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天津定居,哪位朋友帮忙告知一下天津的幸福指数,及其它与生活相关的方面,想到哪说到哪,万谢_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我想去天津定居,哪位朋友帮忙告知一下天津的幸福指数,及其它与生活相关的方面,想到哪说到哪,万谢
在天津二十年了,没有北上广的紧迫感,市内中档普通住宅房价2-5万之间,薪水3000-15000之间是大多数,高管不算在内,压力相对一线小一些,攀比没有那么重,也看工作环境,这是个大多数人不很讲究穿着打扮的城市,不是都拿爱马仕的上海,这方面压力小,幸福指数相对高些。教育和医疗资源还可以毕竟直辖市,有钱可以送北京毕竟很近。人情关系复杂,本地人接受外地人程度很低,尽管500万外地常住人口,现在相对好些。本地人大多会说话,不吃不喝送你三十里不是吹嘘,卫嘴子不仅是吃,更是说,相声之乡,说话谁认真谁就输了。规矩很多,只要不和本地人一起居住就没问题。吃的花样还可以,各种菜式都有很全。北方人基本可以接受,南方人就不知道了,天气半年夏天半年冬天,春秋基本没有,一件风衣可以穿十年,夏季干热30-39度,冬季0--10度,没冷就有暖气了,夏季5-9月,冬季11-3月,春秋各一个月,而且不是很明显,就是没想好穿什么就过去了。
这个幸福指数着实跟经济收入成正比,本人外地女,在天津5年左右,以前不理解为啥这的人死活都不愿意出远门,甚至去趟郊区对他们来说都是出远门,时间长了,渐渐发现我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也不太愿意远离这片熟悉的区域。。当然我说的整体感觉,觉不仅仅是人文氛围。天津整体就业率还是可以的。唯独工资水平不是很高。人均5 k左右。物价水平除了市中心的中心之外,其他也是还可以的。房价吧 拿不准,这个一直都都高。若是单身的一个人能稳妥拿1万多左右,攒几年 在四郊贷款买个房子也还是是可以的。若是小两口那就有点困难了 紧紧巴巴 毕竟住房是大问题。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司马懿,字仲达,曹魏三朝元老,两次托孤重臣,曹魏后期举足轻重的人物。公元249年,七十岁的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把持朝政近十年的大权臣曹爽,还屠杀曹氏宗族数千人。那么,为何曹操当年的老部下无动于衷,制止司马懿的暴行,坐看曹操后人被屠。下面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简要分析,得出三个原因。
其一,曹操的老部下大多作古。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病逝于公元220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在公元249年,距离曹操过世已经29年了。曹操病逝时65岁,他的老部下岁数和他相仿,在曹操病逝后不久,相继去世。如夏侯惇于220年病逝、曹仁于223年病逝、张辽222年病逝、于禁221年病逝等。
严格来说,司马懿比曹操低一辈,和魏文帝曹丕年龄相仿。古代大多寿命短,七十岁就是古来稀了,公元249年,司马懿也七十多岁高龄了,曹操时代人物自然作古了。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自然不可能有曹操老部下来救驾了。
其二,曹爽和司马懿八斤八两,也是一个阴谋家。曹爽,字昭伯,他并不是曹操的嫡系子孙。他的父亲曹真,本名秦真,字子丹,是曹操三个养子之一。据《三国志》记载:当年曹操发檄文号召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曹真的父亲秦邵为曹操招兵买马,被豫州牧黄琬杀害,曹真成为孤儿。由于秦邵因公牺牲,曹操可怜孩子,便将其收养。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记载与之略有不同。《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
不管历史如何记载的,曹真与曹操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曹姓血脉。因此,曹真之子曹爽与曹氏宗亲并没有血缘关系,他和司马懿一样,也是一个“外人”。司马懿可以篡权,曹爽同样也是可以的。曹爽和司马懿接受曹叡托孤辅政时,他将司马懿架空,又采用邓飏之谋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任用自己兄弟为官,结党营私,不将小皇帝曹芳放在眼里。照这个情形发展下去,曹爽很有可能夺权,自立为帝的。
因此,当时魏国朝堂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重臣、老臣认为曹爽是大奸臣,司马懿是大忠臣,拯救曹魏于水火之中。因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这些老臣站在了司马懿这边,支持废掉飞扬跋扈的曹爽。《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蒋济)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其三,曹丕打压曹魏宗亲重臣及曹操旧部,使其势力大大减弱。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登基为帝时,很多曹魏宗亲故旧仗着有大功于社稷,看不上年轻晚辈曹丕。曹丕为了掌握大权,大肆打压这些重臣,如曹洪差点被曹丕所杀。同时,曹丕破格提拔司马懿等与自己亲近之人,来取代、对抗曹魏宗亲势力。曹丕曾对司马懿道:“我日理万机国家大事,没有一丝一毫的休息时间。现在重用你司马懿,不是让你享福,而是要你为我分忧。”《晋书·宣帝纪》中相关记载如下:
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在曹丕、曹叡两代皇帝的打击下,曹操老部下已经远离朝政中枢,到公元249年,大部分已经去世,就连他们的第二代,也是少有掌权的。此时,在司马懿的精准打击,魏国朝堂上还掌权的大都是士族力量,忠于曹魏的曹操老部下已经很少了。
总结:由于相距曹操年代久远,他的老部下多半已经作古,至于下一代,在曹丕和曹叡两代皇帝的打压下,不复往日辉煌。还有一点,曹爽独自把持朝政,隐隐有夺权迹象,犯了众怒。因此,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魏国朝堂之上没有老臣站出来反对司马懿。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
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
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