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为什么叫郑州呢
郑州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属荥阳或中牟县管辖。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对地方建制进行了改革,将北朝以来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政府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隋朝为什么改荥州为郑州,这与郑国有关。西周末年,周宣王把弟弟姬友封于郑国,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华县一带。西周灭亡后,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另一方面将郑国也迁到如今的荥阳、新郑、密县一带(郑国将都城从陕西华县迁到新郑的时间为公元前769年),后代人为了区别西周时期陕西省华县的旧郑国,便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东迁后的国都称为新郑。新郑作为郑国的国都,存在了390多年。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将韩国的都城从阳翟迁到郑(新郑)。韩国定都在新郑145年以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
秦国在此地置颍川郡,辖新郑、阳城等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颍阴,辖许昌郡、颍川郡、阳翟郡,辖境相当于今许昌地区中北部。这一地区在西周初年为许国,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地。因此,东魏取”郑州”之名取代”颍州”,有可能与此地区曾为郑国之地有关。
隋唐时期,郑州的行政建置时有变化,直到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的治所均设于管城。
10月22日郑州宣告解放,郑州市民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10月23日,中共中央电贺郑州解放,郑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同时,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党委决定谷景生代理中共郑州市委书记。10月28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宋致和任郑州市市长。
建国初期,郑州市由于交通便利,又是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展的重点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央决定将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
1953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扩大郑州市的管辖范围。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党、政、军、群等领导机关由开封迁到郑州。
郑州的郑,源于西周的诸侯国郑国。西周宣王时代,周宣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友,在郑地建立诸侯国,叫郑国,这个郑地在现在陕西华县一带。西周末年,郑国迁国(注意,不是迁都)到现在郑州附近,还称郑国。郑国是春秋战国小霸,后被同为姬姓的韩国所灭。
商周时代,河南是殷商的统治中心。周灭商后,周朝在此地封建了大批以周人姬姓为主的诸侯国。仅郑州地区,姬姓诸侯国就有十多个,郑国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