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文学在创作中呈现出什么特点?
自诞生以来,中国现代地方文学理论存在分歧,尚未形成系统理论。在中国,学术界谈论的地方文学有许多不同的内涵:一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系》中所说的“地方文学”;另一种“地方文学”是指根据鲁迅、矛盾、周作人等人的相关理论思想,对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相关作品进行总结和分类,包括30年代~无论是鲁迅、矛盾还是周作人,40年代的作品,很少直接以“地方文学”命名,也没有从“地方文学”的角度来评价作品。然而,后世学者的研究立场、方法和规模都来自鲁迅在20世纪初的相关讨论;“地方文学”的第三部分是基于“地方文学”的观点,即“地方文学” 都被归类为“地方文学”; 第四种“地方文学”是指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在意识形态和审美方面,它延续了20世纪,20世纪~20世纪30年代,一些具有地方小说特色的小说文本被学术界称为“新地方小说”。
以上只是大陆学术界对“地方文学”概念的理解。台湾对“地方文学”的理解要复杂得多,涉及民族与现代、地方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复杂关系。
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文学界,对当地文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地方文学通常以小说和诗歌的形式展示,重点描述特定地区的人物、方言、习俗、地形等特征。“当地文学中的地方色彩不仅是其活力的源泉,也是文学的独特性。它可以与一个人无限的创造力和不断涌现的魅力相媲美。”(詹姆斯・哈特,1995:439)。这句话强调了地方色彩在地方文学中的重要性,促进了地方文学观念的形成。
“地方文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之后。这种文学描绘了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乡村生活,乐观而富有诗意。例如,布雷特・西部矿工的生活描述在哈特(1836年至1902年);马克・吐温快乐而简单地讲述了农村生活。两者都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健康活泼的乡村生活。地方文学作为一种文学风格,很快就成为世界各地的文学倾向。此后,当地文学不再局限于描述18世纪的田园生活,而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的共同意识甚至觉醒。“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可以在当地文学中找到,因为作者似乎经常远离平凡的生活,远离喧嚣的国家,置身于一种奇怪的文化习俗中,但通过准确的细节描述来保持作品的真实性。当地文学的弱点是,大多数作品都包括怀旧和悲伤的感觉,而通常的表达形式是草图和短篇小说(詹姆斯・哈代,1995:440)。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于乡愁、风土、人情、写实八个字。更详细地说,当地文学侧重于对当地环境的诗意描述,现实地塑造当地人物,引用当地方言或民谣,以及围绕当地习俗的故事情节(唐娜・坎贝尔1997:22)。
当地文学中的场景描写侧重于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这样的场景描述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整个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场景通常远离世俗的喧嚣,甚至让人感到不可触摸。对读者了解作品,看似微不足道、细致的自然环境描写,确实意义重大。沈从文的《边城》中对场景的描写符合上述特点: “那条河是历史上著名的酉水,新名字叫白河。从白河下游到辰州与元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如果追溯上去,三丈五丈的深潭就清澈见底了。深潭反映了白天,河底的小白石,有图案的玛瑙石,都看得很清楚。游鱼在水中来来往往,全像漂浮在空气中。两岸有许多高山,山中有许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多年来一直是深翠色的,令人眼花缭乱。”
这是对故事人物生活环境的描述,远离世俗的喧嚣,宁静甚至让人感到遥不可及。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描写自然地讲述了故事的背景,帮助读者了解当地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当地文学中的人物塑造往往是通过当地人使用的方言来区分外界的性格特征,以及当地人保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来完成的。例如,《边城》中的描述:
“渡船头竖起一根小竹竿,挂着一个可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的水槽里有一根废电缆。当有人过渡时,铁环挂在废电缆上。船上的人引导他们爬上电缆,慢慢地把船拖到另一边。船将近岸,管理渡船的人喊着“慢慢点”,霍跳上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上上岸,翻山越岭消失了。渡头属于公家,所以过渡人不用付钱。有些人心里不安,抓了一把钱扔在船板上,管渡船必须一一捡起, 还塞在那人的手心里。”
故事中,当地人乘船到达河对岸,以上段落是对乘客船的描述。在这个边境小镇,人们总是以一种非常传统甚至落后的方式乘坐客船。”渡船头竖起一根小竹竿,挂着一个可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的水槽里有一根废弃的电缆。当有人过渡时,铁环挂在废弃的电缆上,船上的人们引导他们爬上电缆,慢慢地把船拖到另一边。对于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们来说,这种方式是奇怪的,甚至是荒谬的。文章中主人公翠翠的祖父是一个诚实而简单的船夫。每当乘客想给他一些铜钱时,他总是拒绝,因为渡头是公共的,祖父的工作是有偿的。无论是乘客的“不安”,还是翠翠祖父的无私,这都是一个宝贵的性格特征,也是这个边境城镇不同于物质欲望的外部世界的体现。
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是地方文学的典型特征。地方文学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信誉和区域特征的真实性。方言是一个地方或社会上的各种语言,通过不同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相互区分(唐娜M.1997年坎贝尔:2)。沉从文在《边城》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反映了他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性。比如“有时候累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们在隔岸挥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爷爷起床,就跳下了船。她很快为爷爷渡过了小溪,一切都溜走了,从不误事。”
在湘西,“溜刷在行”是一个非常地道的词,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擅长做某事,做得轻松。显然,用这个词来形容熟悉渡公工作的翠翠是完美的。
许多地方文学作品都有厌恶变化和怀旧的感觉。有人说,当地小说描述的故事似乎什么都没发生。故事中会有关于当地习俗的叙述和围绕此展开的情节。沈从文的《边城》情节始终围绕端午节、中秋节、新年等节日循环运行。比如故事中的主人公翠翠是端午节第一次遇到诺送;第二年端午节,我错过了我最喜欢的诺送。翠翠和爷爷又来镇上看龙舟比赛,却遇到了诺送的哥哥天宝,两兄弟都爱上了翠翠。两年后,诺送去参观翠翠的家,并邀请翠翠和她的祖父到他家观看赛龙舟。翠翠如约而至,但道听途说,有权有势的民兵团女儿想嫁给诺送。从此,翠翠与诺送之间又多了一道隔阂。由此可见,端午节是《边城》故事情节展开和延续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节日。
《边城》因其丰富的地方色彩特征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作品属于地方文学领域。虽然两者的作品都是优雅而丰富的,但从根本上说,它们都离不开思乡、风土人情、写实四大基本特征。以《边城》为例,探索地方文学的基本特征,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欣赏地方文学。突出地方文学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可以促进更多优秀地方文学作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