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中跳艳舞是一种风俗习惯,具体原因可能因地区而异。在一些地方,跳艳舞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尊敬,同时也为了庆祝生命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这种舞蹈形式通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参与者穿着华丽的服饰,以此来渲染现场气氛,增添仪式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跳艳舞在某些情况下是合乎当地习俗的,但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尊重个人选择和文化多样性,对于一些不合时宜或过分商业化的行为可能会产生质疑。在参与此类活动时,了解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村,办丧事儿都是有严格流程要求的,操办丧事的人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进行,否则会被整个村子的人笑话,最近几十年,我们这里的农村地区办丧事的流程,一直以“送盘缠+出殡”为核心,不过一些丧事周边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大部分是好的,但有些变化让我这个49岁的老农民实在难以接受。
说起这事儿,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这样的风俗似乎存留在这里,邯郸农村大多数的葬礼都会请来脱衣舞女郎“助兴”,让现场的观众哭笑不得,主持人播放完哀乐后,立马就请来了脱衣舞女郎high了起来。
但是近些年,农村的丧事办的是越来越让人无法接受,更无法理解!比如声势浩大铺张浪费,比如丧事随礼的钱越来越重等等,当然这都还在可接受范围之类,而真正无法让人接受的,是跳脱衣舞!是的,你没看错,现在农村的很多丧事上都会请来一些舞团表演脱衣舞,在舞台上女人一件一件的脱衣服,一边脱一边跳舞,尺度不同收费也不同,有的时候甚至会脱到全裸,而且还会做出一些明显带有性挑逗的动作。
非常令人尴尬的是,村民们都觉得脱衣舞比较污秽,但每当有办丧事的人家请来了跳脱衣舞的,那看的人真是太多了,而且观看者不仅包括老人、女人,甚至还包括村里的小孩儿。
我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一直比较追崇风光大葬,靠一些东西吸引眼球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逝者的葬礼是可以理解的,逝者的儿女们也是想把自己过世的父或母的葬礼办的风光点,用跳脱衣舞的方式吸引村民的眼球,这种表达孝心的方式,恐怕逝者的在天之灵都会觉得很不合理吧!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哪些千古谜团?
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到底是个啥东西?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虽然不是很具体,但依然给我们了很多想象空间,秦始皇陵是从他即位之初,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建的,一直到秦二世二年才修好,历经39年,规程规模可想而知。
秦始皇陵的设计者是李斯,共征集了70多万人修建,这在人类工程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不过,我们从《史记》中能了解的,毕竟是只言片语,比如设置了强弩机关,以防盗墓贼,那么机关的规模有多大?设计有多精巧?
再比如地宫中灌入了大量的水银,以地宫的规模,需要的水银量是无比巨大的。
不过,这些我们都暂且不讨论,说说“人鱼膏”吧。
《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地宫的照明,不是传说中的夜明珠,而是人鱼膏,也就是人鱼的油。《史记集解》中更奇怪了。
“徐广曰:‘人鱼似人,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
我们可以看出人鱼并不大,“长尺余”,似乎也符合小娃娃鱼的特性。“不堪食”是什么意思?娃娃鱼不能吃吗?肯定不是,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也许当时的人们不愿意吃娃娃鱼。
下面更诡异的是,人鱼的脖子上面有“小穿”,气从里面出来——脖子上面有个小孔,人鱼可以用来喷气。
这似乎不是娃娃鱼,而是鲸鱼了!
(欧洲人曾经大规模捕鲸获取鲸油)
说鲸鱼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鲸鱼油确实是非常好的燃料,鲸鱼一般都体型巨大,怎么可能是“长尺余”呢?
还有一点,对于鲸鱼,古人是非常了解的,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里明确记载:
鲸,海大鱼也。
晋朝的《古今注》也有:“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的记载。《后汉·班固传》有“於是发鲸鱼,铿华钟”。
秦汉时期的人,早已经明确了什么是鲸,那为什么不直接说“鲸鱼膏”?为什么没有任何当时的史料注解“人鱼即是鲸鱼”?
人鱼是鲸鱼的猜测,至少从史料中推论,非常勉强。
古籍当中的人鱼,应该不是鲛人,不是鲸鱼,也不一定是娃娃鱼,也许,还有另一种身体富含脂肪的动物,可以制作“人鱼膏”,只不过现在,已经灭绝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