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马俑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们主要分为三类:步兵俑、骑兵俑和战车俑。这些陶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造型上也各有特色,展现了秦朝军队的强大与威严。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具体而言:
士兵:不戴冠,通常佩戴盔甲,穿着铠甲。
军吏:戴冠,分为低级、中级、高级。
军吏之间也有不同,如低级军吏的冠与高级军吏的冠不相同,且铠甲也有区别,步兵、骑兵、车兵三种兵种的兵马俑亦有所区分。
墓坑中的人俑
俑坑中最常见的是武士俑,大多数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这些武士俑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较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各有不同。
车兵俑
车兵俑主要包括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和车右俑的装束相同,但位置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的主力,但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有所不同,根据文献记载,他们分工不十分明确,还发现了指挥作战的军吏俑。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其姿势与《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射之道”相符合,体现了秦始皇时代的射击技艺达到很高水平。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类似,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跪射俑位于阵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跪射俑的姿态如同《吴越春秋》中描述的一样,反映出秦代射手的动作规范。
跪射俑的鞋底
跪射俑的鞋底细节精致,针脚疏密有致,反映出极为严谨的写实精神,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步兵和铠甲武士
步兵和铠甲武士分布在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则分布于阵中,两者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有动。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不同的形式,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显得华丽多采,军吏俑虽与将军俑不同,但整体上较高大,肩宽,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表现出了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马俑
骑兵俑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主要用于战时奇袭,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
马的形态特征
马的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鸣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
鞍马
鞍马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的良马。
战车与马
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鸣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
鞍马的详细描绘
鞍马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的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