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最后的棒棒”,观看后对您有什么感触

4小时前 (15:18:04)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370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67406
  • 回复0
楼主

记录片“最后的棒棒”,观看后对您有什么感触

中国有这样的纪录片,我真的很自豪!

2018年8月17日,本周五。

将有一部国产纪录片悄悄登上院线,这部电影的启动资金1300块,可能是近些年投资最小的国产电影,没有声势浩大的宣发,没有排山倒海的排片,除非奇迹降临,恐怕会悄无声息的下线。

但我想写下它的故事:《最后的棒棒》

记录片“最后的棒棒”,观看后对您有什么感触

2014年1月19日,农历癸巳年腊月十九。老黄历上写着:宜开业,忌搬家。

这一天,重庆正团级转业军人,何苦,走进了一片破败的棚户区,准备去干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记录片“最后的棒棒”,观看后对您有什么感触

记录片“最后的棒棒”,观看后对您有什么感触

重庆解放碑附近棚户区

他要加入山城棒棒军的队伍,并且顺便拍一部棒棒的纪录片...

什么是山城棒棒军?就是临时搬运工,是苦力,是靠力气混饭吃的人,他们肩扛着一米多长的竹棒,棒上系着青色尼龙绳,站满大街小巷,像是一支军队…

重庆人戏称他们为:山城棒棒军。

何苦拜一位有22年“棒龄”的棒棒为师,住进一栋摇摇欲坠的危房,这里距重庆中心解放碑直线距离只有300米…它叫:自力巷53号。

自力巷53号,是重庆渝中区旧城改造的重点攻坚目标,因为各种难以调和的矛盾,迟迟没被拆除…

这里低廉的房租,成为了体力劳动者的避难所,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里自食其力,吸收着自力巷残存的养分。

自力巷53号

重庆解放碑夜景(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住进自力巷53号那天起,何苦就发了一个毒誓:无论多艰难,也绝不向朋友借钱,不向家里拿钱。

壹|厚道的老黄

何苦的师父,大家都叫他老黄,是一个有22年“棒龄”的资深棒棒。

他习惯性的把手插在裤兜里,把脖子挺得直直的,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双手插兜,用这样的姿势走路,看起来年轻,容易接到活…

2014年1月20日,日历上写着:大寒。

早上8点,何苦跟着老黄,走进解放碑,开始了他棒棒生活的第一天。

老黄

何苦随手拎着一根竹棒,跟在老黄身后…老黄对他拿竹棒的手势,很不满意。

老黄说:棒棒要扛在肩膀上!随手拿着棒棒找饭吃的是叫花子,棍子是用来打狗的!我们手里的棍子,是用来干活的,虽然不一定比叫花子赚得多,但我们是自食其力!

在有些骄傲的城里人看来,棒棒就是苦力,和乞丐并没有什么差别,都生活在社会底层,收入一样微薄…

但是,在棒棒看来,自己和乞丐有本质的区别。自食其力,这四个字,意味着棒棒这个职业,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同情和怜悯。

自食其力,这四个字,是身为一个棒棒,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这个貌不惊人的65岁老头,挑着230斤的涂料,健步如飞两公里。

何苦心里犯嘀咕:这个65岁的老头,怎么力气这么大?我一个侦察兵出身的退伍军人,为啥扛不过他?

老黄对他说:力气,不是养出来的,是压出来的,是榨出来的,扛多了,就有力气了。

老黄永远忘不了,22年前的一天,他的女人把3岁女儿塞他怀里,转头去跟别的男人结婚了…

那一天,他兜里只有1块钱,必须马上挣钱,孩子明天才有早饭吃…

1992年,他把女儿放在邻居家寄养。掉头就去了重庆,加入了山城棒棒军,一干就是20多年…

女儿18岁那年,与网恋男友奉子成婚。老黄还没见过女婿,就稀里糊涂的当了外公。两个大小孩,根本没办法抚养一个小小孩。

老黄只能再次拿起棒棒,替外孙奋斗。

2013年,女儿女婿又买了一套三年分期付款的二手房。老黄掏了3万的首付,接下来3年里,每年10万,年底交款。

女婿去西藏修铁路,女儿在本地打工,而老黄又要拿起棒棒,继续奋斗…

老黄是个厚道人,有一次,老黄与雇主走失,他在原地等了整整一个下午。

结果,雇主报了警,派出所以“棒棒拐走3000元货物立案”。当老黄第二天把东西送到派出所时,直接被带进了审讯室,差点被定性为:投案自首。

老黄拒绝了雇主给的100块酬金,但却多要了10块工钱,他说:我不懂啥高尚不高尚,只认一个理,等了一下午,你要多给10块钱工钱。

贰|乐观的老甘

失恋和失盗,是老甘这辈子挥之不去的噩梦。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偷,决定了他半辈子的命运。

老甘

25岁那年,老甘的未婚妻突然悔婚。他决心发奋图强,到重庆当棒棒。

5年后,他存了10000块钱,准备开间面馆,但从银行回家的路上,被小偷摸走了钱包。

第二个5年,他又存了25000块,准备盘下一个日杂店,又被小偷破门而入,被偷了个精光。

但是,乐观的老甘,始终相信这辈子能过上好日子。

他请十八梯的李半仙算了一卦。李半仙对他说:你会在60岁转运!

眼看着60岁生日快到了,老甘很高兴,他决心在今年攒下10000块钱,风风光光回老家办个六十大宴!

目前,已经存了700块…

但是,老甘始终乐观。

他存了一大堆零钱:有一块的,有两块的,也有一毛的,两毛的,就连一分的都有。

他说:等我过了60岁,做生意的时候,我有零钱补给客人!

叁|嗜赌的河南

17岁那年,河南离家出走,来到了重庆当棒棒。

因为在重庆干活的外地棒棒不多,所以家乡省份的名称,就成了他的名字:河南。

河南

2001年,河南被两个小混混挑断了脚筋,腿脚就变得不太利索。他干不了棒棒的活了,就去给大排档打杂工,因为太能吃,引起雇主不满,后来因为多吃了两个鸡蛋,被炒了鱿鱼。

河南说:当棒棒没有出息,赚不到大钱!

在河南眼中,“有出息”的事情是:打牌。

几天前,河南遭遇了这辈子最大的挫折,他在正阳街与人炸金花,生平第一次抓到三个A,而对手则手握三个9,牌桌上堆了1600多块…

由于身上没有钱了,无法加注。他眼看着只有三个9的家伙,把钱收进了腰包。

河南说:人生能抓几回三个A啊?抓到了又没钱了,用重庆话来说,就是没子弹了!正在打仗子弹没有了!

为了铭记耻辱,河南剃了一个光头。

他说,等墙上那个绿色腰包装满了钱,就不赌了,去做点小生意。但是,那个绿色腰包,至少能装下10万块。

而此时的河南,身上只有7块钱…

因为赌博,河南到处借钱。

有一天,他给朋友打电话借钱,手机对面传来清晰的声音:你吃不吃得起饭,关我锤子事!

肆|愤怒的老杭

老杭,重庆南川人,快70了。他永远无法忘记,十多年前,一个男人裹走了他的老婆。

夺妻之恨不共戴天,镇上的流氓对老杭说,只要他出一万块,就帮他杀人。

为了赚这一万块,老杭来到重庆,成了一个棒棒。

老杭

2002年,老杭终于存了一万块。就在他准备去和流氓见面的前天晚上,放在床头的钱,被小偷给偷走了。

第二年,当老杭再次拎着一万块回到镇上,那个流氓已经进了监狱。

老杭先后买了三把刀。

一把是西瓜刀,准备“弄死他”。一把是三棱刀,他想在那个男人屁股上捅一个不好缝合的窟窿。一把弹簧刀,用来阉掉他。

时间是消弭仇恨的良药,这事儿拖了多年之后,有一天,老杭发现,自己握刀的手,抖得特别厉害。

愤怒的老杭,忽然平静了,他说:算球了,杀了人,我也跑不脱,还不是要抵命。

何苦在自力巷53号住了一年,在当棒棒的同时,拍摄了大量素材,制作了一部长达330分钟的13集纪录长片,在视频平台上获得了2000多万点击,豆瓣得分高达9.7分,可能是得分最高的国产纪录片…

不仅如此,何苦还把这一年的经历,写成了纪实文学《最后的棒棒》,被重庆出版社出版,在豆瓣读书上也获得了9.2的逆天高分…

有网友评论道:聚焦没落行业的一线劳动者,文笔幽默朴实,很感人。纪录片中的很多细节都从书上得到补充,人物更丰满。

早在2016年,乌鸦有幸看到这部13集纪录长片,多次开怀大笑,又数度泪流满面…今年,当我得知它将被剪辑成全新电影版,即将在院线上映时,立即通过重庆朋友,联系到了何苦导演...

我们在重庆一间雾气蒸腾的火锅店里,对谈了3个多小时,感触良多…

何苦导演(摄影师:洪伟)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导演直接出镜,和棒棒们称兄道弟,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干活…

用何苦导演的话说:我是中国力气最大的导演,我也是解放碑最帅的棒棒。

我想,这话没人能够反驳,毕竟,能扛着230多斤的货物,爬坡上坎2公里的导演,别说中国了,估计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

导演何苦与老黄

虽然《最后的棒棒》讲述的是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故事,但没有卖惨,没有博取同情,也没消费苦难…

它让我们看到了这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们的坚韧,他们的乐观和幽默,他们永不停息的奋斗。

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办公室白领,和大公司高管,和企业家、大富豪一样,有喜有乐,有悲伤、有难堪、有痛苦、也有幸福…贫穷和苦难,并不能剥夺他们快乐的权利。

比如,十八梯的李半仙说老甘会在60岁时转运,这最终变成了现实。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老甘揣着1457块钱,回到了家乡。

当地民政局为他办理了特困补助,还在敬老院给他留了一个位子…这个32年的老棒棒,总算能过上安生日子。

只不过,有时候,老甘还是会想念在重庆当棒棒的生活,他找来一根木头立在院坝中央,写上了七个歪歪扭扭的大字“人民解放纪念碑”,跟重庆渝中区的解放碑“一模一样”…

他说:在家门口立块解放碑,留个念想。

老甘的解放碑(图片来自:何苦导演朋友圈)

重庆的解放碑(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比如,在13集《最后的棒棒》纪录长片在网上热播之后。在一个深夜,棒棒老杭家的门缝里,塞进了一封信和630块钱…

这是一个骗子的忏悔信,信写得歪歪扭扭的:杭师傅,你好。看了你演的那个节目后,我经常睡不着瞌睡,我是个畜生,干了蛮多坏事…

这是一个能让你欢笑,又让人动容的故事。在棒棒卑微的生活中,闪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微光...

比如,有一次,老黄摸出一张钞票,放到路边残疾老人的碗里...老人使劲摇头摆手,他不想要一个跟他一样苦命的棒棒的施舍...当时,老黄表情僵硬而尴尬。

何苦导演在书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在真实生活中遇到乞丐谢绝施舍的事,我为老黄感到心酸。残疾乞丐不忍心接受老黄的施舍,是因为他肩头的棒棒,这根棒棒代表着,一个连乞丐都不忍心伸手的职业。

比如,老黄身患重病,不愿去医院就医时说的那番话:你放心,人穷命硬,肯定死不了,我的命没有钱金贵...

时光流转,随着城市交通四通八达,物流行业的兴起。今天的山城重庆,正在告别肩挑背扛,城市变得越来越好了,棒棒们也越来越老了...

在《最后的棒棒》中有这样一段画面,老黄拉着破旧的板车,穿行在汽车的洪流中。老黄孤单的身影,左躲右闪,险象环生...

导演这样形容这一幕:在机动车流中,老黄就像是游走在狮群边缘的鬣狗。这是一种不对称的竞争,但为了生存,鬣狗必须从狮口中抢夺食物,哪怕是残羹冷炙...

普通话里的“干活儿”这个词,在重庆话里会被说成“干活路”。大概是因为,在坚强的重庆人看来,只有去“干”,才会有“活路”。

变迁中的重庆|摄影师:图钉

在何苦导演的书中,还有这样一个动人故事。

老曾是一个棒棒,40多岁时,他就给一间米店送货。无论远近,每送一袋大米,都收5块工钱。20多年过去了,米店老板赚了大钱,老曾也赚了无数个5块...

忽然有一天,米店关门走了,老曾一下子失去了固定的业务。为了继续赚那5块,就自己开了间米店...他接下了原来那家米店的所有客户,生意蒸蒸日上。

这一年,老曾已经62岁了,但他还坚持送货,无论远近,送货费10块,涨了5块...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老天会奖励勤奋的老实人。

希望,“天道酬勤”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心灵鸡汤或自我安慰,所有埋头苦干的人,最终能有美好的归宿。

老黄的女儿还完了房贷,但女婿买了一辆面包车,又欠上了车贷;老甘在60岁的时候,真的“转运”了,放下了手中的棒棒,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河南出名了,成了网红“大胃王”,做起了网络直播,但他赚的钱还是输到了牌桌上;老杭放下了仇恨,终于肯安心过日子了...就连给老甘算命的李半仙,也因为他算准了老甘的转运,而成为网友争相寻找的目标...

导演进入被拍摄者的生活,我不知道这种“不专业”的拍摄方式,究竟是对还是错。

我只知道,因为这部纪录片的缘故,他们的命运,改变了,有了更美好的归宿。

这个冷酷的世界,似乎也因此,变得温柔了一点点。

最后的棒棒|重庆首映式上的老杭、老甘和老黄

《最后的棒棒》电影版

8月17日正式公映

这个视频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猜想作者刚开始时也没有确定用什么视角和手法拍摄,我也看过这个视频,觉得越往后越成熟,关注的是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看这个视频的也许有的就有相似的经历,在观看的过程中抱着片中人物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的心态,也许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重温,期待着苦尽甘来,喜欢这个视频的人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我就是这样

《最后的棒棒》,讲述的是在山城重庆一个独特的职业---棒棒,这纪录片很真实,很令人震撼,很敬佩主人公和他的拍摄团队。

对人物的刻画很深刻,很细腻。棒棒分为野棒棒和家棒棒,野棒棒在家棒棒面前就是低人一头,何苦和老黄就是家棒棒,随着历史的发展,棒棒这个职业,马上就要消失了,部队转业的团长何苦在众人不解的情况下决定记录下《最后的棒棒》

里面有任劳任怨的65岁还在从事棒棒职业的老黄,经历不幸婚姻的老杭,好吃懒做爱赌博的河南,命运坎坷的老甘。

这部纪录片特别的真实虽然真实,总会让人觉得愁苦。但就看了结尾带来更多的则是一种平静。

还没有来得及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们,建议你们去看一下吧,再给你们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几天无意看到一部何苦的纪实片《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本来是副团级干部,转业以后,却选择成为重庆街头的一位棒棒,并且深入其中,用摄像机记录了自力巷53号一群棒棒一年的生活,这其中的悲欢离合,用完整的镜头记录下来,看下来不禁让多少人泪流满面。为何,像棒棒这样的群体,环绕在你周围的人物,我们平时没有感觉,当镜头串联起来,你会如此的感动?

其实我们的周围,不乏有劳苦大众在辛勤的工作,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君不见,北上广深,多少人在匆匆忙忙的水泥钢筋林里面穿梭,忙忙碌碌,只是表面略微光鲜一点罢了,内心的焦灼,生活的压力,又有多少人可以知道,如果完整的用镜头记录下来,估计同样也让我们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这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人背井离乡,走入城市,有句话说的好,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就得适应城市化的进程,老黄,老杭,老甘,河南他们一批棒棒是这样,大城市的很多白领也是这样,只是老黄,老杭他们挣钱养家的方式相比于白领们艰难很多,因为他们没有文化知识,也没有什么高强的技术本领,唯有一根棒棒,但本质上来讲,都是在尝试着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而稍微成功的人,像大石他们,就在试图融入这个城市。情感上的相通,也就更容易引起共鸣,为何那么多人泪流满面,因为在《最后的棒棒》中,他们都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者自己亲人的影子。

仅仅是情感上的共鸣,肯定不至于那么多观众都泪流满面。影片在于真实,而真实的展示棒棒们的生活在于注重于细节。从老黄远走东北,归来时却发现老婆,已经和另外男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却要抱着三岁的女儿独自生活,连死的权利都没有了,到老黄夜宿街头,有病怎么也不敢去医院,只是害怕高昂的医药费。从老杭迫于经济压力,为了把兜里的一张100元假钞换一个主人,不惜给别人栽赃,到卖水瓶罐子时塞进一两个灌满自来水的瓶子,又到他看淡生死,给自己准备好寿木棺材。从老甘想借老黄的电饭煲煮肉,而一切准备就绪,却发现电饭煲电线被老黄藏起来了,于是改变方法,创新用电热棒煮肉。从老金去美食城捡人家吃剩的食物,到老黄为人家掏掉在下水道里面的铁调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剧中的所有情节都不是构思的,都不是摆拍的,是真实的在描述他们的生活,不管是正面的时光,还是负面的实例,例如老黄挑着上万块钱的化妆品在深夜等待跟失的雇主,雇主感激下给他一百块钱作为汇报,老黄却只要三十块钱,说的很清楚,“我不知道什么是高尚,二十块钱是力资,等了这么久,花了力气又淋了雨水,得加十块”。又例如河南这个人,整天不想踏踏实实劳动,在这里失业,在那里干不长久,整天想着“诈金花”一夜暴富。人生最失败的一次经历,就是抓了三条A,别人三条九却没有钱下注。这些,导演何苦都从来不去避讳他们,完整的呈现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是说某一个人优点多一点,某一个人缺点多一点,有血有肉,完美的展示了人性,这一点上,哪怕再好的作家,用再好的文字描述,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最后,再谈一点正能量的东西,看完了《最后的棒棒》,对比自己的生活,你是不是觉得很幸福,是不是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是的,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最后的棒棒》从一个较低的视角,展示了生活较为残忍的一面,但也无处不透露在温情,透露着工作的美好,是的,我们每个人都为工作而活着,老黄,老杭,大石他们这一代,也就是我们父辈那一代,生活较今天来说,确实艰辛困苦很多,但他们没有被压倒,他们一直在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扛起生活的重担,不管命运多么坎坷,他们终究在用力的扛着,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正如剧中所说的,“棒棒,是一份让他们爱,又让他们恨的工作”,也正是这份工作,让他们赢得了尊重,让影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刚看完这部纪录片,而且是一口气看完的十三级,基本没什么快进。得却是拍的很不错,可以算的上纪录片的巅峰之作了。导演何苦的切入点很好。放映出社会底层的不易和心酸。同时鼓励现在的年轻人,要勤劳,热爱生活。棒棒们在那种环境下都能笑看每一天,你凭什么不努力?年轻人要学习,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另外主人公们也是个个棱角分明,性格突出,比如老黄的善良。老杭的唯唯诺诺。搞笑的河南和老金。都描写的非常的到位。还有何苦能有这种毅力扎根进入这个圈里,也是蛮了不起的。希望他还能拍出更好的作品出来

首先,感谢何苦先生的辛劳付出,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一个即将消失的社会边缘行业和这个行业的群体,这是真正的“田野调查”,贡献不亚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建议社科院的那些专家也看看。第二,对社会边缘人群、对那些体制外的人群应不应该关注?我想应该,最起码要有“理解的同情”。老黄他们身上的勤劳、善良,在有钱和想往有钱的大多数人身上正在退化,尽管老黄们也算计、也狡猾,但他们有做人的底线和作棒棒的职业操守。第三,国家说不让贫困人口掉队,棒棒算不算贫困人口?如果说靠出苦力勉强维持温饱甚至小有积蓄,就不是贫困人口,那么是否会造成“懒人社会”的舆论导向?(反正也是穷,干脆等政府救济)。我国已经是老龄社会,老黄们也从壮年进入老年,这部片子点到了痛处,有很多需要思索之处。还是那句话,良心之作!

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花了一年的时间,和棒棒同吃同住同工作,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不太划算,但我觉得人一辈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或许这年吃的苦,相当于正常人的好几年,但也算是在事业上走了捷径,更多的人知道何苦导演,后来知道这部纪录片卖给了爱奇艺,总共26000,中间人拿了一半,最后拿到13000,觉得还是有点悲凉,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太廉价

【首先】先说下对这个问题的好奇。这部纪录片本是关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纪录片,怎么问题标签会归到【搞笑】、【旅游】里面去?最起码应该是【社会】、【纪录片】、【重庆】之类的标签才合适吧。

【感触】有几部纪录片,自从看完后,近1-2年一直在重复看的,其中就包括这部《最后的棒棒》,有时候可能未必在看,只是开着这部纪录片的视频,然后在忙别的事,尤其是晚上下班后,睡觉前,经常习惯性的开着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似乎已经成了我观看次数最多的一部了。

由于纪录片本身真实性的一面,相比于平常我们看电影、电视剧,结尾不管是大团圆、还是悲剧,看完了就看完了,最多随着剧情感慨一下,不会去继续追寻后续的故事。毕竟,我们知道大多数影视剧的故事,都属于虚构。

但《最后的棒棒》是一部纪录片,反应当下社会,当下人民的纪录片,不是关于古代社会,古代人物的纪录片,所以更有理由,更会有好奇心想知道:纪录片结束后,片中那些熟悉的人物——老黄、老甘、大石、河南、老金....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他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我只知道主人公兼导演何苦,自纪录片播出后,自己开了一家传媒公司,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在国内外也陆陆续续获得了一些奖项,何苦的公司及拍摄项目也获得了重庆政策上的一些支持。

甚至我看新闻,了解到何苦好像被重庆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发展分盟聘为创业导师,何苦的传媒公司也成为了这个分盟的理事长单位。

何苦,确实成了退伍军人自主择业,自己创业的典型。听说他正在拍摄第二部纪录片。我甚至有一次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名字忘了,里面有一个穿着军装的角色好像是何苦饰演的?这个我不确定,知道的人或许可以补充一下。

总之,何苦,似乎已经“苦尽甘来”,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就我本人而言,也会继续关注《最后的棒棒》,关注何苦,关注何苦的传媒公司的动态。

毕竟纪录片再真实,拍摄了1年,也才浓缩为13集,一集也才30分钟,13集总共才390分钟,可是一年却有365天。

纪录片,有第一集和最后一集,但生活还在继续,纪录片之外的东西,似乎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在头条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有些时候不敢看,看完心里堵的慌。自己从小就没怎么经历过什么磨难,感觉什么都很顺利,说白了都是啃的老。看了这个纪录片之后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自己处于那些人的状况会成什么样呢?

《最后的棒棒》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前前后后看了五六遍,每一次看总有不同的收获。

老黄,算是个主人公式的人物了,身世凄惨,非常可怜,他身上有人性的闪光点,比如说作者当学徒的收入说好不用给的,但是老黄觉得是吃苦的钱,硬是给了作者。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后来老黄处处与作者算计,车子坏了咕噜也怪是作者非要去朝天门拓展业务留下的后遗症,其实作者也是好意。真正的可恨之处是,老黄太不懂得变通,当棒棒那么多年,好多棒棒都转行挣大钱,而他丝毫不变通,这也是他一直过这种生活的原因。

老航,妻子跟人跑了,在家待着别扭出来当棒棒,当我看到骗子把老航的钱骗走,心真的在滴血,骗谁不行,非骗这么个可怜人。年纪大了,又有病,让人骗钱,收假币。可是细想,这也是个人观念落后所造成的啊!

老甘和老金,欢喜冤家,看着他们,似乎不相信这就是发生在现实社会当中,有肉吃就是过年,为一坛子大米也要计较,命运是对他们不公,但我觉得他们本身也存在问题,有的想法不契合这个社会,让人觉得可笑。

河南,大肚汉,能吃的吓人,每天稀饭面条,让人觉得这真是勉强度日,可他深刻的告诉了大家一句话,赌徒不可信,也永远发不了家。

至于里面的其他任务比如大石,毛土豪等等,全是棒棒里的成功人士了,他们的成功细想是有原因的,是努力勤奋,动了脑筋及时转行才获得了好的生活。

所以看这个纪录片告诉了我,一定积极面对生活,多思考多学习,脚踏实地做事儿,才能有所得。希望大家都看看这个纪录片,一定有所收获。

0
回帖

记录片“最后的棒棒”,观看后对您有什么感触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