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四大悲剧讲了什么故事?“赵氏孤儿”和“三家分晋”的历史始末?
这个故事完全符合了儒家忠于君主、舍生取义的核心价值观,后世被编成戏曲,广为流传,历史真相在《史记·晋世家》中,反而没那么重要了,窦娥冤讲一个叫窦娥的女子受人冤曲被人所害至死,汉宫秋讲汉元帝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于生离死别,梧桐雨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赵氏孤儿”和“三家分晋”的历史始末?
赵氏孤儿四大悲剧讲了什么故事?
《赵氏孤儿》是一部悲剧,内容取材自春秋时代的晋国的历史事件“下宫之难”,但并非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对历史上的人物关系作了很大的改变。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赵氏孤儿》讲述是《史记·赵世家》里的一段历史故事:春秋时期,晋景公听信大臣屠岸贾的谗言,将前执政(和后世的丞相差不多)赵盾(赵宣子)的儿子赵朔(赵庄子)杀死,并灭族。赵庄的妻子庄姬是晋景公的姐姐,因此得免一死,并正好生下一个儿子赵武(赵文子)。屠岸贾得知,想要斩草除根,并株连了国内同时出生的孩子。赵家的门客程婴此时也恰好生了一个儿子,便和另一门客公孙杵臼想了一个办法,将赵武从宫中带出。然后把程婴的孩子交给公孙杵臼,冒充赵武。再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发,将公孙和程婴之子杀死,使屠岸贾误以为大功告成,放松了警惕。然后程婴背负骂名,忍辱负重,偷偷将赵武抚养成人,最终向屠岸贾复仇,为赵家平反昭雪。程婴心愿已了,按照与公孙的生前约定,在公孙墓前从容赴死。成就大义。 这个故事完全符合了儒家忠于君主、舍生取义的核心价值观,后世被编成戏曲,广为流传。历史真相在《史记·晋世家》中,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窦娥冤讲一个叫窦娥的女子受人冤曲被人所害至死。
汉宫秋讲汉元帝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于生离死别。
梧桐雨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赵氏孤儿”和“三家分晋”的历史始末?
逃出生天的孤儿赵武,长大后尽诛屠岸贾之族,为赵氏家族报仇雪恨,并重新恢复了赵氏原有的地位。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
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这时,赵氏的势力日益强盛。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待九传至赵籍(赵烈侯),率赵姓族人与韩魏两家联合灭掉晋国,建立赵国,成为赵姓历史上第一个称孤道寡的人。所以他就是后来赵国开国君主的九辈祖先。
赵氏孤儿
晋国的赵盾死后没多久,赵朔也死了。赵朔死后的谥号是“赵庄子,因此他的妻子被称为庄姬。
庄姬在赵朔死后与赵朔的叔叔赵婴齐通奸。赵同和赵括运用赵氏家族族长的权力把赵婴齐赶到了齐国。庄姬在失去情夫伤心之余跑到弟弟晋景公面前进谗言说,赵同和赵括有不臣之心,想要谋反。
晋景公及时地利用了庄姬进谗这个时机,将赵同、赵括灭族。而庄姬则带着儿子赵武躲到了晋景公的宫中,赵家就只剩下了赵武一个人。他自小在晋景公的宫中长大,衣食无缺,也不必担心有哪个人会来暗杀他。晋景公的临死之前恢复了他的爵位,赵武受到了继位的晋悼公的青睐和器重。
赵氏一门就此复兴,并最终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强国赵国。
三家分晋
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
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赵氏孤儿叙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赵氏孤儿案国君真实身份?
在历史上,赵氏孤儿的“赵氏”是指春秋时晋国的嬴姓赵氏家族,创立者乃是辅助晋文公有功的原邑大夫赵衰。赵衰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在温柔乡里舒服的重耳重新给拉了起来,去竞争晋国国君之位。如果没有赵衰这一“拉”,晋文公的春秋霸业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太史公司马迁就曾评价过赵衰,说 “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重耳即位后,专门任命赵衰佐理朝政。
▲《史记》明代刻本
在重耳和赵衰相继死后,赵衰之子赵盾继承其父职务,继续辅佐晋襄公处理国政。但在赵盾辅佐晋襄公两年后,晋襄公就薨逝了,谁来当晋国继承人的问题很是让赵盾头疼,而他的处理不当也为赵氏一族覆灭埋下祸端。事实上,晋襄公并非没有立太子,只是太子夷皋太过于年幼,所以他准备立晋襄公之弟公子雍为王,不过此时公子雍尚在秦国为人质。秦晋相距甚远,来回最起码要个一年半载的,所以在赵盾派人迎回公子雍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
由于赵盾只是靠着父辈功劳才做到了如此高位,其本身与晋国王室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因此赵氏一族在晋国的根基尚浅,并没有其他强大家族支持。太子之母看中了这点,每天都主动拦下赵盾乘坐的马车,在赵盾和众臣面前啼哭不止,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份给赵盾行下跪磕头的大礼。赵盾这下子就慌了,为避免流言蜚语,无奈之下赵盾只能改变主意,拥立夷皋为君,这就是后来的晋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