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_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吗

4个月前 (03-16 20:17)阅读3回复1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20635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412702
  • 回复0
楼主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

汉人的胡化,古已有之。广义的说,从汉语文化圈移民到欧美,后代变成“香蕉人”,也是一种胡化;狭义的说,胡仅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这种胡化也是历史悠久。胡化,也有深浅之别,像唐朝武惠妃试穿胡服,杨贵妃跳一支胡人舞蹈,这些很浅,甚至都算不得胡化;深度的胡化,除了语言、生活习惯、服饰的胡化,还伴之以民族心理认同的变化。我以清朝的例子说一说。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_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吗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的。《八旗通志》记载,在创业时期的400个牛录中,就有汉人牛录16个,有满洲蒙古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308个满洲蒙古牛录中,也有编入了少量的汉人。

随着后金、清朝的不断壮大,旗下的汉人也逐渐增多。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一年(1629~1638,天聪三~崇德三),十年中四次破关而入,掳掠汉人约二三十万。入关后,畿辅一带被迫投充旗下的汉民大约5万人。这些沦为奴仆的人,绝大多数被编入了满洲旗下。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_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吗

《广阳杂记》中记载:“满洲掳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指满洲人)无别。” 被掳汉人女子,无论为奴为妾,衣服穿戴均改满洲式样。这些汉人子女,自幼在满洲人家庭内生活,最易被同化。何况当时满洲人正处盛朝时代,依仿满俗是一种时尚。他们在讲满语、着旗装的同时,生活起居无不率同满俗,男子剃发,女子天足,放弃汉姓,改称满名。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_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吗

满洲旗下一部分汉人,原来是辽东地方的平民,因为在关外时期曾与满人一同戍守边台,被称作“台尼堪“。入关后,他们的子孙仍与满洲人同编一佐领,享受同等的待遇。随之,陆陆续续的将汉姓隐去,改用满姓满名。取“台尼堪”中的“台”字的谐音,改姓“台”或者相近的“唐”、“谈”。化到这种地步,说明在心理上认同满人,而不是汉人。

乾隆五年曾经有过一个谕令,特准蒙古、高丽、尼堪(汉人)、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在清朝兴起初期加入八旗的族群,附于满洲姓氏之后。这些人与满洲人长期共处,感情深厚,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甚至心理状态都已经满化。所以清政府放心的批准他们载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法国传教士白晋称八旗中的汉人为“鞑靼化的汉人”。

有啊。典型的就是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对峙的两个政权,宇文家是汉化的胡人,高家是胡化的汉人……

陈寅恪说: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划分,而非以血统来划分。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为某少数民族人。南北朝时期,北方便有汉人因为久居鲜卑地区,接受鲜卑的文化,与之同俗,不仅被人们目为鲜卑人,他们自己也把自己视作鲜卑人。在少数民族中间也是这样。某一少数民族人如果接受另外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之同化,便被视为另一个民族的人,他的本民族反而隐蔽不显。……在研究北朝民族问题的时候,不应过多地去考虑血统的问题,而应注意“化”的问题。

接下来具体举几个例子。

(图文无关)

北齐政权的皇室高氏,就是一个例子。

高欢的祖父高谧,在北魏朝当侍御史,后来因犯法被贬谪到边境怀朔镇(北魏六镇之一)居住。在这里生下高树,高树生高欢。因为高家三代都居住在北边,因此渐渐被鲜卑风俗同化。

神武(高欢)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北齐书·神武纪》

高欢的妻子就是鲜卑人。在外族风俗的影响下,高氏一族把自己的身份认同定义为鲜卑,而不是汉人。有例为证:

高洋曾经问杜弼:“治国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杜弼回答:“鲜卑人是车马客,治国还是应该用中国人。”高洋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在讥讽自己。

高家人自认为是鲜卑人,所以杜弼说鲜卑人不能治国,高洋才会觉得是在讥讽自己。

显祖(高洋)尝问(杜)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
——《北齐书·杜弼传》

又比如说韩长鸾(韩凤,字长鸾),昌黎人,血统上是汉人。但他却经常骂:“狗汉人都该杀光。”活脱一个反向皇汉,可见已经不把自己当做汉人看了。

凤于权要之中,尤嫉人士,崔季舒等□酷,皆凤所为。每朝士谘事,莫敢仰视,动致呵叱,辄詈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
——《北齐书·恩幸传》

不过反过来的例子也有。比方说和韩凤一同并列在恩幸传的和士开,这位老兄的祖先是西域胡人,但自己却被认为是汉人。和士开后来被琅邪王高俨所杀。高俨是皇上的弟弟,所以斛律光表示:“天子的弟弟杀一个区区汉人,有什么关系。”(天子弟杀一汉,何所苦。)可见他已经被定义成汉人了。

总而言之,当时有血统是胡人却自以为汉人的,有血统是汉人却自以为胡人的,所以民族身份的判定,不能根据血统,而是根据文化认同。

参考资料: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吗

最简单,就是唐朝灭亡后,土匪出身的朱温称帝,建立梁。因为南北朝时萧衍也建了梁,史称南梁(即南朝的梁),为区分,朱温建立的梁朝为后梁。五代十国开始。

为何叫五代十国?

一,五代,所有的朝代都不长,先后更替了五个朝代,而这五代的国号在历史上都出现过,故而史上都加了一个后字,五代即:梁唐晋汉周。

二,十国。五代都没有完全统一中国,颇似南北朝宋齐梁陈。这是因为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藩镇割据。相当于民国的军阀,各据一方,谁也不服谁。大小加起来十多个。但他们都没五代大,甚至许多人没敢称帝,只敢称王,受五代的皇帝册封。如吴越钱塘王钱璆,南唐二主李璟李煜。这非常酷似民国,中央在南京,尊蒋介石为最高领导人,可山西,四川,东北等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并不受南京政府统一管理。也就是说,五代都是称帝的,属名义上的国祚正统,十国多数只称王,相当于诸侯,如战国七雄。当然也有称帝的,如福建割据政府号闽,有闽惠帝,可没多久便亡了,没人将闽国与五代并驾齐驱,还是十国之列。

这样理解,再记一下五代几个开国皇帝的特点,就基本上弄得清了。

后梁朱温,土匪出身,宠幸儿媳,于此亡魂。朱温爱好特别,他爱搞儿媳,最后儿媳为争位,而杀了他。这个你翻书去详解。

后唐李存勖(读绪),早年英武,王者风度。成于三矢,死于戏子。后唐庄宗早年能干,他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是朱温的仇人。李克用死前给儿子三枝箭,让他切记要报仇。李存勖励精图志,时刻背着这三枝箭,一举灭梁,恢复唐号,称唐庄宗,史家编为后唐庄宗。可是他爱看戏,过度宠幸伶人,即戏子,最后死于戏子造反。这是历史上“戏子误国”的真实事件,至今发人振聩。李存勖可谓生得伟大,死得荒唐。

后晋石敬瑭。沙陀人士,父臬捩鸡。割让燕云,称儿皇帝。石敬瑭本少数民族,父亲叫臬捩鸡,后改姓为石,叫石绍雍?记不太清了。石敬瑭最无耻的地方,就是为当皇帝,引契丹入中原,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自称儿皇帝。这导致契丹坐大,后改为辽,成为宋统一后最大威胁,并且导致两宋成为“弱宋”的根源。

后汉刘知远。早年流浪,遇李三娘。后来称帝,见白兔记。刘知远据传是个流浪汉,若是史实,那他中国历史上惟一的流浪汉皇帝。不过早年当上门女婿是真的。他皇帝做得不太好,可因为身份低微,而能称帝,在民间倒是流传了不少故事。最出名的“四大南戏”,便是讲他和李三娘的故事,尤其是《白兔记》在旧社会南方,是流传深远的。可惜我不听戏,只知这个记载,在汪曾祺的小说《故里三陈》,可窥见一二。

后周郭威。出身卑微,名郭雀儿。皇袍加身,却无子嗣。传位柴荣,终归大宋。后周的两个皇帝相当出色,史誉极高,可惜命不好。且说郭威,出身穷苦,相传他最早连名字都没,他父亲在他脖子上纹了一个雀,人们便叫他郭雀儿。他是军人起家的皇帝,也是惟一的郭姓皇帝。他军政双优,是五代罕见的英主。他也是故意利用兵变,皇袍加身才登基的,这为“陈桥驿兵变”开了先河。不过他一家被后汉皇帝全部杀死,诛灭九族,所以没有后人。只好传位于侄子柴荣,即柴世宗。郭威是柴荣的姑父,后收为养子,称“澶州儿子”。所以后周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它是中国惟一一个将皇位传给外戚的王朝。柴世宗一代英主,可惜天妒英才,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便早夭了,这才成全了宋太祖赵匡胤。

另外,十国也比较有点意思。如花蕊夫人,李后主,射潮英雄钱璆,十国第一人杨行密,三羊五马之马楚马殷,飞龙在天,喜欢看酷刑,当官要先成太监的南汉刘䶮,白马三郎之闽国王审知。人称“高赖子”的南平国之高季兴……这些人,有英雄有小丑,如果你翻书去读一下,还颇有意思。

本想简明扼要说几句完事,还是废话连篇。不过我这样的统筹编排,比较好记。记历史,太正经,不归纳,是记不住的。

这个问题以前说过,如果要是简段洁说,可以记住以下几个数字,当然数字都有代表内涵的。这几个数字是1,2,3,5,10。

1:一场农民起义风暴

说五代十国必须从这场农民起义说起。这场农民起义就是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从875年到884年,黄巢农民军流动作战,纵横天下,还曾经攻入唐朝都城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亡四川。黄巢起义虽被镇压,但是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统治,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原本就顽固存在的藩镇割据问题,因为战乱互相征伐,变得更加无法收拾,最终这些军阀头子埋葬了唐朝。

2:两大互掐军事集团

在消灭黄巢起义军的过程中,有两大军事集团崛起,一是盘踞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梁王朱温,二是盘踞山西一带的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他们都在剿灭黄巢起义军过程中立下大功,进而增强了自身实力。由于朱温和李克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两家连年厮杀,互有胜负,但是在梁朝(后梁)建立之前及之后一段时间,朱温占据上风。

3:三个重要年份节点

第一个节点就是公元907年,朱温代唐而立,建立梁朝,史称后梁,这也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正式开始。

第二个节点就是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这标志着五代结束(当时人们不知道就结束了)。五代53年。

第三个时间节点就是979年,这一年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被北宋灭亡,十国结束。如果从907年起算,72年。

5:五代更替

梁唐晋汉周,拨乱五十秋。后梁经历了梁太祖朱温、梁废帝朱友珪、梁末帝朱友贞三个皇帝,被后唐灭亡。而建立后唐的就是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他就是后唐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汉化沙陀人,因为喜爱唱戏宠信伶人,后来宫廷哗变中被射死。继位的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沙陀人。他死后儿子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在争权夺利中很快被杀。李嗣源养子李从珂继位,被后晋高祖石敬瑭(沙陀人)所灭自杀。李从珂是汉族。后晋经历了石敬瑭和石重贵两个皇帝,因为“儿皇帝”不顺从,契丹灭亡了后晋。契丹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反抗,退出了中原,原石敬瑭部将刘知远(沙陀人)建立了后汉,他是后汉高祖,后汉只经历了两个皇帝:刘知远和儿子刘承祐(后汉隐帝),存在了仅仅不到四年,时间最短的一代。最后是后周,三个皇帝: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登基时七岁孩子)。

可以看出,五代除了后梁以外,都是和山西和晋王李克用有关,后唐庄宗李存勖本来就是李克用之子,后晋高祖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也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是石敬瑭部将,也是后晋河东节度使。郭威是刘知远部下。

10:十国春秋

十个国家除了北汉以外都在南方,可以分为五对来记忆:括号里为建立者。

第一对吴国(杨行密)和南唐(李昪),因为是南唐取代了吴国,有前后接续关系。地盘在淮南,苏南、江西一带,还曾灭亡了楚国。

第二对是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前蜀灭亡后蜀建立。地盘四川重庆陕南一带。

第三对是荆南(高季兴)和楚(马殷),荆南地盘很小,只有湖北荆州一带。楚国占据湖南。

第四对是北汉(刘崇)南汉(刘龑),北汉占据山西太原一带,南汉占领两广及越南北部。

第五对是吴越国(钱镠)和闽国(王审知),吴越国占据浙江,闽国占据福建,邻居。

0
回帖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_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吗 相关回复(1)

静好岁
静好岁
沙发
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的科普:众所周知,历史上常有胡人汉化的情况,与此同时亦存在不乏中原人与各地各族交往中受其影响、有意识地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或生活方式之实例(即高调融合现象),充分展示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与历史文化的多样性!这段复杂又多彩的历史让人充满迷惑也饱含深思的空间之大实为常见之一端落于此短评之中言简意赅难以尽述但意义深远值得深入探讨和了解。。
话唠3天前 (07-21 14:44)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