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适度地展现自己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过度善良或容忍可能会导致你牺牲自己对个人成长的需求,同时也可能让他人感到不舒服。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够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这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掌握。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尊重他人的边界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
1. 人善被人欺,再善是傻。
2.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3. 与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4.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5.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6. 人善被人欺,不爽就撕逼。
7. 某些人善良,某些人渴望善良,某些人伪装善良,某些人不善良。
8. 男人善良被人欺,女人善良被人骑。
9. 人善被人欺,人恶被人弃。
10. 小人善妒,默者善怒。
如何说服自己不要过度善良?
小学时,体育测试。
同班的姑娘让我帮忙拿着发卡,她去做仰卧起坐,我把发卡紧紧地握在手里,一秒钟都没有放开,她考完后,一句“谢谢”也没有,就和别人去玩了。
第二次体育课,轮到我考试,我让她帮我拿着发卡,她没有拒绝。
考完之后,我问她:“我的发卡呢?”
她说:“丢了。”
我问:“怎么丢了?”
她说:“刚才你考试时,她们叫我过去玩,我跑着跑着就丢了。”
于是我只得在下午的课堂上披头散发地上课,被正好路过检查“仪容仪表”的教导主任批评,而那个姑娘,和别人一起一脸兴奋地看我挨批。
上高中时,不知是谁说看见有司机接我,于是别人开始猜测我零花钱比我多。
后来,有人借我钱还不还,我成了债主,却要陪着笑脸借钱,还背上了“小肚鸡肠,不乐于助人”的坏名声。
上了大学,看到同宿舍的一个女生经常为了省钱不吃饭,我那可耻的善良就又冒了出来……我经常请她吃饭,还把自己的化妆品送给她。
几个月后,我听到关于我的负面新闻,就是那个舍友编造的。
后来到了美国,我的大学教授都把中国学生和其他学生区分开来,同班的中国学生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直到那次,他无视离他最近的那个大胖子一直在刷Facebook,却指着我的笔记本电脑说:“关上那该死的东西!”
再上课时,教授正吹嘘他的光辉事迹,我突然对着一个刷Facebook的白人说:“你,关上那该死的东西!听课!”
全班人都像看疯子一样看着我,我已经做好了被赶出去的准备,可是教授居然没说什么。
下课后,教授走过来默默拍拍我的肩膀,我知道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遭受种族歧视了。
于是我开始不再那么善良。
变得没那么善良后,我少了很多累赘的人际关系,变没那么善良后,我拉黑了那些我不敢拉黑的人,我当众对一个教授“涉嫌威胁,欺诈”表示不满,收获的是其他人的掌声和教授的退让。
变没那么善良后,我不会因为顾忌和别人的“友谊”就放弃自己的话语权,我争取到了比原先更多的机会。
过分的“善良”会伤害到自己,会让一些没有底线、没有良知的人得寸进尺。
这个社会上,并不是人人都有“善”的本质,有些人伤害了别人,不会内疚,不会不安,他们只会嘲笑你傻,说一切都是你自找的,当你学会拒绝别人,学会以牙还牙时,他们反而会尊重你,甚至敬畏你。
我终于相信了一句古话:无情一点并没有错。
——摘自《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