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外星人》的许多情节都意味着含沙射影。你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疯狂的外星人》的许多情节都意味着含沙射影。你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疯狂的外星人》由宁浩执导,刘慈欣、孙小杭编剧,黄波、沈腾主演,汤姆·派福瑞、马修·莫里森、凯特·纳尔逊三位美国演员也加入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虽然故事被改变了,但核心是完全保留的——文明拯救了地球。
电影上映前夕,刘慈欣和导演宁浩分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刘慈欣:春节上映的两部科幻作品都来自你,你觉得这两部作品有什么区别?
刘慈欣:《漫游地球》更像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或灾难电影。面对灾难,我们共同努力拯救人类。《疯狂的外星人》中的外星人更像是一面反映东西方文明或文化差异的镜子。
记者问宁浩:《疯狂的外星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宁浩:文化自信,我们缺乏文化自信。
正如主题所说,整部电影有很多隐喻和致敬。例如,在电影的开头:宇航员与外星宇宙飞船和电影的场景是美国宇航员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与黑石的合影。两者想要表达的想法是一样的,即人类(西方人)对知识宇宙缺乏敬畏。
另一个例子是,在电影的中后期,美国人发现基因球上的DNA有猴子、唾液和粪便。这里猴子属性的粗心大意是指人类本身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西方人更僵化地适用于口头事物,如协议合同,东方人知道灵活性更注重结果等。
单独拿出这样一段话,难免会觉得牵强。但是从整部电影来看,我们会发现事实是这样的。影片前半部分主要体现了西方人的刻板印象,知道他们遇到了大飞和耿浩。大飞一认识,就做了一个散烟的动作,美国特工直接忽略了。这是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
然后,面对外星人。
美国人一步一步地遵循自己的程序;大飞和耿浩和外星人谈论生意,吃火锅,喝白酒。这里清楚地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同化和包容性。
至于后期制服外星人的过程,当西方人的现代武器不起作用时,耿浩移植了猴子戏的东西,成功地制服了外星人,让西方人把铜锣带到战场上,再次讽刺了西方人不懂灵活性。
说到历史,我们愿意自豪地说,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但说实话,我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我们听西方流行音乐,看好莱坞大片,追黑皮星,喝星巴克。这个想法已经侵入了我们的皮肤。我们传承了几千年,中医成了庸医,功夫武术成了花架...我们祖先的一切都成了文化渣滓,没有文化自信,几年后我们就会踏上埃及和印度的后尘。
《疯狂的外星人》就是这样一部唤醒我们的电影。猴戏是国粹、京剧、昆曲、杂技...为什么不呢?我们有同样优雅的追求。为什么我们要花钱跪着看别人的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