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14岁男孩玩三天三夜游戏,玩到想吐,能戒掉网瘾吗?还有哪些办法

2天前 (03-08 13:47)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603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72072
  • 回复0
楼主

我让14岁男孩玩三天三夜游戏,玩到想吐,能戒掉网瘾吗?还有哪些办法

我的办法就是没事找事,哈哈哈!你规定时间比如一天玩俩小时,然后其余时间都给他安排别的事,比如真人斗地主,公园滑板,篮球🏀,羽毛球,哪怕是逛街看电影,也要出去,就是别老让孩子自己,家长也一起参与,这样孩子不会太抵触。总比你安排全是补课好吧!

有一个朋友,采访过一个职业玩具。我印象很深。

这个职业玩家在亚洲的排行是前三名。但是他打的对战游戏一次只能两个人对战。所以有的时候他连水都不敢喝,就是因为怕上厕所的时候。第1名和第2名打完一局,匹配的时候。他不在线。所以他必须减少喝水的次数和上厕所的次数。他的一天其实非常痛苦。并且还有每天练习敲击键盘多少次,以增加手感。

大概维持了三年以后。他果断的转为了幕后解说。当时我朋友随口问了他一句作为职业玩家的时候年薪是多少?他的回答是一年大约2000多万左右的收入。而转为职业游戏解说,他的收入锐减为10%,但是他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张和那么劳累了,他宁肯选择现在的解说生活。所以我认为没有体验,就没有发言权。通过那次采访,也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一个游戏职业玩家,其实和一个职业运动员一样,当你把兴趣作为职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你在承受职业带来的痛苦的同时也失去了兴趣爱好。

所以如果当我的孩子一定要玩游戏或者想当游戏玩家的时候,我给他的建议是最好去体验一下,真正的游戏玩家需要承受什么样的痛苦?也许当他体验过了以后,他才会明白,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父母总叫我们好好读书,我们不理解,好好读书会对我们的未来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样,说道理永远都是最虚弱的。

人生的矛盾就在于,等你体会到了,一般都晚了。

这种玩三天三夜的方法不可取,简直是要人命的做法!知道不?我们这里有个男孩20多岁连续玩两天两夜不睡觉,第三天晚上回到家还带了几个年轻人一起回来,他洗完澡还想玩电脑结果伏在电脑台上死了,没有人知道,那些年轻人以为他睡着了。到了天亮才发现死了。唉……

很可能不能,不要把“网瘾”理解为自制力不够这样简单的事。网瘾和赌瘾酒瘾甚至毒瘾一样有是病态的大脑奖赏机制问题,也就是一般说的“多巴胺”。制造了厌烦情绪,不拿一个有意义的事给填补上,人会陷入空虚。比如你让小孩戒网瘾的目的是让他去做作业,甚至做奥数,不会有效果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并不能得到好的结果。

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总数有2千多万,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治疗中心主任陶然虽然找到了“成瘾通路”的医学病理基础特征,但是发现造成这种“问题少年”的根源竟是他们“自恋”的父母。自恋型的家长,并不是通常所讲的“自我迷恋”,而是指“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正确”的心理特质。

近十年,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成瘾现象日趋严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网络成瘾的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占到14%左右,总数有2千多万。”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治疗中心主任陶然在接受中国健康界专访时说。

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了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仅在陶然2004年开始创办的“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至今八年间,就治疗了以网络成瘾为主的“问题少年”5000多例。

陶然观察到网络成瘾孩子100%都伴有“青春期抑郁”,并且均是先出现抑郁,后出现网瘾。此外,他们还不同程度伴有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ADHD)、学习困难、厌学等心理症状。陶然又进一步深入到少管所和工读学校调查,发现90%孩子也同样伴有这些心理症状。

从这些观察到的现象,陶然意识到,这些“问题孩子”和青少年犯罪,不能仅从道德、修养、思想等方面来进行调整,他们之所以出现人生偏差和医学心理学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挽救他们必须从“医教结合”处着手。

随后,陶然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医学研究,并深入到每个网络成瘾孩子的家庭及教育,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儿童教育、家庭环境、病理生理等多方面联系与作用,揭示了所造成青少年成长歧途的“黑箱子”。

成瘾通道:网络成瘾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陶然在100多个孩子的派特CT、核磁共振等脑影像学检查中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孩子虽然是非物质成瘾,但是和抽烟、喝酒、毒品等物质成瘾的孩子一样,大脑内都有一致性的“成瘾通道”。

“成瘾通道”是大脑里的一组神经回路,通常人人都具有这组神经回路,原本是处于锁闭状态,只有在各种形式的成瘾状态时被开通。例如,网络成瘾的人在上网的时候,就把这组神经回路给打开了,回路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增多,因为多巴胺是人的“快乐物质”,可令人产生快乐感。不上网的时候,回路中多巴胺就停止分泌,也就表现出不快乐感,从而逼迫着人不断上网,导致成瘾行为。

要打开“成瘾通道”,需要通过两种形式的强化作用。一是正强化,指人吸海洛因、喝酒、抽烟、上网等行为时,大脑内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激素增多,人就进入兴奋、激昂等快乐状态。二是负强化,指人到了不从事这些行为的时候,多巴胺等“快乐激素”分泌减少,就会出现戒断反应,随即走向抑郁。当戒断反应达到负强化的顶峰,心里难受之极,就会促使人寻找正强化。正、负强化的协同作用,逐渐打开了本是封闭的“成瘾通路”。

由此可见,“成瘾通道”是这些成瘾心理疾病共同的生理基础,一旦通道打开,成瘾行为就不仅仅是心理表现,而成了一种自然生理现象。

为了进一步探知网络成瘾的心理生理特点,陶然设计了两个重要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在派特CT下,用电子游戏“魔兽世界”给这些网络成瘾孩子观看。当他们躺在影像检查仪器上,看到游戏片段刺激时,脑内的“成瘾通道”显示高度的兴奋态。同时,大脑的顶叶、额叶,管理人自律(自我控制)、注意力、情感的脑区血液是下降的,说明该区的氧代谢能力下降,证实人在这种状态下,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注意力、自动能力是处在下降中。

第二个实验是再给这些孩子放映风光片。本以为“成瘾通道”不会开放,但出乎意料的发现是,“成瘾通路”也是打开的,并伴随着兴奋态产生。此后,再用30多位健康的战士们作对照试验,发现他们无论看“魔兽世界”还是看风光片,这通路都是不开启的。

这两组实验不仅说明长期过度看影视风光片,也会和过度玩网络游戏一样造成“成瘾通路”的开启,更重要的是,陶然用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证实了网络成瘾的病理生理学机理。以此,在国际上首次用实证证据补充了以往WHO心理疾病判断标准,该标准仅在“社会功能受损”和“给自己或是他人带来痛苦”两个角度判定。

陶然从医学上找到了网络成瘾在大脑里形成的神经回路病灶。但是,陶然说,“成瘾通道”有先天因素,但不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疾病的决定因素。起到决定因素的是作用于孩子的家庭环境。

成瘾主因:归根结底源于孩子的父母

每一个网络成瘾孩子的父母,都非常渴望自己的孩子摆脱网络,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阻止他们上网,又怎么会成了孩子网络成瘾的决定因素呢?

“虽然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摆脱网络、健康成长。”但是,陶然发现,“所有网络成瘾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性格特征————自恋。”

自恋型的家长,并不是通常所讲的“自我迷恋”,而是指“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正确”的心理特质,他们对他人都缺乏同理心、共情心。父母有一方或是双方处于极度自恋,这是网络成瘾孩子家庭环境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家长不仅不能和孩子有同理和共情,还用各种这样的手段,来让孩子听他们的话,比如用说服、诱惑、强制等,让孩子的行为、意志来服从他们的想法,这就剥夺了孩子的“自我”、“自我成长”。

同时,陶然发现,中国家长对孩子又普遍存在两大虐待:第一是“语言暴力”虐待。例如家长说孩子“你看你,这么不行!别的孩子怎么做到了,你做不到,真是笨……”、“你怎么这么废物!你看看你同学怎么做的好……”事实上,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虐待。父母本来应该鼓励、欣赏的对待孩子,而却拿别人的孩子来比较,在精神上打击、摧垮了自己的孩子。

并且,家长的这种批评往往都是“人事不分”。例如,孩子在学校考试没考好,分数不佳,就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差劲呢?!”,其实“学习考试”只是一件事务,和孩子本身“好与不好”没有必然关系,这些事情没有做好,不说明孩子自身不好。只不过是数理化考试这么一点事情,考得好与不好,和孩子的品质、道德、智力好与不好无关。正当的方式应该说:“学习这件事没有办好,考试这件事没有考好”,而不能说孩子好与不好,要将“人事分开”。

当陶然问到这些父母,为什么要用这些语言,他们都认为“怕孩子骄傲、怕孩子翘尾巴、指出孩子的缺点,让他进步,为了让孩子知道,这么多缺点还不努力……”。陶然说,这正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理世界的表现。孩子还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父母“人事不分”的指责孩子,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不好,而失去自信。

第二是对孩子精神行为“操控、控制”虐待,让孩子在精神上失去“自我”。控制是侧重于对孩子行为上掌控,操控不仅是行为上,还要在精神层面进行掌控。有些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还有一点“自我”,而被操控的孩子没有了一点“自我”。每到孩子有了反抗心理,父母就用一种美丽的“谎言”:“我都是为你好才这样的做……”、“我都是爱你才这样做的……”,让孩子无法反抗。

陶然治疗过一个案例,一个被父母操控到29岁的女孩,无论吃什么、做什么是由她妈妈决定,即使她要见男朋友,也要她妈妈先见一面,可见在生活中没有一点“自我”,完全都是为她妈妈而活着。她妈妈认为“现在坏男孩太多,我的孩子单纯,怕上当受骗”,结果一直操控她到29岁也没有自立,这种操控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经过治疗之后,那个女孩意识到了她没有“自我”,跪在她妈妈面前,哭诉还给她一回“自我”。

实际上,家长“操控、控制”孩子本身,在家长看来是出于好意,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会带给孩子失去“自我”的恶果。而我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观中,也缺乏一种批评父母的体制。

这两大对孩子心理成长的虐待,在我国家庭中比比皆是。多是从小学开始,父母给孩子做决定,从来不和孩子商量。这些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比你经验多”、“我都是为了你好”等类似话语,而家长所说其实只是满足了家长自己的需要,恰恰忽略了一个孩子的需要。孩子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指示,没有了“自我”内在的呼唤,成了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孩子的“自我成长”也就被扼杀了。

陶然指出,所有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让人关注他的成绩有多好,而是关注他的情感世界。当孩子遇到压力、烦恼、挫折等时候,由于“自恋”型的父母没有共情心、同理心,孩子的不良心理得不到应有的释放,造成孩子的情感世界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理解与支持。并且,人的情感世界一旦不成长,情绪控制、思维理智、行为活动等等方面都不能成长。

这些没有“自我”的孩子情感世界被压抑,无法开心生活,就开始走向抑郁。抑郁是愤怒、自责、怨恨的内化。同时,孩子会寻找不同的发泄途径,如酒、烟、甜食、网络等,找到什么,什么就成了他们成瘾的介质。

“青春期抑郁”表现千差万别,有的爱发脾气,有的三力(体力、动力、精力)不足,有的过度吃甜食造成肥胖症,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但是,一个共同特点是,除了这些介质,他们对其它内容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养成各自不同形式的成瘾。一旦当孩子找到玩网络游戏最开心时,就启动了“成瘾通路”正强化,不玩就开始负强化作用。

“所有成瘾疾病,无论吸烟成瘾、饮酒成瘾、性成瘾、吸毒成瘾等等,都是发源于人的情感世界,它就是这些成瘾疾病产生的发动机。”陶然说,“包括网络成瘾的‘问题孩子’,归根结缔的原因还是出在他们父母的身上。”


我让14岁男孩玩三天三夜游戏,玩到想吐,能戒掉网瘾吗?还有哪些办法

我让14岁男孩玩三天三夜游戏,玩到想吐,能戒掉网瘾吗?还有哪些办法

我让14岁男孩玩三天三夜游戏,玩到想吐,能戒掉网瘾吗?还有哪些办法

睡眠剥夺会严重损害智力,并诱发猝死。睡眠不足可引发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阻碍儿童认知功能发育。此外,睡眠不足还会扰乱生长激素正常分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等。

睡眠不足影响体力恢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学生会渐渐变得厌学、成绩下降。如果在少年时期睡眠不足,成年后诱发精神病。

网瘾不是精神障碍,它本身也不是问题,当网瘾与厌学、亲子关系失和、师生关系损害等结合时,它才是损害。

聊斋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秀才为了专注读书,决定搬到后院儿的老宅里住,仆人说那里闹鬼,你千万别去!秀才不信邪,一定要去。当秀才打开尘封的房门时,尘土抖落满身,房子里面阴森气息扑面而来。突然,八仙桌上的碗翻了过来,咣啷咣啷咣啷……,碗在桌面上乱窜,秀才一下子惊呆了!当碗跑到八仙桌的桌沿儿时,碗掉地上了,叭一声碎了,里面跳出一只老鼠,吱的一声,跑了。秀才这才定住神儿,原来“碗儿”不是鬼,碗里的老鼠才是“鬼”!

真正的“鬼”不是那个会跳动的“碗”,而是碗底下的“老鼠”!

网瘾仅仅是那个“跳动的碗”。

70年代没有游戏机,更没有网络。那时,在学习找不到成就感、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一旦出了问题,儿童就会逃学、结伴为小团伙儿:白鞋队、黑鞋队,用弹弓打路灯、打群架……。

80年代有了小霸王游戏机,不爱学习儿童沉浸在游戏机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门打架是有风险的。可这也急坏了爹妈,为此寻死觅活、跳楼上吊的大有人在;

等有了互联网,谁还稀罕“小霸王游戏机”还用戒?白给都不要!

“瘾”会随着“宿主”的变迁而迁移,只要儿童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只要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受到了损害,“瘾”就如影随形地伤害儿童的生活。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游戏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只老虎,一旦沉迷,就仿佛吸了大烟,戒除就极为艰难。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沉迷于游戏之中呢?我们找找原因吧!

游戏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商家制作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因此游戏就形成了一关一关的模式。为什么呢?他们抓住了玩者的心理,即好奇心和求胜心,以及过了一关之后的胜利感和满足感。孩子一旦玩了第一次,在大脑中就产生了想再玩一次的冲动,愿望达成后,这种冲动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不自觉力,进而这种不自觉力就无法被大脑控制,于是就沉迷了,无法自拔了,因而无时无刻都想着过游戏中的下一关。

实际上,一些成年人玩起游戏来,都能玩一个通宵,何况未成年的孩子呢?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数的孩子被游戏毁了美好的人生。

我们痛恨开网吧的人,他们为了钱,置法律与不顾,想着法引诱未成年人去网吧玩游戏。但我们却忽略了制作游戏的商家。

可恶的商家无疑是祸根,唯利是图的网吧主是帮凶。但是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为什么呢?因为你给了孩子手机、给了多余的零花钱、没有管好家里的电脑。

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已经产生了,怨天尤人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商家我们管不了,所以只能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孩子沉迷游戏的责任,采取有效的补救办法。

那么,怎样管理孩子玩游戏才有效呢?

第一、高中之前绝不能给孩子买手机。

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买手机方便联系、监管,因为当下社会中确实有一些专门针讨小孩的不法分子。另外,一家看一家,别人的孩子有,我的孩子也要有,被虚荣心绑架了。殊不知,孩子拥有手机是拥有了玩游戏的平台。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他们玩游戏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是家里的电脑;一是网吧。但这两种途径都不自由和方便,家长也客易管控。

已经买了手机,就要管制手机,只给他订通话费用,绝不给他流量,而且要时常检查他是否私自购买了流量。

第二、控制零花钱。

孩子的零花钱多了,就具备了给手机购买流量,支付游戏费用,去网吧消费的实力。父母可能能约束自己不给孩子多余的零花钱,除非溺爱。但是孩子还有一个来钱的渠道,那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个渠道父母一定要堵死了,不然,你的努力都是枉然。尤其是假期。

控制好孩子的零花钱,就是控制了他(她)玩游戏的可能。所以,家长一定要细心、严格地管控好自己,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亲戚朋友。

第三、培养某种体育、文艺、制作兴趣,让兴趣替代游戏。

何谓兴趣?即喜欢做的。喜欢是前提,强迫培养是不可取的。所以,父母要从孩子身上去发现。

孩子总归有喜欢的东西。比如说男孩子可能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喜欢山地自行车,喜欢玩飞机模型等等;女孩子可能喜欢打羽毛球,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剪纸等等。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喜好,就要给孩子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一旦培养成功,就一定能替代孩子玩游戏的欲望。

一旦兴趣培养成功,戒除网瘾就不难。

总之,只要家长用心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找到更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戒除网瘾,还给孩子一个朗朗乾坤,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原创文章,引用需说明]

这种方法并不可取,而且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重大影响,轻易不要尝试。

孩子喜欢打游戏是正常现象,你把它定义为网瘾,说明孩子已经陷得很深了,缺乏自控力。

这时该怎么办?请从原因入手去解决孩子的瘾。

孩子有网瘾,绝不是简单的网瘾,往往有背后的心理问题。比如,有一个女孩,网瘾很重,她和心理咨询师说,“家里冷得像冰窖,如果没有网络,她早就死了”。所以对于她来说,网络是一个躲进去可以获得暂时安全感的地方,如果这时让不玩电脑,那真的比要他的命还厉害。

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环境隔离法~

带他出去旅行,并且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让他没有时间打游戏。

正面激励法~

可以规定玩儿的时间,比如,一天玩25分钟,并积极的鼓励孩子做到。

一旦做到,就给奖励,强化这种行为。如果做不到,也不要有惩罚,这样孩子更愿意去尝试。

增强你和孩子的亲密~

当孩子觉得你越来越懂他了,他会越向你敞开心扉,这样你就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并知道如何协助。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关键一点提醒,14岁孩子,不要要求他彻底不玩游戏,因为现在的环境,孩子不玩游戏,可能就没有玩伴。要求太高,孩子做不到就有负罪感。所以,戒掉网瘾的过程,孩子还可以玩儿,只要一天比一天玩的时间短,就应该欣赏孩子,这样孩子越来越有力量。才有可能真正戒除网瘾。

我是@亲子故事莲君说 ,欢迎关注并转发,也请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轻松教养孩子!


做什么都是有念头的,不过就是你觉得打网游不好罢了。一有时间就不停的看书,健身,泡吧,写字,画画,旅游,追女人……很多事情,其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富二代不会一门心思的铺在网游上,因为他们可以飙飙车,喝喝酒,欧洲兜一圈,泡泡马子装装逼……你要让你儿子不打电脑……太简单了,你丢张机票让他欧洲玩三个月,或者大堡礁 诗巴丹 卡帕莱的潜潜水,黄金海岸迪拜的冲个浪,问题不是他不行。是你不行。人活着的基本是社会交流和认同成就感。你儿子和学霸的区别在于获取渠道的不同罢了。网游在心里上依赖的本质是立刻可以见到结局。差不多和赌博类似。讨厌学习无非是程序繁琐,成果还遥遥无期。历来爸妈穷人的孩子迷恋网游的解决办法只有两个,要么从来没接触过,要么让他打腻了。打腻了的很大可能是要么你儿子一直得不到成就感,要么就是你儿子无敌了。无敌需要你儿子本身的条件。完全不行可能是可能的,但是很多人也不会承认总觉得是队友的问题。(竞技游戏有,养成类就不存在了)。反正14岁么,让他去打好了正常来说也就4年左右也就腻了。我当年就是站在服务器里叫嚣“还有谁”的人,一个工会打瘫了一个游戏让其他玩家觉得登录没啥意思了除了上线被虐,也是十几年前的进口游戏了,现在国产的那些套路可能做不到了。所以我深知这方面的感受。此后我也没有兴趣再玩任何其他游戏了。所以类似癌症第几期,你现在再做就有点玩了。我儿子幼儿园大班现在晚上常常能吃到鸡了,我知道小朋友玩类似的射击游戏最多也就玩到2-3年纪也就不会再有啥感觉了。你要找人问也要找个打过游戏的并且考上985的人问,万不可找那些不是过来人的什么机构,那只能被骗钱。

0
回帖

我让14岁男孩玩三天三夜游戏,玩到想吐,能戒掉网瘾吗?还有哪些办法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