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是谁的代表作品?
《沉沦》创作于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是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代表。小说描述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受挫与自疚,通过大量而细腻的内心活动描写,为读者展现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留日学生的形象。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他”的内视角,无时无刻不在叙述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加重了心理活动描写的笔墨,以剖析留日青年患上的“时代病”——Hypochondria(青年忧郁病)。郁达夫笔下主人公大篇幅的心理活动离不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本我、超我、自我”。同时,大量的心理变态描写以及内心独白也颇有意识流小说的味道。
忧郁的主人公博览群书,常常揣着一本Wordsworth(华兹华斯)的诗集,又读过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和梭罗的散文。主人公多次吟诵诗歌,渲染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作为湖畔诗人代表之一的华兹华斯和崇尚自然的超验主义作家更突出了主人公热爱自然、远离城市的愿望。
在小说开篇,主人公在乡间漫步时,在天边出现一座海市蜃楼。此原型即是中国古代桃花源——“犬吠声”、“鱼鳞似的屋瓦”、“杂树”。这个意象不仅体现着主人公心系自然与乡间,还更深层次地暗示主人公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陶潜的影响,是位渴望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这也为后来主人公息交绝游,与同学甚至亲人断绝关系并前往山中梅园做了铺垫。
文中主人公的一段日记便是小说主题的写照:“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郁达夫借鉴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毫不避讳地自我暴露,把主人公在面对性的苦闷和民族的苦闷下内心的痛楚和人性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日本私小说对留日期间的郁达夫有着深厚的影响。但郁达夫不局限于私小说,他加入了时代内涵和社会意义,将性压抑与民族压迫联系起来了。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压抑,反映中华民族受到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
无论是躲在被窝里的自戏、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浴,还是偷听梅园男女的幽会,都是主人公性压抑的体现。这样的性压抑源自中国传统礼教。每次遭遇性压抑,主人公就会自责;就好比每次祖国遭遇压迫,主人公也反过来质问“你怎么不富强起来?”。主人公辍读国内“不自由”的大学,逃到日本,也是反封建礼教的行动。以上都体现了“五四”时期反封建的社会潮流。
而主人公到酒家消愁,回答侍女自己是“支那人”的民族自卑体现了郁达夫对祖国堕落的悲痛与忧心。隔壁的日本人高唱日本歌,主人公也喝酒壮胆、大唱起爱国之诗。主人公对日本人的嫉恶如仇,体现了反抗帝国主义的自由风气。
你遇见过哪些三观不正的人或事?
我们村有个大娘,如今大概七十多岁了吧,她的事闪瞎我的眼!
事情是这样的,我这个大娘年轻时特别漂亮,可以称得上我们那附近的一枝花,我们村很多人家都想说她当自己的儿媳妇,可是这个大娘的父母要了好高的彩礼,让很多人都不敢上门提亲,不过我村里有户人家,是当兵的,有补贴,家境也还不错,最后是他把大娘娶回去了。
大娘嫁过来后生了三个儿子,在三儿子两岁的时候她丈夫退伍回来了,家里一下子变得拮据。就问她家里钱哪去了?她说都给娘家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二儿子生了大病,要去医院,可是家里钱不够,就去娘家借钱。
可是娘家听说了他退伍了,连门都不给开,他在门外跪了很久,最后死心了,问村里朋友借钱,不过还是不够,二儿子还是死了。没过多久,他丈母娘也死了,好像是被人杀了,不过凶手也没找到(估计就是她女婿杀的)。
十多年后,他经过自己的努力,盖上了别墅,赚了不少钱,不过他常年不在家,那大娘就给他戴了几顶大大的绿帽子,后来还和其中一个情夫合谋,把他给杀了,那个情夫死也没供出她来,被判了无期,她什么事都没有!
现在七十多岁了,还老是出去跳广场舞,听说老有老头子为她争风吃醋,三天两头打架,不得不佩服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的一生也刷新了我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