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近现代有哪些名人,各有什么故事_退休人员再去打工挣钱是什么心态
盐城近现代有哪些名人,各有什么故事
有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在联合国会议大厅仰天大笑的外交家乔冠华;有党内一支笔胡乔木。有大文人周巍诗;现在我军几位高级将领。当年青年榜样董加耕,现在雕塑家吴为山。
以及解放前刮民党兵败,跟随撤退到台湾的国军将领郝伯村。
盐城名人中介绍过胡乔木、陆士新、王诗宬、陈义汉、周俊、李立浧,这里介绍3位文化名人与读者分享。
周巍峙(1916—2014),原名周良骥,江苏盐城东台人,1938年7月入党,音乐家。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八路军,曾任《全民通讯社》编辑、前线记者,八路军临汾办事处秘书,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晋察冀边区文联宣传部部长,华北局文委委员兼秘书,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处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
代表作品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九一八纪念歌》等。
李国文,1930年8月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盐城,1983年入党,作家。
1949年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曾任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任文艺编辑,中国铁路文工团任创作员,《小说选刊》主编等职。
《楼外谈红》《大雅村言》《文人遭遇皇帝》《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莎士比亚传》《李国文说唐》《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等。
代表作品有《冬天里的春天》《月食》《危楼纪事》等。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
戈宝权(1913—2000),笔名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江苏盐城东台人,1938年入党,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曾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生活书店和时代出版社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苏大使馆临时代办和参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学术委员等职。
译作有《普希金诗集》《海燕》《戈宝权译文集》《裴多菲小说散文集》《高尔基小说论文集》;著作有《阿Q正传在国外》《鲁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外文学因缘》等。
退休人员再去打工挣钱是什么心态
谢谢邀请:退休人员再去打工挣钱是什么心态?我很肯定告诉题主:贡献余热,体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心态。原因如下:
一是单位留用,继续工作。作为退休人员能得到单位留用对退休人员来讲是莫大的欣慰,有成绩感和优秀感,也体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在我退休之前一个月,校长就找我谈话,希望我继续下去,到了学生毕业之前,校长又找我谈话希望我再继续下去再教一届毕业生。那时政策刚允许生育第二胎,儿媳妇也刚怀第二胎,大孙女上小学了,外孙女也上幼儿园了。我想反正目前家里不是很忙,就欣然同意了。我连续工作了三年。到第四年夏季开学,学校再三打电话叫我再去担任毕班教学,孩子们就是不同意,只好停止工作,因为家属要带小孙子,我的买菜,做菜,送外孙女上幼儿园。
其二:如果退休了再打工,同时可以证明自己身体力行,至于报酬多少我本人不计较,但是至少于同类人同工同酬或者是略高,有些人说退休再打工是家庭经济困难等,我不大赞同这个观点,不绝对,但是不是没有;
其三是消磨时间,免得一下子觉得精神空虚,寂寞感。
说真的,如果我现在家庭成员同意的话,我还想再出去打工,因为这样生活太无聊了。
说说我的母亲,她50岁就办理了退休手续。如今59岁,你知道她这几年都干了啥。
首先,她是有儿子的。一般有儿子的家庭,婆婆首要责任是帮带孙子的。我嫂子生下小侄子后,我妈帮带了几个月,她们也面临婆媳矛盾。刚开始,我哥还能从中周旋调节,但时间长了,两个强势的人更是水火不融,家里鸡飞狗跳的。实在没办法,我妈终于认识到,要对儿子小家放手。
她退出我哥一家生活后,终于悟出:为儿女付出越多,儿女越不知感恩,接下来得为自己而活。
她退休后第一份工作,去附近工厂叠衣服、打包。这份工作是个体力活,要长期站立,手脚不停地动。好在她身体健康,工作流程不复杂,那儿工作环境干净。我们以为她只是偶尔做做,没成想,她做上瘾了。
用她的话讲,在那上班的都是像她这个年龄段的姐妹们,共同语言多,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能畅所欲言。而且她勤快善良,自己本份的活干完后,还主动去帮别人,别人也能善待她。最重要的是,平时她每月能赚2000多元钱。
由于退休金不多,她总怕自己哪天得大病,会拖累我们,想多为自己攒点钱,年底也好给孙子和外孙多包点红包。这样嫂子也能对她和善点,能让她多看两眼孙子。
可后来以美国为首掀起对中国贸易打压,她们厂里订单数直线下降,她们好多人没事可做。每次我去找她,她总是无精打彩,要死不活的样子,还说什么要早点去找死去的老伴。我建议她去学学广场舞,她说别人嫌她笨。让她去外地旅游,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她说手机上就能看,还不累。
哪知,没过多久,实在闲不住的她又跑去家政公司,为半失能老人做饭看孩子去了。
我知道的时候,是她抑制不了自己的兴奋,主动打电话讲的。她说那个老人很可怜,70多岁了,女儿远嫁,儿子离婚,孙子跟老人在一起。她平时负责为他们做两餐饭,打扫下卫生。老人很健谈,跟她有说不完的话,年底时老人女儿回来,还给她包了个大红包。她本不想要,是他们硬要送给她的。她太感动,像个孩子一样给我倾诉。
我终于明白,为何她要到处找事做了。自从父亲过世后,她明显变了,她不再那么焦虑、爱管闲事,变得沉默寡言,从容淡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要闲下来,满脑子都是和父亲生活的美好回忆,只有忙碌,才能让她暂时忘记痛苦,不再那么孤单。
再说,忙碌起来,老人的日子才有盼头,觉得自己仍有自身价值,精气神也就提上来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老人愿意,我们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