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诗》,要表达什么_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你读过最孤独的诗词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诗》,要表达什么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我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膝,只想在赏花饮酒中度过悠闲的时光直到死亡。
为了功名利禄奔波是达官贵人的乐趣,像我这种贫穷的人只爱赏花喝酒。
在我看来,富贵荣华一文不值,清贫才是生活真谛。
他们为了那些俗物劳碌不休,我却得到了闲适安乐。
你们说我疯魔了,我却说你们没活明白。
那些豪杰贵胄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变成了耕耘的田地,跟穷人的坟地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人被这首诗中散发出来的飘逸洒脱所折服。所以不禁要问,经历过多么跌宕的人生才能有这样的感悟呢?
这首《桃花庵歌》的作者是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伯虎是他的字,他名叫唐寅,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唐寅的先祖唐俭在隋唐时期曾跟随李渊起兵,被封为“莒国公”。后来到明代,他的先祖唐泰在兵部任职,不幸赶上“土木堡之变”,正是战死的几十万兵士之一。此后唐家子孙定居在苏州吴县,唐寅的父亲唐广德是一家小酒馆的老板。
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了。因为成化六年是庚寅年,所以父母为他取名“唐寅”。
父母非常重视唐寅的教育,虽然家境一般,但也尽最大努力供他读书。唐寅也不负众望,从小聪敏好学,15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府学读书,在那里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
唐寅18岁这一年娶了徐廷瑞的次女徐氏。虽然徐家是官宦之家,唐家只是商户,但此时唐寅在当地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所以两人算是登对。
这时候的唐寅可谓家庭和美,学业有成,未来可期,然而命运好像有意捉弄他,突然将之前的馈赠全部收回。在唐寅24岁本命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妻子也因难产一尸两命,第二年他的妹妹由于婚姻不幸福竟然自杀了。
一次次的打击之后,他的意志崩溃了,只能用酒精麻痹自己。26岁时,唐寅写下了《白发诗》:
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其实二十多岁的人生还有很多磨难没有经历过,所谓的“百感怆然”也只是一些生离死别的简略悲情。然而这红尘路,独行才是常态,那些无法名状的、欲说还休的绝望,才是他路上所见全部的景致。
弘治十年(1497年)27岁的唐寅逐渐缓过来,他续弦何氏,并且在好友们的劝说下开始读书备战这一年的录科考试(通过后才能参加乡试)。最后虽然考的不错,但是由于考试间隙与好友狎妓饮酒遭到提学御史厌恶,被取消了成绩。幸亏好友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以及苏州知府曹凤等人求情,才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唐寅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在第二年的乡试中,他得到主考官梁储的欣赏,拿到了应天府乡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唐寅成了“唐解元”,用他自己的话说可谓是“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弦管醉千场”,唐寅觉得自己如同一把出鞘的宝剑,终于冲破尘劳、光芒万丈,从此更加不知收敛,经常出去狎妓作乐。
好友们纷纷规劝他,文徵明直接写信给唐寅,很严肃地劝告他:我父亲说你才华出众,但为人轻浮,恐怕会一事无成。可唐寅却听不进去,他给文徵回信道:我这人就这样,你看不惯就别和我做朋友。字里行间语气十分刻薄狂妄。
弘治十二年(1499年)春天,唐寅与江阴举子徐经一道去京城参加会试。徐经是个富二代,有多富呢?他家里有一座私人图书馆。不过徐经本人却一点纨绔习气都没有,十分好学上进,二人一路聊的十分投契,简直是相见恨晚。徐经比唐寅早一届中了举人,所以经验稍微丰富一些,到了京城安排好住处,就带着唐寅去拜访自己的恩师程敏政。
徐经乡试那年,正是程敏政任主考官录取了他。这二人从而建立了师生关系,将来走上官场这可是很重要的人脉。
一开始唐寅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自己又不想攀附权贵,就不太想去。徐经劝他,说程敏政学富五车,是当朝皇帝和太子的老师,能得这样的大儒指点,可顶得上自己闷头看几年的书了。唐寅觉得有道理,于是跟着去了。徐经家里有钱,为人又不差事儿,观念中没有空手上门的道理,况且又是拜访如此重要的人,于是随身提了份厚礼。
程敏政与两位年轻的举子交流了一番,对二人大加勉励,尤其对唐寅的文章诗词赞不绝口。后来徐经和唐寅又向程敏政请教应试技巧方面的问题,程敏政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临走时,唐寅想替自己的恩师梁储向程敏政求一篇文章,程敏政十分欣赏唐寅,对当年点唐寅为解元的这位伯乐也很有好感,于是满口答应。唐寅要送谢礼,程敏政只象征性地收了唐寅一个金币,文章就等唐寅下次来取。
就这么有来有回地,唐寅和徐经后来又拜访了程敏政好几次,程敏政为他们梳理知识点,辅导策论,还出题考校他们的文章。唐徐二人都非常高调,他们的习作就被举子们小范围地传阅开来。直到会试的前两天,时任礼部侍郎的程敏政被点为本次会试的副考官,与主考官礼部尚书李东阳一起拟订考题。
会试结束散场出来,唐伯虎和徐经一脸胜券在握的表情,直奔酒楼庆祝,与其他举子的忐忑挫败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户部给事中华昶上疏弹劾程敏政徇私舞弊,泄题给徐经和唐寅,明孝宗朱佑樘立刻就命人彻查。由于这时候还没发榜,不能从中榜的结果来推断徐经、唐寅是否作弊。所以明孝宗命其他考官们重新审核程敏政阅过的试卷,看程敏政在阅卷过程中有没有存在徇私舞弊的行为。复查完发现300多个中榜者中并没有徐经和唐寅。
至于泄题,这个很难判断。由于程敏政是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相当于副部长),还曾是明孝宗的老师,所以明孝宗只下令把华昶、徐经、唐寅送锦衣卫镇抚司审问。明朝的锦衣卫何等凶残,徐经很快就屈打成招,承认贿赂程敏政得到会试题目了。
此时又有另一位考官林廷玉站出来举报,说看见程敏政在听到风声后将阅过的试卷重新整理,把徐经、唐寅和几个答得不错的考生剔了出来。
其实单看华昶的弹劾有点听风就是雨,站不住脚,而林廷玉的说法就很可信了。唐寅是应天府解元,相当于省状元,这样的人才在会试中怎么可能榜上无名?就算没有提前得知考题,凭实力也能进二甲吧。程敏政把他的试卷剔出来反而显得心虚。
在舆论压力之下,这个案子交由三法司会审。三法司认为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程敏政舞弊泄题,但徐经拜访程敏政确实送了厚礼,唐寅也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求了篇文章,勉强算是行贿。程敏政身份敏感,却不注意避嫌;华昶弹劾他,却没有拿出足够充分的证据,几个人都有过错。
最终明孝宗拍板,将唐寅和徐经罢黜为吏,终身不得入仕做官,程敏政罢官,华昶降职。
科场案当年轰轰烈烈,又草草结局。程敏政仕途断送,心中郁郁,出狱不久就发痈病去世了。徐经心灰意冷回家接手家族生意,但始终为此郁郁不欢,35岁就抑郁而亡,而徐经的后人也很少再涉足科举,徐经的后人中最出名的就属他的玄孙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至于唐寅,他被贬为苏州府小吏,深以为耻,拒不入职。垂头丧脑地回到家,后娶的继室何氏觉得跟唐寅在一起没有未来,也离他而去。没多久,唐寅的亲弟弟唐申又与他分家。
才过而立之年的唐寅,父死母丧,妻儿离散,师恩崩断,故友义绝,老燕单飞,前途渺茫,无家可归。
走投无路之际,宁王朱宸濠向他拋来橄榄枝,于是唐寅赶赴江西南昌成为宁王的门客。本以为贵人相助能闯出新气象,可是他慢慢发现不对劲,宁王这好像是要造反!
唐寅可不敢跟着赌命,再说以宁王的实力也没什么赢面,唐寅就想溜。但宁王府也不是他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地方,他来了这么久已经掌握了不少秘密。唐寅没办法,只好装疯卖傻,在公众场合不穿衣服走来走去,捡路边的砂土放进口中,还说一些毫无逻辑的疯话。宁王见状觉得丢人,只好派人把唐寅送回老家。
唐寅回到苏州后,看中了金阊门外的桃花坞的一片废弃别墅,他向一位当官的朋友借钱在这重建了别墅,取名桃花庵,平时就靠着给人写墓志铭以及卖字画为生。除了《桃花庵》诗,他还作了一首《叹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不难看出,少年弟子江湖老,当年那个狂傲少年已经长大。他写信给文征明,两人冰释前嫌。他还娶了第三任妻子——风尘知己沈九娘,两个人清贫相守。唐寅磨平了棱角,熄灭了气焰,最终跟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其实桃花庵对唐寅的人生有很大的意义,代表着他归于平淡,连他和沈九娘所生的女儿都取名为桃笙,可见在桃花庵里的唐寅才真正享受到了人生的真谛。
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并葬于桃花坞,终年54岁。
唐伯虎的诗不多,也远不及他的书画出名,但是他的诗极具个人特色,这首诗尤为有名。
《桃花庵诗》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有版本为,太疯癫或忒风骚)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坞(wù):位于苏州金阊门外,北宋时章粢父子在此建有别墅,后渐废为蔬圃。唐寅于此筑屋,名为桃花庵。
五陵豪杰: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都在长安附近,也指富贵人家聚居的地方。
这更像是首打油诗,平白如话,浅显如语,嬉笑怒骂成文章,带有唐伯虎个人风格。
明代王世贞在《跋伯虎画》评价:“语肤而意隽,似怨似适,令人情醉,而书笔亦自流畅可喜。”
1 创作时间
能查到的资料,周道振、张月尊编的《唐伯虎年表》中说:“弘治十八年乙丑,三月,桃花坞小圃桃花盛开,作《桃花庵歌》。”
也就是说写于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而在这之前,唐伯虎真的很惨,父母相继离世,家道中落。在好友规劝下,25岁的唐伯虎准备科举,随后,竟中乡试第一“解元”。后赴京参加会试,因受一同赶考徐经科考舞弊案牵连,被罢为小吏,唐伯虎一怒之下,拒绝为官,游历各地。这一年,在苏州建桃花庵,埋头于书画创作,以书画谋生。
本是才华横溢,躇踌满志,科举一败,给唐伯虎的打击是沉重的,拒绝出仕,游历各地,可能就是一种看透官场,率性而为的表现。
2 诗写了什么?
前四句,以“桃花庵”为居所,自诩为“桃花仙”,赏花喝酒花下眠,唐伯虎描绘了属于他自己的桃花源以及快乐无牵绊的隐居生活。
后四句,将桃花庵生活与车马生活作了对比,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宁愿花中贫贱闲,不愿车马前卑膝,也就是说,宁愿做个贫贱的花农,自耕自足,自斟自饮,也不愿做官,奴颜媚骨,追逐名利。
“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别人看不穿”:他人都嘲笑我的行为太疯狂痴癫了,殊不知我异常清醒,谁又能如我洞穿一切呢!
这句话很有深意,站在世俗、传统价值观的角度上,唐伯虎能科考中举做官,哪怕是小官,也是荣耀无比的事情。
然而在唐伯虎看来,如果以牺牲个人的人格与自由为前提,屈辱为官,随波逐流,倒不如干干净净、自由自在做个花农。
别人眼里的不正常,恰是自己的洁身自好,逍遥自在。放弃功名,成全自我,世间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我唐伯虎算一个。
这句话是唐伯虎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对功名富贵的一种蔑视,将追求个人自由放在了第一位,如此消极无作为,却是官场太黑暗,只能用归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颇有傲视古今,唯我一人的清高与霸气,也透露着“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旷古孤独与无奈。
有才华的人,往往总与世俗格格不入。
3 人们就喜欢这样玩世不恭,风流倜傥的唐伯虎
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首诗?
一种向往的生活方式,全新的“桃花源”。
“桃花”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意象,一种明媚的“逃”的生活。
桃花下饮,桃花下眠,桃花下醉生梦死,无牵绊!真的抛弃世俗一切,与自然为伍,花月同眠,这种生活是人人向往的,却无几人能做到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和平、祥和与安宁,自耕自足,男女老少,平等和睦,怡然自乐,却过于烟火气,是一种基本生活得以满足的愿景。
唐伯虎的桃花庵,尤其这两句“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令人无限向往,诗意与浪漫,率性洒脱,逍遥自在,是个人的高度自由与精神的彻底愉悦,而且是得以实现的。
唐伯虎是高于陶渊明的,敢说敢做,真的付诸行动,陶渊明还停留在想象中。
唐伯虎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想要的,物质的贫乏挡不住对自由的渴望,而我们还在物质的泥潭中迈步,这首诗可能满足了我们对诗意的风流的自由生活的憧憬。
一种文人傲骨,宁在江湖受苦,也不官场受辱。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句诗,是唐伯虎一生的写照,只是他选择了老死书画里。
唐伯虎以书画谋生,是将个人的热情全部转嫁到书画上,而一开始,唐伯虎也是学而优则仕的践行者,对书画的无限热爱与深厚造诣,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对政治对仕途的彻底失望与决绝。
在别人眼里的不务正业,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却是唐伯虎追求自由,人格独立,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最好方式,而且唐伯虎还将这种方式做到了极致。
这一点清高与傲骨,与李白是相似的,这首诗也有效仿的地方。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伯虎自己也说:“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甚至认为自己比李白看得更透:“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相同的意志与骨气,二人如出一辙,李白还有营营功名的过往,而唐伯虎彻头彻虎的玩世不恭,游戏人间。
这种看得开,放得下,潇洒走一回的笑傲江湖之胸襟气度,文人之中,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而唐伯虎如此集才华与个性为一体的文人,为捍卫自己的尊严与人格,宁愿书画为伴,不入污池一步,一生穷困潦倒的悲情故事,又赚足了世人的眼泪。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这样评价:“土木其形骸,冰雪其性情。藐千驷以若浼,拥万卷而自荣。狂士标格,才子声名。”
有才,够惨,有气节,足狂放,这首诗里有人们对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喜欢与怜惜!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你读过最孤独的诗词是什么
无人伴我与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相识满天下,知交无一人。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很孤独。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人,生而孤独,总会在某一个时段尝遍所有的孤独,只有读懂了一下三首诗,可以说是体会到世间孤独,找到自己最终的归途。
第一首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是我最喜欢的南塘后主李煜的词。南塘后主虽然是一位皇帝但是诗词功底在所有皇帝中排第一。
李煜一个人独上西楼,身为皇帝不应该是前呼后拥的嘛?因为南唐亡国了,人人自危,哪里还有着昔日威严。皇宫大院中除了一株梧桐树还在陪着他。
亡国的哀思剪不断,一想又心烦意乱,已经是阶下囚的李煜被关押在深宫大院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为南唐后主,身为天子此刻却是别人的阶下囚,亡国之痛,哀国之思,萦绕在心头,不知如何表达,旁边也没有人,只有一株梧桐树,所以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第二首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柳宗元的五言绝句,短短20个字,却是蕴含着无边的孤独。
千里群山中的鸟儿都已经没有了踪迹去迁徙过冬了,万条大道上没有一个踪影,都在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享受天伦之乐。
就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鸟儿也飞走了,人也不出来了,唯独柳宗元披着蓑笠,仿佛于世无争。
其实不然,柳宗元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之前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结果失败被贬永州当司马,说白了就是政治流放。
一个很有抱负的人,没有了理想实现的路径,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做一个于世独立的蓑笠翁。这难道不是孤独吗?
第三首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微风吹拂着两岸,江面有一页孤舟,被风吹的摇摇晃晃,无依无靠。
天上的星星照耀着大地,月光倒影在江面,这一页孤舟反而显得更加无依无靠。
我最感到孤独的就是后面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当时杜甫正处于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国家正在经历安史之乱,杜甫一路奔波从京城来到四川,若不是好友的资助,他就像那一页孤舟一样被风吹翻。现在友人去世,自己更是无依无靠了,就如同天地间的不知道归途的那只沙鸥一样,飘飘无依。
诗虽短,但是饱含着诗人的无尽孤独,无人诉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无人能懂,只能寄情于景,孤独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