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音乐通常由民间乐师或宫廷乐工演奏,用于激励士兵、传递信息和营造氛围。在古代军事训练和战斗中,音乐不仅能够提高士气,还能帮助指挥官更好地协调军队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老的旋律逐渐融入了现代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记忆的载体。
古代行军没有音乐,这也是在近代才出现的现象。
古代由于条件限制,行军主要依靠击鼓进军和鸣金收兵,我们熟知的行军音乐是近代才有的。
法国拿破仑时代的军乐,以及普鲁士威廉皇帝练兵歌,后来我国拿来改良,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同时也是我军的重要军乐。
至于《诗经》、唐诗、宋词,这些都是古代音乐的歌词,有没有流传下来的曲谱呢?
我们常常认为,《诗经》、唐诗、宋词等作品,在古人的生活中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可以配乐演唱,但这只是个浅薄的认识,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审美价值,就必须重新认识诗歌的性质。
首先让我们从《诗经》开始说起,探究《诗经》的内容来源,很多资料都会告诉我们,《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官府派人去民间采风,收集到的民间歌谣汇编而成,实际上这只是种比较简单的说法,如果对比《风诗》中的作品,就能发现它们的形制都是非常规整的,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比如多是“一唱三叹”的形式,篇幅虽短,但基本分为三个部分;基本都是“四言”形式,很少有杂言现象;十五处不同地域的语言都很接近。
其精神内涵或许源于民间诉求,但行诸文字还是官方在创作,除了“风诗”外,还有“雅诗”和“颂诗”,分别用于宴饮朝会和宗庙祭祀,在这样的场合,诵读“雅”、“颂”等作品,其腔调和正常阅读有很大的差异,例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春江花月夜》等诗歌吟诵,其语气、声调等方面都需要调整,以示庄严。
接着我们来看看“楚辞”,尽管它的名称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但实际上早在秦朝就消失了,汉代也没有完整资料可以证明,直到唐代,这一诗歌体裁才得以恢复,后世学者称其为“楚辞”。
在这一阶段,早期汉乐府才是真正的歌词,秦朝设立乐府以后,并未留下多少作品可供参考,但汉武帝时期才重新设置了乐府,名义上是为了民间采风,实际上是为朝廷服务,创作一些赞美君主功德的诗歌,也就是所谓的“歌功颂德”。
这些诗歌是地地道道的歌词,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演唱,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乐府的精神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经过文人自行创作的诗歌,开始强调内容的深刻性和思想性,而非单纯的歌唱表演。
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将这一类作品分为了十二类,如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这些分类主要是依据诗歌的内容和风格,而非单纯作为歌词看待。
汉乐府之后,诗歌经历了旧体诗和格律诗的分化,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不全是歌词,而且更加注重内容的实际性和时代感,因此歌词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到了唐代,唐诗尤为突出,宋词则更加强调音乐性。
古代的歌词并不是今天理解的那种,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了解古代的歌词不仅是对其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更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全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