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南山学院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_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在烟台南山学院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学院简介:
烟台南山学院是一座民办院校。背靠著名的南山集团。位于滨海城市烟台龙口市,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占地面积3028亩,建筑面积77.23万平方米。现有工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航空学院、音乐学院、健康学院6个二级学院,75个本专科专业,29个系(部、中心),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在校生1.8万余人。
学校的办学业绩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校企合作先进院校”、“全国首批就业型大学”、“最具创新型大学”、“国家示范性民办高校建设研究基地”、“建国60年中国教育百强品牌”、“山东民办高校公众满意度最佳院校”、“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成就奖”等荣誉。
二、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
三、校区分布:
南山校区:大一校区
东海校区:大二大三大四校区
四、夏季高考(2018)录取分数情况
文科(本科):511分
理科(本科):447分
文科(本科-校企合作):505分
理科(本科-校企合作):443分
文科(专科):303分
理科(专科):170分
五、学生日常作息:
大一作息:
早自习,晚自习
大二作息(包括大三大四):
无
六、学生住宿情况
四人间、六人间,上床下桌,独卫,橱柜,阳台,22:30限电不断电,不断网。
以上基本情况介绍后,是不是大致对南山学院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在南山学院附近的小区有套海景小房子,每逢假期会去住几天。说真的,我特别怕我的孩子将来上这种学校。今年暑假我还给孩子说你如果不好好读书,只能来这里了。附近的餐厅、便利店档次都很低,想吃个肯德基必胜客啥的都没有,和在大城市上学差距很大。如果已经去了就好好读吧,如果没有去尽量选大城市吧,太不方便了,在龙口的郊区。离海近,其它的没啥,不开车的话非常不方便。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代东北人,主要来自于三个省:山东,河北,河南。
其中山东省最多,占百分之七八十,河北人也有一些,河南人最少。
因为满清的特殊政策,东北是龙兴之地,不允许非满族人随便进入。
明末清初满族人口约 100 万,迁入关内的达 90 万,留下的所剩无几。东北当时到处都是荒地,无人耕种,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
今天绝大部分东北人都是清朝中期和末期跑过去的。
在闯关东的150余年间,东北三省的人口从22万增加到1841万。
萨沙听过一种说法,东北人其实大部分是山东登州人和莱州人。
登州和莱州,就是今天的: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昌邑、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等地。
民国建立的时候,东北人口1841万,其中闯关东的大约1000万。
到了民国初年,因山东连续遭灾,又有大约800万人口闯关东。
这800万中,自登州府、莱州府的约占80%。
当时民国政府统计,山东半岛每年乘船到东北者“合计共达三十五、六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人和河北人登陆东北有一定的不同。
闯关东早期,山东的移民大都通过海路,首先在辽东的营口等地登陆,然后再向周围地区发展;河北的移民基本都是走陆路,先到辽西。
相比起来,山东移民交通更为方便,从山东乘船到营口也就二三天时间。
因为东北的山东人太多,这里很多政权也优先想到引进山东人来东北。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日本人也优先考虑去山东找人。
他们派人到山东,以诈骗诱骗方式招劳工,只要愿意去就给几十块现大洋。自然,去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危险的矿工和其他重体力活,很多被折磨致死。后来山东老百姓不受骗了,日军就开始用强行征召、抓捕的手段。
仅仅从1937年到1940年,日本从山东诱骗捕捉去的山东男性壮劳力,就有130多万。
由此,东北相当的山东化。
萨沙媳妇会说一些山东话,准确说是威海的山东话。
结果我们第一次去大连的时候,媳妇惊呆了。
他认为大连话的发音非常像威海的山东话,问我:这是大连吗?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老式旅馆里,老板娘岁数很大,有六七十岁。
这老太太说的一口非常标准的山东方言。
现在的东北,不止山东籍,还有河北籍的人口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四十年前我读初中时,在整理班级档案时清楚地记得,我们班级60人,其中有24人的祖籍是山东,河北11人。当然这种比率并不具代表性,但也能反映一下山东人还有河北人在东北的人口构成吧。他们基本都是民国初期闯关东进入东北。
据我所知,河北人与山东人不同的是,河北人大多是生意人,特别是小生意人很多。
在吉林长春,我记得,儿时就有很多老字号的商铺都是由河北人创办的,如东发合(茶庄),益发合,泰发合(百货)…………。老长春铁北聚集好几家粮食加工企业,也都是河北人开办的。河北人成为当时长春的经济支柱。
河北人中老奤儿(těr/tǎi er 呔儿)人不少。乐亭人通常被视为正宗老奤儿,老奤儿人其实还包括滦县和昌黎县,被戏称花老奤儿。
当时的老长春有一种特有现象。这些河北老奤儿人,以家族为主集中居住,形成了以姓氏命名的大院,分布在大经路沿线及周边。“郭家大院”,“田家大院”等等,就这么叫起来了。我家就住在“白家大院”。 这种大院的数量在我的记忆中就有十几个。可惜,由于城区改造、建楼修路,这些大院都消失殆尽,只留得“田家大院”和田家大院路了。
本人64岁,祖籍河北昌黎。我祖父在民国时期孤身一人来到东北,先在黑龙江嫩江县、呼兰县谋生,并结婚生子。长春解放初来到长春办企业(石棉厂),后被公私合营。家住长春西五马路4号,直至1973年离世。 我外祖父祖籍,河北任丘。我岳父祖籍,河北抚宁。
依稀记得,爷爷的老奤儿口音好像与今日的唐山人口音近似,语调上扬,特别是二声的声调独特、夸张,声调转弯大,语调高。抚宁距离昌黎很近,但口音相差很大。岳父岳母的口音至今还带着抚宁话特有的那种浓重的后舌音。
记得小时候,每当长辈们提及关内,他们都称之为“关里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家,自己的根!“关里家”这三个字也算是他们思念家乡的唯一寄托吧!
如果这里有河北昌黎,大滩儿的朋友,请您留言!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