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德中学占地面积_公孙弘六十岁出仕,享禄二十载而以丞相位终,有什么启示
重庆市文德中学占地面积
重庆市南岸区文德中学占地面积80余亩。
01情况简介
重庆文德中学校是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在集团化和现代化办学发展战略下的一所非营利性的民办中学,教育教学由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全权负责,学校坐落于南岸茶园新城,占地面积 80 余亩,交通便利,景色宜人。
重庆十一中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2018 年改为“文德中学”。
2018 年,十一中本部原来的初中初二、初三搬迁至文德中学(融创校区),转为民办性质。
02
指标到校
(1)指标到校。区内优秀小学有指标名额,一般的小学名额少些,有些甚至没有。
(2)有意向家长到 10 月份可拨打学校电话咨询或到现场登记。
03
招生规模
2020 年初一招收 22 个班,每个班 42 人左右(1、4、7、10、13、21 是卓越,实验 15 班)
2020 年摇号名额:403 人
04
学校攻略
◆学校地址◆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
◆师资配备◆
重庆文德中学校以原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初中部优秀教师为主体,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竭力打造一支师资强大、素质过硬、科研突出、业绩卓越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师严谨执教,爱生敬业,全校共有教职工 409 人,其中研究员 5 人、特级教师 2 人、高级教师 96 人、重庆市名师 1 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3 人、重庆市骨干教师 12 人、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72 人,硕士研究生 9 人、硕士课程研修班结业 75 人,100%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食宿情况◆
宿舍有 6 人间或者 8 人间,由学校指定入住,每隔一年要换宿舍,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员变动。
宿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阳台,晚上热水限量供应,11 点熄灯。
公孙弘六十岁出仕,享禄二十载而以丞相位终,有什么启示
公孙弘出身平民百姓家。知底层疾苦,摸百姓脉搏。饱学诗书,善辩善思。
这本是历史学家的问题,我们认识的公孙弘,只是个人肤浅的认知,对历史人物,只能谈谈自己的印象,不能评价功与过。
公孙弘致仕之时,已经晚年方成,他经历过了风风雨雨,知道治理国家,应该从何处下手。算是有丰富的从政经验。
汉室复兴,百弊待革。秦后,汉室如何强国富民,是当政者首先要考虑的振兴国家,发展经济,统一疆域的必要议题。
公孙弘,年已一甲子。博学多才,按常规,他已经历练成熟。经验丰富。赋闲在家,怡养天年之时了。
他能享禄二十载,并不是混日子度过的。
他能听取各方面意见,分析利弊。发言时,即能让皇帝采纳己见,又能让众臣心悦诚服。
这是能力问题。
为政者,不偏不倚,兼听则明。
站的高度越高,决定与判断更得细腻,谨慎。
为政为国为民,日则如履薄冰。
克己奉公,是儒家中心思想的精华部分。
公孙弘知道应该怎么做,他胸有成竹。能让皇帝认可己见方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封建社会,以帝王为中心。若遇明君,丞相治国安邦才有用武之地。
公孙弘能历二十载官场,,位极人臣至尊。凭的是善于分析,判断,决策。
能做到零失误,物正业,深得人心,值得信赖。与克制自己,修养有素有关。
历朝历代,名臣辈出。做好自己,当国之栋梁,为国为民奉献力量,是每个有志之人,文人墨客的宏大理想。
历史定论,不敢妄言。熟是熟非,自有历史评价。我们一己之见,又非专业。聊表一孔之见,还望史家批评指正。
不当之处,勿传勿转,一笑了之。仅当民间街头巷语的民间俚语故事吧。
感谢提问,还望修正批评。
谢谢你了。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公孙弘六十岁出仕,享禄二十载而以丞相位终,有什么启示?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一位很特别的丞相。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任命十三位丞相,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这些人中,田千秋作为托孤大臣,得以善终,是很幸运的一位,其次是公孙弘。
公孙弘以八十岁高龄死在丞相任上,其余的人大多都没有善终。
公孙弘现象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启示。
一,不足为训。
公孙弘六十岁出仕,享禄二十载而以丞相位终,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不可能出现。
现代社会,六十岁是一个坎,到了这个年龄,每一个公民基本上船到码头车到站了。
一般的公职人员退休了,没有公职的人也没有机会进入体制之内,因此说公孙弘现象不足为训。
二,为人不齿。
为什么说公孙弘为人不齿?
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第一,公孙弘的飞黄腾达靠的是能说会道。
汲黯是一位很正直的官员,曾经当着汉武帝的面指责公孙弘虚伪。
汲黯说:“公孙弘身居三公要职,俸禄多却盖粗布被子,这是欺诈世人,沽名钓誉。”
公孙弘对汉武帝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曾与汲黯等官员约好,一同上奏某件事情。
当公孙弘见了汉武帝后,却改变之前的主意,在汉武帝面前阿谀逢迎,这让汲黯很气愤。
汲黯因此而对公孙弘不满,并在廷议上指责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大多欺诈而不说真话!刚开始与我等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却完全违背在之前的说法,为人不忠诚!"
汉武帝让公孙弘证实汲黯说的是否是事实。
公孙弘却侧面回答说:"了解臣为人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为人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武帝赞同公孙弘的说法。从此往后,但凡有武帝身边的宠臣诋毁公孙弘,武帝反而越发厚待公孙弘。
第二,公孙弘没有办过一件正经事。
公孙弘二十年的公职生活,没有办过一件正经事情,因为公孙弘没有真才实学,有的是随机应变,投其所好。
公孙弘常常与汲黯先后去见汉武帝,汲黯会当面向汉武帝提出很多富有见解的问题,公孙弘呢?就在汲黯走后,对汲黯的问题加以解释,以此赢得汉武帝的欣赏。
公孙弘曾反对汉武帝向西南发展,反对汉武帝修筑朔方城。
汉武帝就让公孙弘与朱买臣辩论。
朱买臣提出了十个问题,公孙弘连一个问题也无法回答。
于是公孙弘作检讨说:“我是山东粗鄙之人,不知修建朔方城如此重要,建议专注于修建朔方城。”
第三,公孙弘内心阴暗。
汲黯常常让公孙弘很丢面子,为了打击汲黯,公孙弘对汉武帝说:“右内史所管辖的地方有很多高官和皇族住在那里,很难治理,应该派汲黯去管理这个地方。”
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让汲黯上任右内史,将汲黯挤出了朝廷。
董仲舒是大儒,瞧不上公孙弘这个小儒。
公孙弘为了打击董仲舒,将董仲舒排挤到了胶西国。
胶西国是个什么地方?
胶西王刘端是汉景帝的皇子,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朝廷派到胶西国的相国以及二千石高官,大凡正直的都被刘端整死了。
公孙弘将董仲舒排挤到胶西国,就是想借助胶西王刘端之手害死董仲舒。
三,引以为戒。
公孙弘这样的高官,不办正经事,靠能说会道,投其所好,受到汉武帝赏识。公孙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挤正直官员。公孙弘这样的现象,在今天的官场,应该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