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是如何从“流氓”发迹的_刘邦打天下:如何把一帮牛人管得服服帖帖

3个月前 (03-15 20:57)阅读3回复1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20232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404646
  • 回复0
楼主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从“流氓”发迹的

对于刘邦,真的是个奇迹。刘邦当亭长的时候周围那些人都是村里面的愣子,俗话说的地痞流氓,樊侩卢绾夏侯樱这些人,后来居然都成了猛将了,确实不可思议。但是刘邦本身有一种领导者的潜质,他们起义初期,刘邦说了一句话,我当这个主公,并不是我比大家强,而是我为了实现大家伙的愿望才干这个主公的。这种收买人心的手段确实很强,并且刘邦从小就是个地痞,流氓气息比较重,懂得识时务,要脸还是要命,他的选择是要命,命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脸,这也是他战胜了项羽的原因之一,项羽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从刘邦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这个问答命题本是存在争议,″流氓"这个词语的概念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的,而且现在基本也没有人提到,何为在古时汉代提出是显然不妥的!至于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发迹的?这只有根据史料去追寻。刘邦本人本也出贫穷,是一个农民(泥腿子),除了种田、种地之外,也确实对当时的时代不满,随后跟随绿林好汉在一起混,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至于在起义之时与项羽之争,战胜霸王项羽,也完全是刘邦笼络“民心",且用人恰当而已!

刘邦打天下:如何把一帮牛人管得服服帖帖

带着理论模型去看历史,确实能够得到更深刻的启示。但是,有时候没必要把问题复杂化,这样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刘邦是一家创业公司,所以可以从创业的角度来看。但是,刘邦以及刘邦集团毕竟不是想着如何盈利,而是想着如何造反。盈利是建设,造反就是破坏。这两者是不同质的活动。所以,关于刘邦和刘邦手下的一帮牛人,就不能用管理科学来认识,也不能完全类比公司。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从“流氓”发迹的_刘邦打天下:如何把一帮牛人管得服服帖帖

01.胆量是初始要素,想得太多反而是累赘

刘邦造反初期,至少有三个人要比他更强。

一个是主吏掾萧何,掌沛县群吏进退,是除了县令最大的官。郡御史甚至要把萧何调到上级衙门工作,但是萧何不去。足以见得萧何是沛县精英级人物。

一个是狱掾曹参,可能是典狱长类的任务,论战功得属刘邦集团的功臣第一,论文治能把千里齐地治得井井有条。

还有一个就是把刘邦打得跪地叫爸爸的雍齿,雍齿造反,带着刘邦家乡的丰邑父老,硬是把刘邦打成了龟孙子。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从“流氓”发迹的_刘邦打天下:如何把一帮牛人管得服服帖帖

此外,还有王陵,这个人是连雍齿都要服气的,刘邦当时“兄事之”,就是得叫王陵一声大哥。但是,王陵这个人太耿直,可能也是太轴,所以暂时不算。

但是,这些人在造反初期,为什么都把领袖的位置让给了刘邦?

因为造反有风险,当跟班有退路、当老大必须死。刘邦呢?这时候刘邦就有点儿二愣子的作风,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刀山火海。但褒义一点儿说,这就是胆量。刘邦不是这群人中最有能力的,但一定是这群人中最有胆量的。要有胆量,往往就不能想得太多,前怕狼后怕虎,你不可能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刘邦有胆量,刘邦又想得简单,于是就成了造反集团的领袖人物。

02.从来都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因为先下手为强,占据了先发优势之后,别人想追也追不上。刘邦集团,起初就是一伙农民起义军,不好听的说就是泥腿子造反。这伙人杀人抢劫,做纯暴力输出的事情,没问题。但是,捭阖天下、借力打力,谁也干不了。但是,有几个人加入了进来,彻底弥补了刘邦集团的短板。一个是规划战略的张良、一个是捭阖诸侯的郦食其、一个是无战不胜的韩信。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从“流氓”发迹的_刘邦打天下:如何把一帮牛人管得服服帖帖

乱世激化阶段,不是强者定章程,而是强者一直强而弱者必须死。所以,刚开始,我胆子大、我人多,就可以横扫天下。但是,到了激烈较量的阶段,就是正规军作战了。正规军作战,首先就得问:战争怎么打。这个问题张良来解决。乱世征伐,就得拉一伙打一伙,也就是搞外交和关系攻略。这个问题郦食其来解决。最后就是正面的军事较量,大家这时候谁也不怂,不仅刀剑锋利而且战士彪悍,再打仗就完全是硬碰硬地死磕了。这件事刘邦能干,关键是韩信也能干。

但是,张良、郦食其与韩信这几个精英人物,怎么不自己拉出一支队伍,也当诸侯、也当大王啊?失了先机,他们在乱世初期没有拉出队伍,以后就是想拉也拉不出来了。尤其是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总共就这么几个选择,要么刘邦、要么项羽,要么一众没落的六国后裔诸侯王。拉一支队伍单干,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03.这帮牛人就真得服服帖帖吗

这帮人从来都不会服服帖帖,刘邦管不住他们。张良厉害不?张良绝对非常厉害。但是,刘邦封张良什么官了。为什么不封张良为韩国丞相或韩国国王。刘邦不敢啊!这家伙就踏踏实实留在自己身边吧,但凡放出去,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刘邦真心想不到。

还有萧何,一直就没怎么打仗,干得最多的就是看家、搞后勤。但是,刘邦即便称帝了,还一直防着他。刘邦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外面打仗,萧何后边就在家里面占地称王了。

韩信就不用说了。这个人主要是没有造反、当老大的胆量,原因就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太发达,不仅想得多而且重感情。所以,空有一身本领,韩信也没赶出什么大事来。

其他还用英布、彭越、韩王信,这些半合伙人的角色,一个接着一个都造反了。如果这些人不算,那代相陈豨怎么也得算了吧。这个人在楚汉争霸的时候,一直就不显山不露水,结果为刘邦守赵地,守着守着就造反了。而最让刘邦想不到的,就是燕王卢绾。这个人要战功没战功、要文治没文治,简单说就是干啥啥不成、吃啥啥没够,把他阉了,就是刘邦身边的首席大太监。就是这么个主儿,居然还在燕地造反了。

你就看这帮牛人,刘邦管住谁了?不是他们不想造反,而是在木已成舟、形势已成,所以不能造反。但是,稍微得着机会,刘邦想管他们?开什么玩笑,刘邦不仅管不住他们,他们还要用刀剑问候一下刘邦。

04.刘邦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吗

刘邦当然有高明的地方,就是这个人从不任性。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是这些人从来不按懂得的道理办事。

刘邦加入楚国集团,被称之为长者,除了刘邦岁数大,还有就是刘邦的人设并不差,跟谁都能把关系处理好。这一点,项羽做不到。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真敢给钱,你打下来一县、你就是县令;你打下来一郡,你就是郡守;你打下来一国,你就是诸侯王。韩信、张耳拿下了赵国,张耳就是赵王;韩信又拿下了齐国,韩信就是齐王。这一点,项羽仍旧做不到。

跟着大哥有肉吃,刘邦都做到这种程度了,那些牛人们,凭啥不跟着刘邦干。换个老大,可能对他们这么好吗?

然后就是大汉立国之后,刘邦首封雍齿,把自己的仇人雍齿封为什邡侯、2500户。大丈夫都是要快意恩仇的,但刘邦呢?刘邦真正做到了以德报仇。你别管真假,但刘邦就是这么做了。首封雍齿之后,刘邦才算稳住了手下的这帮牛人。

刘邦也想任性,他最想任性的一件事就是换个皇后、换个太子,废吕后之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这就等于把吕后也给废了。这件事,刘邦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就是干不了。既然这件事是错的,那就不能干,尽管不想干。这得是多大的自控力啊。

刘邦能够压住身边的牛人,不是靠得什么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在刘邦时代也没啥用。他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而且一定把正确的事做到底。

造反之初,最需要的是胆量,陈胜吴广就是如此,于是刘邦胆气无二,敢当义军的领袖。

乱世之中,最需要的是团结,怎么团结?利益均沾自然能够团结,于是刘邦宽大长者,能分就分、能封就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牛人跟着干。

天下大定,最需要的是分肥,庞大帝国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权力,搞好政治分肥,刘邦就能当皇帝,于是刘邦把大汉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给分了出去。

但是,即便如此,刘邦仍旧管不住手下这伙牛人,最后还再来一次统一战争,也就是平异姓诸侯之战。这场大战一直打到刘邦死,都没有打完。但是,刘邦一直在做正确的事,皇室稳定、不换太子,朝堂稳定、不杀萧何,关中稳定、继续以关中制天下。所以,不任性的刘邦一直不犯大的错误,这才能够立足乱世、称霸乱世,最后坐稳皇位。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关于您说的“奥格尔维”定律,我想引用中国战国时期的古典著作《鹖冠子》中的博选篇里的一段话来替换一下:

故北面而事之,则伯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廝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徒处。

再说回刘邦,则不能仅用‘奥格尔维定律’来解释,打天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实践过程,里面包含非常多的理论。单从用人角度来讲,刘邦可以算是把能用的资源都用了,他不挑肥拣瘦。我们大概按照时间顺序来看,他怎么把各色人才收拢到自己身边。

吸引卑鄙之徒做班底

刘邦斩白蛇而起,此时,刘邦身边聚拢的都是‘白丁’,这群人要去咸阳修秦始皇陵,以当时情况看凶多吉少,他们没有安全感,所以很多都逃跑了。刘邦见人跑了也没有上报政府去抓捕,反而索性把大家都放了。还有三十来人跟着他,他们没有特殊才能,他们的需求就是:刘哥,告诉我们,咱怎么办能保命。

刘邦没起事的时候没多少记载,但是斩白蛇前后的举动可以看出来,对底层人来说,他敢站出来给大家挡事儿,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英雄。所以,隐居在芒砀山时,刘邦的势力发展到300多人。这股力量成为他最初的支撑。

即使到后来,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阵营里面‘乡土气’是最浓厚的,所以,陈平说刘邦手下多‘卑鄙之徒’。卑鄙在当时语境并不算是道德判断,是指地位低、粗人。但是他们的革命意志最坚定,是刘邦最忠实的拥护者。另一方面,用一句鬼谷子不太好听的话说,‘愚者不爱其死’,被其他人看不起的这些人,打起仗来不怕死,在战争年代则是非常珍贵的‘兵’。同时对普通百姓的广泛同情,不管是秦人、楚人,‘兵’源可以持续不断。

给能人舞台

刘邦还有个特点,尊重能人。刚打下沛县,如果刘邦是个猴急的人,早就自己宣布做老大了,但是,他仍然让大家推选,我认为从深层次看,这举动不是做作,是对人性深刻认识。这一推让,萧何、曹参等人才能心悦诚服。尊重人才是第一步

尊重能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是给能人舞台。刘邦没有任用自己的亲信卢绾超过曹参、周勃,一切以能力来判断。陈留城外,遇到70多的老者郦食其来投,不几天就能听从他的建议冒险领兵接应郦食其拿下陈留。接着就是封赏,直接封为‘广野君’,与元老曹参等人平级,硬性指标在,谁也不能不服。这就是舞台上的标准统一,以功劳论英雄

不但不压抑人才,他还时常刺激人主动挑担子。彭城大败后,刘邦急需要有人策反英布。于是激将身边人:‘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 ’。结果随何跳出来接下担子,事情就那么成了。

如此一来,不但自己团队的尖子能突出,而且能吸引其他团队的精英。比如韩信、陈平等人都是看到刘邦这边的好环境才过来一试的。

对顶尖人才的耐心

刘邦收拢人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收服张良。张良与刘邦初次相遇,两人都还是‘蟊贼‘级别的。张良计谋高深自然曲高和寡,只有刘邦一点就透。然而,张良为了实现复韩的理想没有追随刘邦。两人再次相遇,刘邦已经扩张到3万人马,张良辅佐韩王成朝夕难保。刘邦竟然把出力打下的韩国故地送给韩王。所以,张良很感激刘邦的帮助,在西进灭秦的过程中成为‘最佳派遣工’,帮助刘邦先入关中,力保鸿门宴合议达成。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受封汉中。张良回韩王成身边,刘邦大方赏赐珍宝。

通过刘邦的一生,我们看出他对人才可以说是求才若渴,对百年不遇的奇才张良却两次放手,给地盘、给财宝,毫不吝惜。最后韩王成死于项羽之手,张良远赴刘邦阵营。骂人习以为常的刘邦,总是恭恭敬敬的称呼张良为‘子房‘,始终如一。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不过如此吧。

自己不停折腾与冷处理内部矛盾

任何团队内部都有矛盾,如何化解,各有各招。比如,陈平刚入汉营,周勃灌婴就出来传小话。刘邦都是适当做了冷处理。但是,很多时候矛盾并不因此而消失。刘邦的做法很特别:

不停挑战,寻找外部目标。比如,在汉中时,兵将逃亡,听取韩信建议果断挑战关中三王,‘归乡‘情感从负担变成攻击敌人的动力。此后,挑战项羽,开拓魏、赵、齐战场,任务满满的,把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压力。现在公司经常‘调整组织结构‘,也有这样的意味,充满新鲜感,持续走向未知。

刘邦拼起命来也是挺恐怖的。当年刘项隔河对峙,项羽一箭射中刘邦胸膛。刘邦为了稳定军心,当夜忍痛巡营,几乎性命不保,多年后,新伤引发旧伤送了性命。可见,他除了善于用人之外,自己一直拼在第一线,也是亲自举旗的人

0
回帖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从“流氓”发迹的_刘邦打天下:如何把一帮牛人管得服服帖帖 相关回复(1)

碧海心
碧海心
沙发
刘邦从流氓发迹,凭借智慧和勇气建立汉朝,他善于管理牛人团队服帖听话;能屈尊降贵、以诚待人之道收揽人心
活跃4天前 (06-02 13:33)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