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爸爸去哪了》中,陈建斌饰演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家庭生活,但他依然努力地保护和照顾他的孩子。尽管他经常说谎,但这些谎言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快乐。在电影的最后,当看到孩子真正需要帮助时,父亲终于坦白了他的所有谎言,并承担起了作为父亲的责任。这部电影通过父亲的故事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一个爱说谎的老爸成就了儿子的美丽人生,电影前半部分讲述的是男女主角相识相恋的故事,意大利男人一向擅长赞美对方,他们总是张口就能夸天上有地无。
出身普通的犹太青年终于把豪门小姐从豪门未婚夫手中抢回了家,并有了儿子乔舒亚,前半段还颇有意趣,充满了喜剧色彩,但我更喜欢后半段,因为它更感人。
尽管影片开头是以笑声开始,结局却是泪水收场,儿子出生后,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小男孩5岁时,父子俩被押上开往集中营的卡车,在卡车上,气氛压抑至极,每个成年人都不知道将面临何事,更何况一个5岁的孩子。
小男孩问爸爸:“我们要去哪里?”父亲却撒了个善意的谎:“今天是你的生日,你一直说想去旅行,我要为你准备好几个月,所以我不能告诉你去哪儿,因为我答应了妈妈要保密。”到了“旅行地”——集中营,小男孩觉得这个地方又臭又脏,一点也不好玩,嚷嚷着要妈妈,要回家,还肚子饿。
面对生死危险的父亲,小男孩依然灿烂的笑容,一脸兴奋地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一直说想去旅行,我要为你准备好几个月,所以我不能告诉你去哪儿,因为我答应了妈妈要保密。”
为了让孩子乖乖配合,父亲把儿子最容易面临生死的风险都编成游戏规则,他告诉儿子:“我们已经积满940分,只差60分就赢了!”然后神秘兮兮地离开。
小男孩一听,顿时没了害怕,没了埋怨,自觉地捂住小嘴,睁大期待的眼睛,兴奋地与父亲达成协议,准备开始这场攒积分游戏。
可是悲剧的是,在寻找妻子的路上,父亲不幸被捕,那一刻,没有叫喊,没有血腥,没有尸体,只是短短几秒,却让悲伤溢了出来。
幸好,最后小男孩被美军救出,并且真的“兑现了奖品”,他乘着坦克离开了集中营,遇见了妈妈。
在如此白色恐怖中,小男孩感受到的是一种美丽的游戏,而最终赢了,我不禁联想到如今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是否也有这种安全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能正确辨别教育理念的真伪?
在美国,曾经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华生教授,他的育儿理念也曾被广泛推崇,但他的孩子们却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自杀、离家出走和严重心理疾病,这些案例表明,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爱,也不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接受任何教育理论,无论东西方,每种教育方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当孩子哭泣时,请及时给予拥抱,因为他们需要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爱的本能,听从内心的指引,而不是被表面的纷乱信息所迷惑,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确保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