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节日是几月几日?
侗族的主要节日包括:春节、祭牛神(农历4月初8或6月初6)、食新节(农历7月间)、有些地区有在十月或十1月过侗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食社饭(2月春社之日)。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黎平侗族的居住环境大多数依山傍水,村寨都建于溪河旁,田坝中或山脚下,寨中鼓楼耸峙,村边古树浓荫,花桥横跨流水,风景十分美丽。酒在侗族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常用来消除疲惫,各种节日喜庆、亲友交往,总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米酒。 侗族的服饰以自仿自织的青布为主,夏秋配以蓝色,节日盛装配以银饰,与其它民族服饰有很大区别。 黎平的节庆习俗及活动主要有:祭萨、抬官人、对唱大歌、斗牛、“哆吔”(踩歌堂)、芦笙赛、唱敬酒歌、演侗戏、食长桌饭等。 黎平侗族青年恋爱方式主要是“坐月堂”,通过对唱情歌来交流情感,表达爱意。婚恋自由,情投意合就可以互订终身。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1种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为侗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主要时髦 于黎平县境内和从江、榕江与黎平接壤处。歌声如蝉喊鸟喊、溪水奔流,自然协调 。其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上世纪50年代方被音乐界发现。黎平侗族大歌曾多次参与国内外大型活动演出,1986年在法国金秋艺术节上唱响巴黎,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黎平县人民政府现正积极将其申报为全球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 每两年1度的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是侗族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总展示,是侗族地区最盛大的庆典,逢双年的10月3日在侗都黎平举行。 千3欢聚节 黎平地扪村原分散到各地的1300户人家,每年正月11至15日都汇聚地扪,前来祭奠心中无所不能的女神--“萨”(始祖母),故称“千3欢聚节”、亦称“祭祖节”。节日期间安顿有唱大歌、演侗戏、斗牛、踩歌堂等丰盛多彩的娱乐项目。 长桌饭 是侗族最盛情的待客宴席。当客较多或聚餐时,为促进交流、增添氛围 ,便在自家的长廊里摆上长桌饭,放上侗家美食,宾主1席而餐,席间敬酒歌此起彼伏,情浓4溢,其乐融融。 婚俗 侗族婚恋自由,婚礼则因地区不同而各异,但拦亲对歌必不可少。娶亲当日,女方舅家表哥表弟在女方家门外路口拉上1条插有草标的绳子进行阻拦,与男方娶亲队对歌,不管谁胜谁负,新娘新郎均会备礼赠予。这是打破“姑表亲、心连心”旧俗后表达 对新娘外嫁的1种婉惜与尊重。图为娶亲队担送礼品。 抬官人 “抬官人”意为抬着对侗乡有突出奉献的名人、官员,是在节庆活动中把活动掀到狂欢高潮的1项插曲。此项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活动形式奇异,通过化妆表演,夸饰地再现了过往的社会现象和传说,具有深厚的戏剧色彩。 祭萨 侗语的“萨”即为始祖母之意,“萨”是侗族人心中无所不能的神,侗乡各村寨都设有“萨堂”(祭坛),逢年过节,侗家人都要开展各种活动来祭奠她,以保佑村寨平安。 寨老议事 侗族村寨过往为加强联防、调和纠纷、化解矛盾、治理内务而结款,用“款约”来保护社会秩序。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团结平等政策,结款现象不存,但今侗族民间事务特殊是寨内公益性事务仍由寨老召集各房族族长商量而定。 拦路歌 客人在进进侗寨时,寨中女孩在寨门前将阻碍物把路拦起,摆上侗家米酒,唱起拦路歌。客人若唱起“开路歌”,主人便将碍物逐1拆往,若不能对歌则需饮酒方得进寨。 踩歌堂 踩歌堂是侗族在节庆活动结束前的1种集体歌舞,宾主手牵手围成圈,伴着节奏明快的歌声旋转跳动,歌曲1人领唱众人跟,侗家人称这种歌曲为“耶”,它象征着侗家人的团结友爱,被称为“东方圆舞曲”。
侗族的风俗:信仰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树神、石神、火神、雷神;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惫。特色:侗族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服饰的衣料,妇女的发式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侗族居住的村寨1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