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次友命运为何如此波折?
伍次友并非惨淡收场!他是一位风度翩翩、狂放不羁且充满正义感的书生,他心系天下,于科举考试中直言上谏,以《圈地乱国论》痛斥圈地之害,却因此触怒权贵,遗憾落榜,他与少年康熙情谊深厚,常共议时政,可称康熙的民间良师,伍次友虽具大才,却无意仕途,离开京城后浪迹天涯,以四海为家,云游四方讲学传道。
他在1712年因肺癌离世,享年七十五岁。
邬思道的最终命运又是如何呢?
邬思道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现实世界中,如邬思道这样身怀绝技的人往往命运多舛,只因他与人分享“果实”,却常被误解为贪婪“结果”,邬思道却是个例外。
以《雍正王朝》中的年大将军为例,他在平定西北战事之后,明智地交出兵权,选择退居二线,不贪图、不期盼皇上的赏赐,他见好就收,从而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相比之下,那些权力欲膨胀、目空一切的人,如年大将军的“年选”式行为,最终往往落得悲惨下场。
再如清朝末年的曾国藩兄弟,他们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曾国藩让弟弟曾国荃以装病的方式回湖南,交出兵权,不接受朝廷的封赏,他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避免了因功高震主而招致的杀身之祸。
从职场的角度看也是如此,在一个公司中,若某员工在完成一个项目后独自占有了全部的奖金和成绩,而不与团队分享,那么这位员工在公司中的前景将变得黯淡,相反,若能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将部分成果与团队共享,那么其结局将大不相同。
历史、生活、工作都告诉我们,凡事需掌握“度”,审时度势,见好就收方能获得完美结局,邬思道正是这样一位深谙此道的人。
他的智慧与高瞻远瞩令人敬佩!真可谓高人一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