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败笔有哪些
滴滴的程维最近估计不太开心,本来差不多快风平浪静的出行领域,先后遭遇两连击。先是美团上线打车业务,在上海上线三日单日最高订单达到30万单,基本相当于滴滴日订单的三分之一,导致滴滴除了在公关就安全等问题和美团互怼外,甚至连夜出台补贴政策,试图迎接这场硬仗。接着,阿里系的高德地图打着“我们不收钱”的口号杀将进来,顺风车业务不提成。最要命的是现在很多乘客和司机的心理和当年相比,已然发生质的变化。不然,也难以解释网上对于滴滴和高德参与进来的支持呈现一边倒。可见在得民心这一块,滴滴目前并不成功。
首先,经历出行大战后,滴滴作为胜利者,在收割市场方面颇为急迫。一方面,在前期的补贴大战中,滴滴确实耗资不菲。但是取得垄断性优势后,其在司机平台抽成和乘客费用方面快速提升,在叠加其大数据技术后,通过加价、绑定司机时长等方式,司机开车时间呗不断延长,收入的效率却急剧下降,而顾客更是被随意加价弄得怨声载道,甚至在一些热门城市的核心地段,不加价很难叫到车的情况,导致平台两端都存在不满。
其次,滴滴高估了其平台的护城河效应,导致竞争者乘机而入。出行虽然是刚需,但仍然是垂直领域,从早期网约车平台的发展来看,轻资产运营,技术要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并且出行数据在量的积累也不如电商那样有价值,因此诸如美团这样具备流量和平台互补性的综合性企业有动机也就能力介入。
再者,好的商业模式运用不好也是双刃剑,在资本的裹挟下,滴滴的发展实在太快,以至于在盈利模式方面的探索太简单粗暴。如此高估值下,全部将成本粗暴的转嫁给服务的客户,迎来反噬效应。
因为美团和高德的介入,滴滴试图实现盈利的计划估计又要延迟了。但是这对于滴滴来说也是一个提醒,围绕出行刚需客户现在的痛点依然还没解决,别在这条道路上走偏。
多媒体会带来什么弊病
多媒体的兴起所带来的弊病在于:
一方面,使得网络信息内容的同质化更加严重。现在有不少的自媒体手里都有开通十几二十个自媒体账号。例如,做新闻的自媒体,可能就开十来个账号,但是他文章内容可能只写一篇,改一下标题。就开始在这十几个账号里分发。这就造成了内容是一样的,同质化严重。
另一方面,谣言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更大。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之下,人心都是浮躁得很。一个爆料出现,根本来不及核查,谣言就开始蔓延开来。继而,那些键盘侠的围攻和毒嘴也很可能给谣言的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像之前德阳女医生跳楼事件,就是这类事情的悲剧写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