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了解哪些客家民俗?
客家人较为注重意头征兆,在日常饮食中尤为明显。虽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饮食方面讲究好兆头却是百里同俗,随举几则常见的例子便可窥1斑,作为客家媳妇儿我特地收集整理1些了关于客家风俗饮食中的忌好,不知道小伙伴们平时有木有注重到呢?
在操办婚事时,客家人往往会在自家床上撒满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或粟子、龙眼、橄榄,寓意圆满婚姻“早生贵子”(龙眼喻龙子,橄榄喻揽子)
看看病人时,1般携带苹果、柑桔,谓之平安吉祥。
再如猪血忌直接称唤,而改称“猪红”;猪舌亦忌直称,而改称“猪利”。因“舌”与“蚀”相谐,暗含蚀本之意。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丰盛多彩。有道是“鸡聚鱼散”,鸡谐“吉”,客人1般忌讳将鸡头(吉头)食掉。做好事时,将鸡、鸭头朝上摆放,鸡心、鸭肝等也放置其上,以示“整副心肝对待你”,要坐上横的贵宾先动箸夹食,旁人才能食,非常具有礼仪。
鱼寓意“年年有余”,1般在宴席最后出菜,但是在打灶头时,客家人1般不食肉丸、鱼丸,因丸谐“完”,意即没了。
煎鸡蛋、炒猪肠却是备受欢迎和喜爱。因为蛋又称“春”,即春春光光;肠谐取“长”,即长长久久。
食饭时,忌敲打碗筷,或弄出过大声响。若宴席中不慎将碗盘摔碎,切忌说“碎了,破了”,应道“发财,大发!”筷子掉地上,应道“还有人请啊!”都道是进乡随俗,外来客人在饮食习惯和言行举止上尽量与之1致,自然会更受客家人的欢迎。
在客家习俗被人慢慢遗忘的今天,客家朋友看吧!我们都应该保护好我们客家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习俗。
客家文化具体有哪些?
1、赠月饼
客家人热情好客,中秋佳节亲朋间用互赠月饼来传递祝福。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5 仁月饼”,还有1种用糯米粉加糖压抑成大小不1的圆形糕。
据客家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11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史载,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食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
2、敬月光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预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1家大小在外面赏月、食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1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食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食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梅县人的说法是,食了这些祭品更“乖”,食了有福气的,食了会更吉利。
3、唱山歌
月下对歌是被誉为“山歌之乡”的客都梅州1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很多地方过中秋的时候都有唱山歌、斗山歌的活动。像在梅县、松口这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唱山歌,到了8月半就显得特殊热闹。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1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4、捧菜篮姊
客家世代相传的中秋节除以上的活动外,还有1习俗:喊“捧菜篮姊”又喊“捧月华姊”(捧即抬也),这1习俗在客家农村长盛不衰。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当空,1家人喜气洋洋,摆上月饼、果品之类焚香祈求 、化财帛(这1过程喊中秋赏月接月华姊)之后,1家人团坐分食月饼、饮茶,共享无伦之乐。
接着有1个活动(习俗)“捧菜篮姊”就开场了。他们大多通过其祈求问卜,展看未来的收成好坏,小孩、少年、青年则大多问某人今年几岁?读书如何?前途如何?婚姻如何?接下来就是嬉闹之事。据说“菜篮姊”有求必应,男女老少亦乐此不疲。
5、食柚子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世代相传的、带有普及 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食柚子也是有1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喊‘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看。”
6、打糍粑
喜欢糍粑的客家人在重大节日都要打糍粑,中秋节也不例外。勤劳善良的客家妇女1直是家庭生产中的主要力量,把糍粑打得松软可口,惹得小孩子都直流口水。
秋收基本结束,新谷进了仓,为了庆贺庄稼丰收,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佳节,人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秋打糍粑的风俗,1敬神灵、2祭祖宗,同时也增进乡邻之间的感情。
7、烧瓦塔
用砖头和废弃的瓦片搭建的宝塔,放进稻草和干柴。火势越旺家族越兴盛,经常需要发动全村的青年儿童1起完成收集工作。同时,还要舞狮舞龙助兴。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初建时,汉人不满元人对他们的血腥统治,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些反抗虽被镇压了下往,民间却遗存了烧宝塔这1习俗。而在今天,“烧瓦塔”代表了客家人民期看借助佛家力量,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的美好愿看。
8、放孔明灯
粤东1带的客家人很多年轻男子外出闯荡,特别是南洋1带。每年的中秋节,家里人思念远方的亲人,放飞孔明灯,千万的思念搜集在祝福的灯光中。
据相关资料记载,“孔明灯”又喊天灯,相传是由3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1种说法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