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治理是什么?
颜面治理
对人的脸面、情面、自尊心等进行影响和引导的方式
所谓“颜面治理”,就是通过对人的脸面、情面、自尊心等进行影响和引导的方式,让干部职工进行自我治理,进而实现工作目标。
“颜面治理”是福建省统计局转变机关治理构思,探索形成的机关日常治理新模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诲实践活动中,该局运用这1治理模式解决“4风”问题,收到良好效果,机关风气和干部职工风貌明显好转,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创先争优蔚然成风。[1]
中文名
颜面治理
类别
治理学
原理特性实现使用TA说参考资料
原理
“颜面治理”的原理是:当前机关工作特殊是日常事务大都难以量化,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做好工作,必须在加逼迫度建设的同时,足够 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而通过对人的脸面、情面、自尊心等进行影响和引导,恰好可以达到这1目标,并弥补制度的不足。
特性
“颜面治理”之所以能够避免或减少“4风”问题的发生,要害在于它解决了机关日常治理的几个难题:
1是打破机关中实际存在的1些隐性习惯。隐性习惯是指那种不成文的、在相关群体中约定俗成的共同行为。而许多隐性习惯并不正确和健康,甚至是有问题的。比如,受世代相传习俗影响,公款食饮在某些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被纳进机关正常开支;有的单位对上班迟到十几分钟摘取默许态度。透明治理将这些隐性习惯公开化,把考勤制度、任务分配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透明化,并倡导依靠外部氛围和舆论压力影响个人行为,形成了1种群体共识情境下的自我约束。
2是实现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的结合互补。透明治理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机关干部职工考勤考纪和工作内容、过程等进行笔录、公示以及评判,对每1个人都是约束,带有刚性特征。同时,它强调依据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法则 而非摘取逼迫手段进行治理,不乏柔性治理色彩,实现了“被动型治理”向“主动型治理”和“让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
3是形成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的共同作用。透明治理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宏看,又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提高治理绩效,而且有利于提高人的水平 。特殊是它强调公开透明,并由此形成系统内部的舆论监督和约束,这对于那些勤勤恳恳埋头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1种激励,而对于那些后进者而言无疑是1种压力,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明性,减少或避免出现“4风”问题。
实现
“颜面治理”实际上是1种透明治理,它在系统内部通过1定的载体和形式,“现场直播”系统内部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与往向、工作状况与绩效,让大家“看看别人、想想自己”。由于信息公开透明,上级治理者更轻易了解和把握下级工作人员的思想状态和工作情状,下级工作人员也可以直接了解和把握上级治理者的意图要求和特征作风,从而可以相互监督、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减少或避免“4风”问题的发生。特殊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在全面、全程公开的情状下,在舆情氛围的影响下,必须增强自我治理、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这种治理的即时性、直接性减少了信息反馈程序和信息工作负荷,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干部选用工作针对性,更轻易让重实干、有实绩的干部脱颖而出。
使用
在实践中,“颜面治理”总体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状和遵守考勤纪律情状两方面,具体包括考勤、考纪、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态度等。考勤、考纪记载干部职工执行机关作息时间和纪律要求的即时状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态度则笔录干部职工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真实情状。在工作内容方面,除了“规定动作”,还设有“自主性工作”栏目,为那些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积极研究和探求问题的同志提供自我展示平台,让他们发扬聪明才智。在内部政务公开网上开设专网,所有干部职工包括局领导天天考勤情状怎么样、做了哪些事,1目了然,人所共知。每1位干部职工都可以依据平台上公示的内容,对他人进行打分评判。这些情状按月汇总,作为平时奖惩的直接依据;笔录在案,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