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宣太后和赵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政治人物。宣太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0年)是秦昭襄王的母亲,而赵姬则是汉武帝的原配。虽然她们都找到了情感寄托,并生下了孩子,但这些差异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命运轨迹。宣太后依靠权谋手段掌控朝政,最终登上皇位;而赵姬则因为与丈夫无爱而离世,留下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女儿。宣太后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最终通过改革成功统一了中国,而赵姬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则未能建立起像父辈那样的帝国。尽管两人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但在命运面前,她们各有各的无奈。
宣太后和赵姬同样都找了情人生了孩子,两人有何不同
一个是为了自己国家,一个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一个是主角,一个是配角。两人不在一个层面,不可同日而语。
秦始皇的太奶奶语惊四座,擂倒了天下男人
宣太后,楚国人,姓芈。十五六岁就嫁给秦惠文王为姬妾。春秋战国时君王除了正妻外还拥有很多姬妾,地位依次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八子,所以叫芈八子。
秦惠文王死后,武王继位。武王喜欢举重运动,在一次扛鼎比赛中,用力过猛,砸断了膝盖骨,不治身亡。
武王走得快,还没有儿子。武王的众兄弟们进行了一场权力角逐,最终芈八子的大儿子稷在赵国和燕国支持下胜出,当上了秦王,就是秦昭襄王。芈八子自称宣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太后,是秦始皇的太奶奶。
秦昭襄王虽为秦王,而秦国的实际权力则掌握在自己母亲宣太后手中,每遇讨论国家大事,宣太后都要插上一脚。
楚国围攻韩国。韩国屡次派使臣到秦国求援,希望秦国出兵解围。
宣太后坐镇朝堂,对韩国使臣说:
我一个乡野村妇,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我曾侍候过先王。晚上睡觉时,先王把他的一条腿压在我身上,我感觉很沉重,不舒服。而当先王全身压在我身上时,而我并没有感觉有多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有利。
(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战国策.韩策》)
此话一出,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觑。韩国使臣,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宣太后看众人表情,怕众人误解她的意思,赶忙补刀:
如今如果我们帮助韩国,出兵少了,粮草不足,就无法救韩。而要解韩国之围,每天需要耗费千金,对我们有什么利呢。
韩国使臣默然无语,只好打道回国。
秦国众大臣这才从惊愕中反应过来,佩服宣太后的高明。
宣太后为了秦国的利益,也是拼了,在朝堂儿竟拿闺房之事打比方来说事,让韩国使臣无法反驳。不光是韩国使臣无法反驳,天下男人都无法反驳。足见宣太后是个拿得起,放得开,能驾驭局势的女人,天下还有哪个男人能hoid住她呢?
温柔的陷阱
义渠国位于秦国的西北方,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部落联盟国家。他们以放牧为业,不从事农业生产,没有饭吃了,就凭武力南下秦国抢掠。
秦国历代君主感到非常头痛,多次组织大军围攻义渠国。而义渠国富有顽强的生命力,打败了他,过不多久他又会死灰复燃,卷土从来。
当秦国和东方六国打得不可开就时,他就在背后捅你一刀,迅速攻城掠地,国土面积一度扩大到20万平方公里。
秦惠文王时,秦国从东南西三面出动三路大军,围攻义渠国,占领了义渠国25座城池,迫使义渠国臣服。
宣太后知道,义渠国王是口服心不服,一有机会就会再度卷土重来,攻掠秦国。
怎么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义渠国这个心腹大患呢?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
宣太后在自己儿子秦昭襄王举行冠冕大礼之时,邀请义渠国国王来秦国观礼。
义渠国王看到秦国的太后如此年轻美貌,优雅高贵,步子都挪不动了。
宣太后对义渠国王极尽拉拢,温柔以对。义渠国王沉醉在温柔乡中,不思回国。
宣太后为义渠国王生下了两个儿子。义渠国王自是欢喜无限,把心放了下来,沉迷于宣太后妩媚柔情。
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义渠国民尽情享受和平的美好日子,军备日渐松驰。
前272年,秦国甘泉宫,宣太后让甲士割下了义渠王的脑袋,义渠王在温柔乡中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秦国一隊又一隊的甲土,奉宣太后之和秦王之令杀向义渠国,毫无戒备的义渠国士兵被一扫而尽。
义渠国灭,秦国在义渠国的故土上设置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将义渠国全部纳入秦国版图。
宣太后不惜一己之身,解决了秦国历代君王无法解决的难题,为秦国开拓了一大片疆土,解除了秦国东出的后顾之忧,其功劳不亚于司马错收复巴蜀。
我们看一下以下这幅地图就知道当是的义渠国对秦国威协有多大,就像一块巨石压在秦国身上。
我们在看一下以下这幅地图,是秦国收复巴蜀和义渠国后的。秦国的疆域翻了不止一倍,获得丰厚的物质资源和大量的人口,且在地理上形成从西向东高压之势,为宣太后的玄孙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而秦始皇的妈妈赵姬又怎能和宣太后相比呢?
一个是仙宛奇葩,一个是淤泥残花
宣太后,年轻貌美,却不善歌舞,但在历史舞台上却成为主角,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于她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不依附男人而善于掌控男人。
她嫁给秦惠文王时,就开始着意培养她的两个弟弟,让两个弟弟入朝为官。长弟魏冉,贤能有魄力,被封为穰侯,一直掌握秦国的军权。
魏冉做丞相后,推荐白起为将,让白起成为宣太后集团的军事骨干。
自己的儿子当了秦王,宣太后却依然重用自己另外两个儿子,加上弟弟魏冉和华阳君芈戎,形成了秦国四贵。宣太后实际掌控秦国四十年,秦国百姓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秦王。
宣太后为秦国的利益和强盛,不惜名誉,不惜己身,思路奇特,言语惊世骇俗,做法奇异,不按常理出牌,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她。
秦国在秦昭襄王执政后,能在长平之战中,打败强大的赵国,让赵国伤筋动骨,一蹶不振,是宣太后心血的付出的结果。
她太爱自己的国家了。为了自己的国家,她可以对敌国的男人温情脉脉。为了国家,她能狠心取下和自己生下两个儿子男人的头颅,这得有多么强大的内心。
她是仙苑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芬芳。
反观赵姬,也是美貌绝伦,且能歌善舞。吕不韦将她献给秦国王孙异人,过着依附男人的生活。
丈夫异人去世后,儿子赢政即位,自己成了太后。当时她儿子秦始皇还小,只要十三岁,她不去想如何去经营自己的势力,帮助儿子治理天下。而是把吕不韦当成了的依靠,排解自己的孤寂。
吕不韦是个精明的商人,感到赵姬再无利用价值,而且还有可能会祸及己身,便一脚将她踢开。
为彻底摆脱赵姬的纠缠,吕不韦暗中送了个叫嫪毐的男宠供她享乐。
于是乎,赵姬又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嫪毐身上,不管不顾地和他生了两个儿子。还封嫪毐为长信侯,听信嫪毐,去反对自己儿子秦始皇。
赵姬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儿子的江山。
她是淤泥中的一朵残花,任由男人践踏。
女人靠美貌和能歌善舞得宠于君王,取媚于男人,而不知构建自己独立的人格,经营自己,强大自己,结局往往很悲催,赵姬是这样,后来的戚夫人也是这样。
女人没有永远的春天,枯叶满地的秋天会如期而至,色衰而爱驰。懂得趁自己年轻有本钱时,放下身段,丢掉虚荣,努力经营自己强大自己的女人,即使冬天来了,依然会像傲雪欺霜的梅花,灿然绽放。
(读后请关注点赞,必定腰缠万贯。)
黄昏,何其芳,赏析
黄昏如梦
——《黄昏》赏析
这是一篇美丽得教人忧伤的散文,典型的何其芳“独语”调式,感伤的黄昏,沉默的街道,孤独的文人,飘飞的思绪。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纯,仿佛一个梦。
一、 不经意的悲剧意识的流露
尽管作者是一个孤高自许的文人,面对暮色“如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我心上”,“我傲然,耸耸肩”。可是,心中的忧愁却如春水一般,慢慢地溢了出来。那是失落的爱情的感伤。“我醒来,看见第一颗纯洁的爱情的朝霞无声地坠地。”
爱情,曾在作者心中留下多么甜蜜而美好的回忆,那可爱的,亲切的人曾多少次徜徉在梦中。“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这是多么让人留恋的往事,“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是的,爱情结束了,作者并没说出爱情结束的原因,但我们知道,他是深深地珍惜这段感情的,更珍爱那曾经爱过的人。那不经意的约言,被作者记在心里,他渴望着能与所爱的人儿一登上那山巅,一起去寻找那山巅亭子里的快乐。可伊人已去,“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密藏着未曾发扬的欢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我”不敢独自去,怕勾起往日的回忆,沉入对往日人心的思念,陷入深深的忧愁中去。欲爱而不能,一种不经意的悲剧意识流露出来了。
二、 厚重的历史感
作者所抒发的,是一种隐隐的忧愁,但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就知道,这种忧愁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当时的社会里也不是罕见的。何其芳作为京派一个出名散文家,属自由派,既不从属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亦不赞同左翼作家的观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纷争,帝国主义侵略,一片混乱。作为自由派作家,在沸腾的时代面前,何去何从?作者是茫然的。所以,他常常感到忧郁,感到苦恼。何其芳这一情况,在当时并不罕见。当时很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面临这一心理危机。如现代诗人卡之琳、戴望舒等,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抒发的感情,比何其芳《黄昏》中所抒发的感情更为深沉、更为忧郁。
所以,何其芳在《黄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愁,是一个时代的忧愁,是历史的忧愁,具有典型意义。
三、 典型的“独语”调式
这篇散文显示了何其芳《画梦录》中典型的“独语”调式,何其芳不满当时的散文状况,认为当时的散文,除了说理和告白,多是个人琐事的叙述或个人遭遇的告白。他要创造一种崭新的散文。《画梦录》是其代表作,体现了何其芳的风格。
何其芳的“独语”调式,爱在黄昏的灯光下,吟哦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探索内心的感伤与矛盾。这篇《黄昏》完整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我常有一些带伤感之黄昏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作者是那样地孤芳自赏,他不屑于向人倾诉自己的孤独和忧郁,只愿与黄昏共享,只愿自己默默咀嚼。
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独语”调式的特征。何其芳整合了六朝诗词和外国印象派艺术审美特点,语言绚丽而缠绵,纤弱的感情,雾般的朦胧,很而耐人寻味。
《黄昏》是美丽的,忧郁的,它的朦胧、储蓄完美地表现了何其芳的风格。只有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中,只有怀着当时心情的何其芳,才能写出此种美文。后来,当何其芳到了延安,当他的感情“粗”起来时,这样纤弱缠绵的美文只能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历史了。我深深为之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