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强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不久,日本将辽东半岛改名为关东州,在旅顺设立关东都督府,下设民政部和陆军部,1919年在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基础上,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后,根据《朴次茅斯和约》将关东州(中国辽南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日本为维护其殖民利益,派遣2个师4万人的兵团进驻关东州及南满铁路附属地,并设立关东总督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东军配备了大量战斗力强的甲种师团:
第1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8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9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10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11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12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14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23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24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25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28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29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第57师团
- 约1.8万人
- 分布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
二战后的日本关东军编制:
甲种师团
- 每师团约28200人
- 包括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
乙种师团
- 每师团约24400人
- 包括2旅团(每旅团2个步卒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
丙种师团
- 每师团约15500人
- 按照混合旅团模式扩编
丁种师团
- 每师团约11000人
- 含混成旅团模式,其余军种大队编制
特殊师团:
特设师团
- 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成
- 编制与常设师团相同,马队联队变大队(二个中队)
- 引擎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
- 超过常设师团的战斗力
- 具有自定义代号,如第1师团为“玉”,第2师团为“勇”
日军师团的编制特点:
- 师团编制:
- 配备约1.8万人,包括步兵1.2万人
- 步兵之外其他军种约6千人
- 士兵数量:
- 第一至第五师团(除丁种):每师团约1.2万-1.8万人
- 丁种师团:约1.1万-1.5万人
- 军衔制度:
- 军司令官:大将或中将
- 师团长:中将或少将
- 旅团长:少将
- 联队长:大佐
关东军的“军”编制:
- 最高级别的“军”可能是第11军
- 通常辖3-4个师团
日本军队的组织架构:
- 总统直辖的关东军和支那派遣军两大集团
- 分为关东军和支那派遣军两大集团
- “军”相当于国民党军队的“兵团”
- “师团”相当于“军”
- “旅团”相当于“师”
- “联队”相当于“团”
- “大队”相当于“营”
- “中队”相当于“连”、“排”
小结:
日本关东军的编制复杂多样,每一师团都包含了不同的部队类型,在二战爆发后,日本进一步扩充了兵力,尤其是甲种师团的数量显著增加,成为战场上最具战斗力的单位之一,尽管如此,这些部队的编制和战术仍需严格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纪律,确保部队的整体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