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小丑代表作_如何评价2019最新电影《小丑》
七代小丑代表作
1.初代小丑
小丑第一次出场于1966年的《蝙蝠侠:大电影》,由凯撒·罗摩洛扮演。这一版的电影说实话没什么特色。由于片子的整体风格偏向于喜剧搞笑,所以在这一版的小丑身上,没有丝毫暗黑邪恶的魅力存在。再加上存在四个反派,小丑被企鹅人指挥,进一步削弱了他的个性和迷人的气质。
2.尼科尔森演绎的“杀人艺术家”
让小丑被人所记忆应该始于1989年杰克·尼科尔森的《蝙蝠侠》。尼科尔森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角色,包括但不限于《飞越疯人院》的主角,《闪灵》里的反派等。而在1989版的小丑中,尼科尔森真正把小丑演成了漫画中的样子,以一个恐怖、邪恶、神经质的形象给众多80后90后留下了童年阴影。
与后来熟知的希斯莱杰版本的小丑不同的是,尼科尔森版的小丑是个政客,影片详细叙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政治人物变身为恐怖小丑,以及和蝙蝠侠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也就导致了这一版的小丑虽然恐怖有余,却神秘不足,但对比七个版本的小丑,尼科尔森和希斯莱杰两个版本却是最相似的。尼科尔森把小丑演绎成了一个杀人艺术家,而希斯莱杰则把小丑演成了一个人性哲学家。
3.机关怪人
尼科尔森之后,小丑再次以第一反派登场的是1993年动画电影《蝙蝠侠大战幻影人》。这部动画被认为是一部超越真人电影的典范,曾在百部动画佳片中位列62。影片具有明显的DC电影风格,黑暗、沉重、悬疑、阴暗的哥谭市,秘密开会的黑帮,神出鬼没的街头杀手。这是一部凄美的电影,对蝙蝠侠的感情做了细致的描写,不足之处可能就在于对女主超能力获得的描写太过简略,甚至完全没有。
小丑在这部电影中是个机关怪人,疯癫可怖,也算得上一个手段高明的反派,但由于电影的重心在于蝙蝠侠曲折虐心的爱情悲剧,并没有太多给小丑发挥的空间,所以这一版的小丑也并没有广为人知。
4.乐高版小丑
2017年《乐高蝙蝠侠》同样是一部动漫电影,时间线接在《黑暗骑士》之后,但小丑完全是两个小丑。这部电影属于合家欢的爆米花喜剧电影,影片节奏飞快,反派不仅聚集了DC宇宙的众多反派,甚至中土宇宙的索隆、哥斯拉宇宙的金刚等都来客串,可谓是众星云集,令人眼花缭乱,而小丑,则是这些反派的首领,带着他们与蝙蝠侠相爱相杀。
非常具有特点的是,小丑和蝙蝠侠在这部电影中宛如一对陷入苦恋的情侣。小丑是求而不得的主动女孩,蝙蝠侠则是心口不一的嘴硬学霸,两人纠葛缠绵,大打出手,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小丑希望蝙蝠侠说出那三个字而已。可以说,这是最下饭的一部小丑电影了,全程哈哈哈哈哈哈根本停不下来。
小丑被蝙蝠侠拒绝之后那令人心碎的小表情
5.深情儿郎
我们把希斯·莱杰和杰昆·菲尼克斯放在最后比较,先来讨论一下《自杀小队》杰瑞德·莱托版小丑。应该说,当时顶着尼科尔森和希斯·莱杰的经典形象出演小丑,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是限于影片的要求与设计,很难说这一版的小丑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因为片子的重心根本不在小丑这里,小丑的全部戏份都是为表现小丑女而设计的。无论是他在疯人院中的表现,还是在酒吧、街上和监狱里的行为,都是为了更好地诠释小丑女的形成与魅力。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小丑的作用就是为了给这部电影添加爱情戏和吻戏而已。为了侧面烘托小丑女,小丑化身成了一个黑帮大佬,土豪教父,深情男儿;而在小丑本身的人格塑造上则显得十分乏力。
6.希斯莱杰
相信最受粉丝追捧的小丑就是希斯·莱杰版本了,很多人之所以迷上或者喜欢小丑也是从《黑暗骑士》开始。确实,希斯莱杰为这部电影注入了灵魂,也因此拿了这部电影唯一的一个奥斯卡奖项。
希斯·莱杰版本的小丑是一个拥有超高智商、难以捉摸、神秘疯狂的实践哲学家。他带着坚定的“人性恶”的理念,把整个哥谭市作为自己的试验场,誓要向蝙蝠侠证明他的观念和拯救哥谭的方法是绝对错误的;为此,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和蝙蝠侠正面交锋,而蝙蝠侠却对眼前这个肉体凡胎的普通人无可奈何。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丑就是一个愿意为信念献身的理想主义者。
而希斯·莱杰小丑迷人的地方也正在与此,他看似毫无原则,却有一套自洽系统的世界观;他看似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却有着愿意为信念付出一切的决心和勇气;他和黑帮来往,刺杀政客,却不为钱,不为权,只为证明自己的理念;他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每一个都如此生动凄美,却没人知道是真是假;他没有超能力,却有办法让整座城市都在不知不觉中配合着他的实验。
他是各种极端矛盾特质的统一体。这种矛盾的统一使得他超越了单纯的反派这么一个概念,而成为一个具体的人,一种无法把握的邪恶象征。而这,就是他的魅力来源。
7.杰昆·菲尼克斯
将希斯·莱杰小丑和杰昆·菲尼克斯小丑进行对比我们就能发现,这两版的小丑根本不是同一个,纠结于蝙蝠侠是不是和自己的兄弟自相残杀毫无意义,因为《小丑2019》本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只不过借了DC的外壳,讲了一个边缘人物的故事,如果非要将这部电影纳入到DC故事线里,只能说亚瑟带起来的小丑暴动影响到了《黑暗骑士》中的人性哲学家。
《小丑2019》给出了另外一个小丑起源,这不是一部故事向的电影,而是以主角为绝对中心,深入挖掘的个人影片。这里的小丑没有高智商,没有周密的行事计划,没有什么武力值,他杀人全凭冲动,做事毫无章法。他没有远大的理想,只希望被人尊重,当个谐星给人带来欢笑,却屡被打压欺负,失去一切,希望破灭,最终在压抑绝望的氛围中爆发。
他是社会的弱者,底层边缘人物,带着病态扭曲的笑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这样一个小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菲尼·克斯用他精湛的演技诠释了小丑的另一种可能性;但是这样一个小丑却很难引起粉丝的狂热追捧甚至崇拜,因为他实在太弱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影片的质量,如果在这部影片中把小丑拍成了高智商、高武力的疯癫怪客,那也不过是重复拍了一部《V字仇杀队》而已。
1966年《蝙蝠侠》中扮演小丑
早在1966年的《蝙蝠侠》里,这位邪典帅哥就已和蝙蝠侠开始死磕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被小丑固有的概念所束缚,而是大胆搞笑,大受当时美国观众的欢迎,而且也为20世纪福克斯赚到不少钞票。因此他也就在1966年——1968年连续不间断的扮演小丑。
尽管当时的技术,文化背景与现今有很大差异,但不可否认其经典程度。
二、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
1989年蒂姆·波顿版《蝙蝠侠》
很长一段时间里,杰克·尼科尔森在1989年蒂姆·波顿版 《蝙蝠侠》中小丑形象被奉为经典,他饰演的小丑让影片中的其他演员黯然失色,甚至有人说没人能比他演的小丑更出色;这足以见他塑造的这个形象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三、康拉德·维德(Conrad Veidt 1893年1月22日-1943年4月3日) 1928年电影《笑面人》 这并不属于DC漫画中的小丑,但这部电影中的主角正是DC创造小丑的灵感来源,完全可以说是此类型角色形象的开山祖师!只不过影片《笑面人》中的主角与DC小丑性格大相庭径。
影片《笑面人》主角形象
四、希斯·莱杰(Heath Ledger 1979年4月4日-2008年1月22日) 2008年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
关于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在今后漫改作品中都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其中希斯·莱杰入木三分的演出更是令人恐惧而又着迷!
加载中
五、杰瑞德·莱托(Jared Leto) 2016年电影《自杀小队》 其实当莱托少爷小丑定妆照出来时,还是有很多人期待的,无奈影片口碑不是很高,上映时小丑的戏份并不多;但不可否认此版小丑也演出了不同的癫狂邪魅,很多影迷纷纷cos影片中小丑的形象!
六、卡梅隆·莫纳汉(Cameron Monaghan)
2015年至今,《哥谭》
卡梅隆·莫纳汉在DC系列剧集《哥谭》中出演,他首次出现在第一季中,出演Jerome Valeska一角,一个扮演小丑的前身人物。这个角色后来被杀害后,莫纳汉扮演杰罗姆的双胞胎兄弟Jeremiah Valeska,他经历了几次类似小丑的转变。
七、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2019年电影《小丑》
《界面评论》评价说:“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也可以说是“高级表演”——他不急于演绎一个边缘性人物,而是自然而然地让异化产生。毫不夸张地说,《小丑》的成功真是多亏了杰昆·菲尼克斯。”
《小丑》还夺得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以超级英雄漫改片的身份入围看重艺术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并获奖,无疑创造了一种历史。
如何评价2019最新电影《小丑》
2019版《小丑》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后,口碑炸裂,受到了广大影迷的追捧,也打破了“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的说法,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也许是诺兰执导的《黑暗骑士》中那戏份并不多但浓墨重彩的小丑,那邪恶与正义催生悲情促使大批影迷为大反派转粉,希斯莱杰版小丑的留白与距离感无疑是为2019版小丑增加了不上光环的。
事实上亦正亦邪的电影主角确实是最能释放巨大人格魅力的,主角之前有一面是令人信服的,我想这就是旧版小丑成为金典的原因之一。
2019版《小丑》在人物塑造上几乎说不上成功。首先,英雄主义的孤独感在《小丑》里变成了心理疾病带来的“怪癖”“病态”。有人可能会说影片反映的是边缘人物的困境,问题就出在编剧给主角设定了精神病的人设。这大大地减弱了人物的力度。编剧也借此回避了很多困难。如果这个边缘人物脑子是正常的,或许可挖掘的东西会多一点,毕竟影迷喜欢一部影片,多少是因为它对照自己的现实能有一些激励或者深思的作用。如果影片完全在讲述一个与大众无关的,与直面现实大相径庭的,人们只会说,那不是我,那与我无关。其次,小丑的思想是缺乏深度的。即便他在日记里写道“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值得”,听起来好像挺有深度,小丑践行这个理念的方式又是偏激,极端的:你们都不关注我,不把我当回事,那我就杀个人让你们恐慌。还有,小丑的思想没有进一步挖掘。更多是对“主流的”“正常的”不满。这将和深度相去甚远,一个现实生活中极度没有存在感的“小丑”,最后用制造暴乱,血腥,成为黑暗本身,让自己的死亡变成社会的“话题”“焦点”,是反抗还是堕落?!即使是以正面人物展开的故事,都需要赋予主人公一个合法性的信念牵引故事往前走。而略带反面的,像《V字仇杀队》,“V”的合法性是“反乌托邦”,如果说“希望自己在存在感中死去”是《小丑》的合法性。而他的行动又是消极而黑暗的。他用杀戮,毁灭践行自己对死亡的期许,我却没看见他对现实世界一点点直面的态度,满屏是逃避。厌恶给自己童年带来黑暗的那个人,他杀死了养母;憎恶故意让自己失掉工作的那个人,他让同事血溅家中;憎恶一度被自己视作心理慰藉的电视秀主持人,后来发现偶像一面挖苦奚落自己,一面把他当作节目的佐料,他举起手枪结果了主持人。与其说是现实的黑暗,不如说是失控的自我意识主宰着他试图毁灭“主流中的人”,杀死每一个推他入火坑的人。那么,小丑的合法性究竟是什么?
2019版《小丑》几乎是好莱坞史上最黑暗,又极度混乱的影片。从未有过地“一黑到底”!
在经济不景气的大时代背景下,刻画一个边缘人物在黑暗生活中逐步堕落,癫狂。又不做深度剖析,一路癫狂,一直黑暗。甚至必要的时候,编剧把小丑的黑暗的悲剧归结于“童年不幸”,加剧了影片的混乱。不知道它究竟要深刻地讨论什么,悲剧究竟要聚焦在哪一个点上。
至于小丑的疯狂意外变成底层人的偶像,代言人,甚至是“意见领袖”。这又过于“理想化”。观众完全高潮不起来。悲剧的普世价值不知所踪。大部分影迷深深感知生活的黑暗与不幸,不光是明白黑暗的衍生和由来,更要寻觅一种直面黑暗,克服障碍挣脱消极的行动,这是生命的意义。小丑像是剖析了黑暗的悲剧,实际上什么也没说。这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它看来更像是虚无主义者的赞歌。
《小丑》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喜剧演员逐渐扭曲变态成为疯狂凶残“小丑”的过程。我看后感觉非常的震撼,随着电影的播放,它的剧情和音乐都给人一种比较压抑的感觉!这部电影我刚看完几天,说实话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好的电影,但是我真的不想再去看第二遍。为什么呢?在这里我只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
从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角色剖析电影,与超级英雄直接无关。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除了压抑就是压抑,完完全全的负能量。嗜血、贪婪、暴力等等几乎我能想到的所有负面名词都在电影中有涉及。凤凰叔的演技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关于电影细节我在这里不再多说。
电影结尾是主人公穿上了红西装。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主人公自己的想象,也有可能就是现实情况,因为电影中自从主人公跟心理医生谈话开始,后面发生的事情哪里是臆想出来的,哪里是真实的已经很难分清。但是最终传达出的意思并不是小丑解脱了,结局圆满了,而是主人公自我内心毁灭的表现,他下一步面临的应该是更加血腥暴力的世界。同时感觉这里也可能照应了原来的影片,也可能是为了第二部的出现,总之,这部电影跟其他电影的最大区别就是不是沿一条线下来的,而是很多条线穿插在一起,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认同的那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