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_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秀才、举人、进士,如果把秀才比做211本科,那么举人、进士相当于那类学校什么学历?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是所谓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需要类比。假如把今天的中学、大学、研究生分成三个档次,与古代的三个档次似乎可以对应,但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明史载, 秀才一个县二十左右,政府月供米六斗。举人以上,都有供给。与今天比起来,这差不多相当于准公务员的待遇了。举人考中进士可以做官,少数举人也可以为官,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海瑞,左宗棠等,都是举人出身。
如果非要把古代这种功名与今天类比一下,举人相当于今天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取得报名资格的人。进士相当于,被中央国家机关录取为公务员的人。进士的人数实际上比这要少。一般三年一次科举。取中大约三百人左右。平均一年一百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可以当官了。他们与今天考上普通公务员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当的官是所谓的“朝廷命官”,也就是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在今天,只有副省(部级)才有资格。
还有一点不同是,今天如果你是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博士,可是在古代,你可能连个秀才都不是。因为考试不考。只考四书五经。
总之,古代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必拿来比较。
在古代,秀才也是功名,在县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同时还可以见官不跪,受审不用刑,更加可以免除劳役赋税。如果无法更进一步,那就可以到当地私塾、学校当讲师,生活也可谓衣食不愁。如果能考取更高层次的功名如举人、进士那真的就是光耀门楣的行为了。或许这里就有人心里有了计较,自己的学历在古代算是什么功名呢?
秀才:清华北大高材生
以清朝为例,据统计满清260多年的历史里,人口总数大概4亿左右,总共才46万左右的秀才。这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现在每年全国大学生招生估计40到50万左右,清华北大每年大概在全国招生4000人左右,按照比例来讲,也就只有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才勉强算是秀才。
现在高考还有标准答案,不看长相,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公平的考试。然而在古代不行,有的考官对书法还有喜恶之分,甚至连名字都可能成为自己名落孙山的原因,关键还在于考试结果没有标准答案,一般都是一篇文章,以清朝为例,就是八股文。所以很多人都给主考官送礼,乞求混个秀才的功名。所以在古代的秀才跟现在的清华北大学霸们估计是同一起跑线。
举人:博士
明清两代每隔三年在各省的省会城市举行乡试,而参与者就是各个区域的秀才。清朝一共才15万左右的举人,可见其技术含量需要相当的高了。从比例上来讲,硕士研究生估计还不够举人,应该是博士,甚至是副教授才能勉强算举人吧。
此外明清时期的举人,回到当地也是可以轻轻松松做副县长之类的。这个时候举人兜里面的钱就渐渐多了起来,因为送钱的人多了,有钱的怕有权的,这个不管什么时候都适用。
进士:两大科学院的院士
进士是需要由皇帝亲自面试通过。进士是由举人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这里有一个数据,每三年只有300个人能中进士。而据2017年11月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00人,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加在一起,共1682人。考虑到中国现在大约14亿人口,按照比例,进士估计相当于现在的两院院士了。
在中了进士后,综合能力最差的都可以做个县令,但是一般的进士哪怕最后进入不了最核心的圈子,但是再怎么差,也能混个五品知府,也就是现在的市长。如果能力的强的,混个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也是很容易的,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总的来说,中了进士后,基本上都是平步青云,三代享福。
当然这里只能简单将秀才、举人、进士做了类似的比较。科举主要的结果是仕途,而现在的学士、博士、院士往往只是指学历,并不能代表权力。现在的文凭和学历,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和水平,但基本上还是较为科学、客观、综合,全面地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比起古代只用一篇命题文章觉得一生而言,是比较理性的。
用现在的学历比较古代的功名,确实太过草率,千万不要小看古代科举的分量。但庆幸的是,现在学历上并没有阶级之分,它只是代表你的个人能力,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幸福。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
1900年8月28日早上7点,八国联军在大清门前集合,然后缓缓开进紫禁城。十四天前,他们攻下了东方最庞大帝国的首都,现在他们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阅兵式来好好庆贺一番。
队列的末尾,一支有着东方面孔的军队神色木然地行进着,他们就是英军“华勇营”。和欢呼雀跃的八国联军不同,“华勇营”的士兵们沉默地看着洋人在本国的皇宫里面撒欢,眼神孔洞,脸色阴沉,或许是他们的心里仅有的羞耻心让他们不能享受胜利的狂欢吧。
当时“华勇营”中尉,英国人巴恩斯记录下了自己部下们的表情:“他们沉默的脸上写满了悲伤,当我们接近皇帝生活的宫殿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脸上充满了一种糟糕的表情。事实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然而,和他们此时的悲哀和沉默不同,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华勇营”表现得不是一般的悍勇,此战他们有23人阵亡,英国人还在威海租界给他们立了一个纪念碑。
一、“华勇营”的“悍勇”
时间回到几个月前,1900年6月22日,庚子事变爆发,北京英国使馆被包围。英军急忙调兵救援,而此时距离最近的就是驻扎在威海的“华勇营”,于是“华勇营”即刻出动,乘坐军舰从天津大沽口登陆,跟着八国联军一路打进了北京城。
1900年6月27日,俄军在攻打天津机器局东局的时候受挫,“华勇营”奉命支援。天津机器局东局是清朝华北最大的兵工厂,也是从大沽口前往天津的必经之地。“华勇营”的士兵装备先进,射击技术过硬,几乎是枪枪命中。终于使得俄军站稳了脚跟,等到了后续的支援部队,攻下了东局。
7月3日,八国联军攻打老龙头火车站,清军弹尽粮绝之后退守车厢,双方展开肉搏,冲进车厢刀劈清军的就有“华勇营”的士兵。
7月9日,“华勇营”运送大炮和炮弹到前线,保护英军向西机器局军火库发起炮击,使得日军得以迅速占领,并焚毁了西机器局。
7月14日,在美军收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华勇营”冒死代替美军去支援日军,密集的炮火下,美军军官让他们不要过去,但是“华勇营”悍不畏死,冒着猛烈的炮火前进,保护了日军的右翼,随后一起攻入了天津城。
8月15日清晨,又是“华勇营”冒着枪林弹雨将火炮拖上北京城头,将炮口对准了祖国的首都和自己的同胞们。随后又随着美军向紫禁城发起了冲锋。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中,“华勇营”的表现不但让美军军官赞不绝口,英国人也是非常满意。
为了表彰“华勇营”,英国陆军还选拔了12名作战勇敢的“华勇营”士兵,漂洋过海到英国本土参加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英王还给他们颁发了勋章,表彰他们在平定义和团运动中所取得的“成绩”。
二、“华勇营”的暴行,连自己爹都杀!
“华勇营”是英国为了统治威海卫租界而组建的一支带有殖民色彩的武装。军队中尉级以上军官都是英国人,部队的配置非常齐全,有步兵连、骑兵连、机枪连和炮队,甚至还配有军乐队和卫生队。
“华勇营”装备精良,配备了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马可沁枪和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并且他们薪资待遇很好:一个普通士兵的月俸是8两银子,小队长则高达12两。遵守纪律和立功的士兵还会得到额外奖励。要知道,大清朝的掌管一个县的父母官年奉才45两银子!当时“华勇营”待遇之高,可想而知!
拿了钱就得办事啊,“华勇营”的士兵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屠杀起同胞来那是毫不手软!
1900年春,英国开始设置威海卫租界界牌以宣示所有权,遭到了当地人民的激烈反对。当年5月5日,英国负责埋界碑的勘测划界小组在卧龙西北山被当地请愿的百姓包围。双方产生了冲突,随后“华勇营”立刻出动,打死了当地村民20多人。
被打死的村民当中,还有一个人是“华勇营”一名士兵的父亲。但令人吃惊的是,父亲的死居然没有让这名士兵幡然悔悟,而是继续眼神冰冷地向人群开枪,直到驱散人群,接应出勘测小组。就连英国人都对这名士兵的表现感到诧异,评价道:他有充足的理由离开“华勇营”,但却选择了坚守岗位。
这次事件之后,“华勇营”取得了英国上级的信任,被正式纳入英军建制,穿上了英军正规军的军服,番号是“第一中国军团”。
三、“华勇营”的解散和去向
1905年8月,英日签订盟约,两国在远东由对抗转为合作,"华勇营"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第二年六月既被解散。至此,存在八年时间的"华勇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华勇营"的老兵有的被派往香港、南非当警察,有的留在威海租界当巡捕,由军队系统转为了安保系统。所以我们在香港电影中听到警察有山东口音,不是导演失误,而是有历史缘由的。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华勇营”为英国人效力混口饭吃我不置可否,但是向祖国的父老乡亲们举起屠刀这一点已经死死地将他们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自甲午战争失败后,腐败无能,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数次遭受到西方列强不断入侵,在这其间,我们中国都会出现为西方列强军队效力的“汉奸”,这些人要么直接参与攻击晚清政府的军事行动,要么为西方侵略者提供运输和后勤供给。
华勇营里的中国士兵
晚清时期,汉奸队伍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支当属——华勇营。这个华勇营曾经引导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和紫禁城,也曾经很“勇敢”地与清军进行作战,咱们中国历史对他们这些人的定位也多以“汉奸”命名。时间飞回到1900年8月28日早上7点,耀武扬威的八国联军缓缓开进紫禁城。因为在十四天前,他们这群恶魔攻下了东方最庞大帝国的首都北京,现在他们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阅兵式来好好庆贺一番,向世人炫耀他们的伟大功绩。
在八国联军队列的末尾,有一支有着东方面孔的军队神色木然地行进着,他们就是英军豢养的中国雇佣军——“华勇营”。这些中国雇佣军和欢呼雀跃的八国联军不同,因为“华勇营”的士兵们只是沉默地看着洋人们在本国的皇宫里面撒欢,肆意妄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也许心里很矛盾,但他们此时只能眼神空洞,脸色阴沉,我感觉是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仅存的那一点羞耻心让他们不能享受这场胜利带来的的狂欢吧!
下面大可观天下就跟大家一起,好好了解一下这支英国人的帮凶部队——华勇营
英国人组建华勇营的历史背景
英国雇佣军“华勇营”是在英国人强租山东威海卫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特意招募的雇佣军。这支部队的筹划始于1898年,1899年正式组建成军。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说法,因为初期招募很不理想,英国人随即发动了“高饷”攻势,他们了解中国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生存法则,所以就将招募对象由当地的农民转向了清军的退役官兵,这一办法成效立时凸显,不得不说,金钱的作用实在太大了。
华勇营初始编制刚开始有七个连,像什么步兵连、骑兵连、长枪连、机枪连以及炮队、军乐队、卫生队等等一应俱全,很正规的英军编制。起初华勇营共有军官和士兵534人,并配备有精通英语的翻译人员。随后,大家就看到了,这些从清军退役的华勇们戴上别着“中国军团”徽章的头巾,把辫子裹在头巾里,乍一看就像个印度人一样,可能他们感觉自此就高人一等了。
上图为华勇营中的各级指挥官,这些指挥官全部都是英国人。这些英国人也都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罪魁祸首。
相比于清军,“华勇营”的武器装备精良,配备了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马可沁重机枪和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
据说当时英国人在《山东时报》上刊登出来的招兵广告,是这样写的:“一名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8两银子,一个小队长,会达到12两,并且全天候供应充足的大米、面粉、肉和干柴,而且,每个季节的制服都是免费提供的。如果在入伍后两年内没有违规纪录的话,每个士兵还将得到30两银子。尤其那些在训练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士兵还会有额外的奖励”。这广告,对于当时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中国农民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人为财死,就有很多退役的清军士兵加入了。大家要知道一点,在那个腐败黑暗的年代,大清朝的掌管一个县的县官大老爷年奉才45两银子而已!当时“华勇营”待遇之高,大家可想而知,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有好多中国人,什么国家,民族,道义,良心和现如今一样,统统抛到脑后了!
华勇营组建后的主要作战经历:
打到北京的华勇营士兵
华勇营组建后,最早期是主要承担威海卫地区的安全保卫工作。比如如驱散当地民众的反英集会、镇压当地民众反英暴动等。就像在1900年华勇营就曾射杀当地民众19人,重伤一人,酿成了当时的威海惨案。
在八国联军组团侵华时,身在威海的华勇营随即被编为“中国第一军团”,乘坐英国军舰向北京进发。在攻击天津时,华勇营“从南门第一个冲进了天津的围城,成为最后总攻中占领天津城的英国军队的唯一代表”,他们这是想在新主子面前露一手。
上图为一条中国巨龙正被西方列强切割分尸。其实这是在1900年-1901年,人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关于“瓜分中国和平会章程”的一张漫画。在漫画上面的写的英文声称“所有中国土地既为万国管辖,仍由万国通商”,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哀!
后来,俄军在攻打天津机器局东局的时候受挫被阻,英军命令“华勇营”前去支援。因为天津机器局东局是清朝华北最大的兵工厂,也是从大沽口前往天津的必经之地,所以“华勇营”收到的是必须攻占的死命令。和守卫的清军士兵相比,华勇营的士兵武器装备先进,射击技术过硬,几乎是枪枪命中。在华勇营的卖命进攻下,终于使得俄军站稳了脚跟,等到了后续的支援部队,一举攻下了清军阵地。
在攻击老龙头火车站时,华勇营和清军的守卫部队在车厢内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这些家伙,为了得到英国人的奖赏,纷纷冲进车厢刀劈清军,斩其首级向英国人邀功请赏。
还有就是在进攻北京城的路上,华勇营利用自身的种族优势,特意“对当地百姓礼敬有加”,而且“施加了点温柔的压力”,很出色地在短短几天内就为八国联军征集了民间上百艘平底帆船和很多的水手、船夫,他们真是八国联军的好帮手啊!
“华勇营”还负责运送大炮和炮弹到前线,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火炮拖上北京城头,将炮口对准了自己祖国的首都和自己的无辜的同胞们。清军溃逃后又随着美军向紫禁城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华勇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中的表现不但让美军军官赞不绝口,他的主子英国人也是非常满意的。
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华勇营的主要任务改为在英占区站岗放哨,并参加了八国联军组织的“紫禁城阅兵仪式”。然而,和华勇营士兵参加阅兵当时的沉默不同,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猎犬一样“华勇营”表现得不是一般的悍勇,此战他们有23人阵亡,英国人还特意在威海租界给他们立了一个纪念碑,这是同胞相残的悲哀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为了表彰“华勇营”做出的贡献和士兵的勇敢,英国陆军还选拔了12名作战勇敢的“华勇营”士兵,乘坐军舰漂洋过海到英国本土参加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英王还给他们颁发了勋章,表彰他们所取得的“丰功伟绩”。
华勇营在中国历史上争议颇多,有的说他们就是汉奸,有的说他们也是生活所迫!
首先是汉奸论:这个“华勇营”在成军后,一上来就镇压了威海当地民众的抗英活动,又作为英军主力部队参与了八国联军对华作战,不得不说,英国人培训武装的华勇营战斗力还是强大的,战斗中表现很出色,英国主子很喜欢。
但是在当时及以后的中国人的角度看来,加入“华勇营”的清军退役士兵身为一个中国人,却加入到侵略者的行列,又对我们中国同胞作战,当然可以称其“汉奸”了。
不过大可观天下站在个人的角度理解为,华勇营虽然是由退役的清军官兵组建而成,但是说到底,仍然是一群受压迫的中国老百姓,在当时,由于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残酷剥削和外敌不断入侵。当时老百姓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是我们衣食无忧的现代人没法去体会的。这些人都想生存下去,而且也不能说他们不爱国,我感觉是不爱当时让他们失望透顶,腐败至极的大清朝廷。
大可观天下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换位思考一下,一个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清军退役士兵在英国人的部队里能吃饱了饭,还用不错的军饷可以拿,养家活口了。最关键的是,自从当了华勇,他的家人再也不会被县官欺负了,他的姐姐妹妹也不会被地主抢走凌辱了,因为身份变了,这些封建势力不敢欺负他了。我估计有很多清军退役士兵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参加英军华勇营的。
当时的大清朝廷尤其是慈禧太后这位中国最败家的老娘们,根本不拿人民群众的生命不当回事儿,人民群众只是他们敲骨吸髓压榨的对象,这样的朝廷,这样统治者凭什么要求人民群众忠于你。而且当时这个清军维护的正是这种压迫、剥削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打你,推翻你的统治在华勇营士兵眼里没什么不合适的,这也是值得历史思考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你大清朝廷,在意我的死活,保护我,我当然效忠于你。如果你只知道把我敲骨吸髓,你就会压迫剥削我,我就应该拿起武器把你推翻,这个逻辑没什么不对吧。
历史的谢幕——“华勇营”最终的解散和去向问题!
时间到了1905年8月,英国和日本签订了一个盟约,两国在远东地区由对武装抗转为全面合作,自此维持治安,敢效犬马之劳的"华勇营"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1906年6月即被解散了。至此,存在中国八年时间的"华勇营"消失在茫茫历史的长河之中,只不过"华勇营"的老兵有的被派往香港和南非等英国的殖民地充当警察,有的就留在威海租界里当英国巡捕,这样华勇营就由军队系统转为了地方安保系统。所以我们在好多香港电影中听到香港警察有山东口音,其实并不是导演失误,而是有真实的历史缘由的。
加入香港警队的“华勇营 ”士兵,其警员号码均以英文字母D开始,被戏称为“山东汉”。像那些去南非的部分华勇士兵,不仅担任治安警察,还包括矿警等等,这些人就是目前在南非华裔的鼻祖。
综上所述,在那个动荡混乱黑暗的年代,“华勇营”虽为英国人效力混口饭吃我不置可否,但是他们敢向祖国的父老乡亲们举起屠刀这一种行为,已经死死地将他们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哎!让我们后人,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