定制化设计等方面的独特专长。
在通信基带领域,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使其在5G时代的竞争优势愈发凸显,反观早些年,三星的猎户座芯片就因基带问题受限于产量。
至于生产环节,尽管麒麟芯片由台积电代工,但这并不影响其技术含量,毕竟,苹果和高通等业界巨头也同样选择台积电作为合作伙伴,况且,华为负责设计芯片,台积电仅负责生产,这并不能否定华为的技术实力,您如何看待海思麒麟呢?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的观点,让更多人听见您的声音,如果您认同我的分析,请点赞、分享并关注我!
需要澄清的是,华为并没有自己的芯片工厂,目前全球具备先进制程能力的主要芯片厂商包括高通、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海思的处理器由台积电代工生产,但设计工作由华为完成,由于技术和经济考量,华为尚未能实现自产或大批量生产处理器,海思的一大亮点在于整合自家的基带技术,要知道,使用高通基带通常需支付约5%的专利费用,这对于利润空间有限的国产手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部售价4000元的手机,可能就要向高通支付200元的专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