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诗歌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几大体裁中,分别是哪首诗代表了其巅峰?
在传统诗歌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几大体裁中,分别是哪首诗代表了其巅峰?
谢邀。
古诗多似海,佳作璨如星。
每个诗人的风格不同,每个诗歌的场景意境不一样,每个读者的心态和感受不同,要在这些诗歌中挑出最符合大家观感的作品来,其实不算公平,因为诗歌相对来说,虽然有通感,有共性,但是不可否认还是一种比较个人的东西。
不过幸好题主给出了范围: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这几种体裁,也就是说在格律诗(近体诗)中去找,那么就不用去管近体诗之外的作品了,那些浪漫恣肆的古风作品(比如李白的)就排除在外了。
这是题主的要求,咱们按要求答题。
五绝
首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这首五绝,无论从平仄、韵脚、写景、意境营造、格调升华上来说都是超一流水平,最难得的是全诗对仗,因为我们知道绝句在格律要求中并不需要对仗,因为过于严格的要求会限制本身字数不多的绝句内容的发挥,而这首诗,不但全诗对仗,格律严谨,诗意上更是无人能及,早就突破了诗本身的登楼观感,超越了古今限制,即使在今天我们用在很多世事上都合情合理。
这就是对“格律是诗歌的镣铐”最大的打脸。
不是格律有问题,是我们的水平有问题。
七绝
七绝当推“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没有细致描写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苍茫景象,同时加上“秦、汉”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说明边塞历来是兵家重地。“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出中原到边关路途遥远,空间辽阔,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上下手,“人未还”让人联想到战争的苦难。
三四句却没有继续感叹战争残酷,而是转写现在的军事状况是良将无用,“但使龙城飞将在”,如果当年的卫青、李广还能在如今纵马边疆,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如今没有龙城飞将一样的人物,而是没有受到重用而已,“不教胡马度阴山”,不但是承接上句,更加表明了边关士卒誓死守卫边关,愿意为国牺牲的壮烈之心。
此诗苍茫大气,士卒望战,意象昂扬,以王昌龄的“七绝圣手”的成就,加上《出塞》这种家国情怀、昂扬向上的情绪喷薄,称为七绝的压卷之作是没有问题的。
五律
律诗相对字数多,格律也比较精细了,好的作品也非常多,我们选一首风格不同的作品,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五律平仄合规,韵脚工整,所有五律都这样,不过王维的这首诗在诗词意境中写出了和其他诗人感情张扬的“处处有我”的不同之处,正是他佛系作品的清冷风格,也就是诗词中的“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我却似无我,禅思隐隐,色韵清绝。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五律,没有一首不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实难取舍,就选了“诗佛”王维的这首风格不同的作品吧。
七律
七律倒是没有那么难选择,首推七律样板,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除了平仄、韵脚,律诗在格式上的要求还有对仗,一般要求颌联、颈联对仗,后来因为太难,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