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哪些歌词可以惊艳到我们
岁月荏苒,犹记一曲美词,至今不忘
歌名《南山忆》
许嵩
乘一叶扁舟
入景随风
望江畔渔火
转竹林深处
残碑小筑
僧侣始复颂
苇岸红亭中
抖抖绿蓑
邀南山对酌
纸钱晚风送
谁家又添新痛
独览月下萤火
照亮一纸寂寞
追忆那些什么
你说的爱我
花开后花又落
轮回也没结果
苔上雪告诉我
你没回来过
遥想多年前
烟花漫天
你紧紧抱着我
丝竹声悠悠
教人忘忧
若南柯一梦
星斗青光透
时无英雄
情缘已深锁
可你辞世后
我在也没笑过
……
落花雨,你飘摇的美丽,花香氤,把往日情勾起,我愿意化流沙躺湖底,只陪你泛岁月的涟漪。——许嵩《山水之间》
若贻笑千古,爱的人却反目,错过了幸福谁又为我在乎,若贻笑千古,因为爱的执迷又糊涂,也不悔做你的信徒。——许嵩《千古》
孤雁飞去,红颜来相许,待到酒清醒,她无影原来是梦里。——许嵩《江湖》
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许嵩《清明雨上》
谁的故事有营养,大俗或大雅的理智气壮,洒狗血或白雪的现场,都邀我观赏,还真是大方。——许嵩《雅俗共赏》
我们家嵩哥的每一首歌都是经典,他被称为歌手里面文采最好的,作家里面唱的最好的,被称为音乐界的韩寒,他的中国风如诗,句句押韵,现在歌曲深入人心,用音乐洗涤心灵,救死扶伤,音乐界的鬼才。我们的最佳歌手。
什么是文化
一,从社会角度讲,文化,凡是印有人类足迹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是文化。例如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瓷器,折扇,中国建筑,现代的网络文化等等。
二,我们平时口头表达说这个人有没有文化,是从个体上讲的,指知识水平。
三,个体文化同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用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的观点,人们创造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形式的社会文化,被称之为客观文化。而个体由创造活动所达到的个人发展程度的文化,被称之为主观文化。
两种文化相互依存,主观文化受制于客观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易经》文化,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去研究它,有一个基本的文化体糸,这是目前存在的《易经》社会文化,你现在去了解他,去发掘他,你了解的程度,就是你个体的主观文化。
四,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客观文化所奴役,例如,品牌,用LV,喝人头马,开奥迪,展示自已的财富地位,身份。
网购,手机,都是现代社会文化,人们处处受其奴役。
人们创造文化是想获得自由和幸福,可是我们却往往被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束缚,被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深深地伤害。
什么是文化?一个人有没有文化?
1、文化不是读了很多的书
有些人读了很多的书,以为自己很有文化,其实不然。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博士后,他们的差别只是在于知识储备量的多少,至于有没有文化,要看各自的修养。
2、文化不是外表有多斯文
文化不是戴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外表,要看他的内心,外表斯文内心粗俗,那不叫有文化。
3、真正的文化,包含这四个内容: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就是一个人有修养,这个修养要在心里生根,根深蒂固,不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这才叫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2)不用提醒的自觉
善解人意,自动自发,不用别人提醒。比如,地铁上看到老人来了就让座,这是起码的礼节,这就是有文化的表现。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讲到自由,很多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比如高铁上的霸座男女,为了自己的自由,损害了别人,这就是没有文化的丑恶嘴脸。
(4)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助人为乐,为他人着想,善良用对地方,这样的善良就值得称道,这就是有文化的具体表现。
总之,文化,它是一种修养,看得见,摸得着,可知可感。有文化的人,令人喜欢,相处舒服。
小学生上学就是文字化的开始。有的人没有上过学,没有被文字化过,用文字表达事物和自己内心思想的时候,表达不出来就容易发火,说粗话,特别是在和人有争议的时候。
修养不代表文化,修养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扶植修改。
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许他主攻的是别人不知道的项目。隔行如隔山,所以别人不能理解他的专业。
不同的文化注重于不同的特长,在某些领域精通,就是某种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一定对每一行都精通。在这一行有文化,到了别的专业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个医生给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给机器看病就无能为力了。同样道理机械师给机器看病手到病除,给人看病就不行了,因为他们被文字化的专业事物不一样,学习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样。
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文交流也会有这个现象,谁都看不懂谁。如果他们相互之间,一个聊病理,一个聊机械,他们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没有被对方的专长文字化过,他们都有文化,谁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只是他们对事物用文字化信息表达出来的东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没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应用变化的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个一个相片组合起来的视频。组合起来的文章就是一部电影故事。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够明确表达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传递明确的信息。让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对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装懂还要东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来拼凑,让看的人一头雾水。这是不好的文化。
但这不是关于文化唯一的定义。
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是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共同写的,这本书共收录了关于“文化”的定义,竟达166条之多。
人们不禁要问,关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定义?难道就没有—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文化”定义吗?
没有,我们无法给“文化”下—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这是因为,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一个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概念也如此,概念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也具有整体性。“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它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也具有整体性。
比如有一个纪念碑,它是由A、B、C、D、……等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甲乙丙丁几个人同时观察这个纪念碑,他们观察的是同一个纪念碑,但却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甲观察的是A、乙观察的是B、丙观察的是C、丁观察的是D。由于观察的是纪念碑不同的部分,也就是不同范围的东西,因此,他们关于纪念碑的描述或结论,有可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