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喜欢把自己儿子比下去是一种什么心态_父亲控制欲强,怎么办?你怎么看
父亲喜欢把自己儿子比下去是一种什么心态
作为父亲一般都想在儿子的心目当中留下一个高大,厉害形象。于是在儿子面前都会尽力的做到最好,那怕装也会装出一副很厉害的样子。其实是怕孩子和别的家长比,自己没面子。有时候还会用一种错误的方法,就是贬低孩子的很多言行举止。其实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但是也只有部分的父亲会有这样的心态吧。
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因为父子都会对事业有上进心,父亲也有对儿子不服气的思想。这样就使父亲更有生活的信心,年龄不饶人,对于年龄大的父亲就应该尊重事实,“有心无力”这个道理应该知道。所以对于事情父子谁成功都是好的,因为毕竟是父子之间。
父亲控制欲强,怎么办?你怎么看
早日经济独立吧。
经济独立,就不会看人脸色。
如果,你还未满18岁,只能尽量的侧方面的,通过你的母亲或者奶奶提醒你下的父亲。
如果,满18岁,哪怕还在上学,也应该能兼职打工了。
要想得到尊重,不受管束,就要自强!
父亲这个年龄,性格说实话,很难改变。
我们父母这一代人及他们之前的无数代是在恐吓中成长起来的,吓唬和打骂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所知的唯一教育方式,压制和服从可以概括他们经历过的多数人际关系。对这样的父母来说,成年子女能给他们的最好回报是教会他们一种互相尊重的平静平等的交流方式。 但谈何容易。一种主流说法是,父母这么大岁数了,怎么可能又怎么忍心去改变他们。我在本文中想说的是,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的,但具体的习惯和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想想我们的父母三十年前还在熟练的使用布票和粮票,现在又是如何熟练的用手机发短信,就知道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多强。他们是从共产主义迈入资本主义,从农业社会一步跨入信息社会的一代人,千万不要低估他们的可塑性。能不能改变他们关键还在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在心理上和生活上达到完全的独立。 光说抽象的没用,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吧。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妈妈买回一套英语教材叫我自学,我每天晚饭前听录音带看教材学半小时,学到第三册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来找不到第三册的磁带了,于是一家三口一起找,晚饭也不吃了,觉也不睡了,找了一个通宵,家里翻个底儿掉。我妈那么瘦小的一个人不知哪来的精力在不吃不睡的情况下维持一整晚的狂怒,从她童年的不幸经历开始说起,说到我爸如何不顾家我如何不争气,中间几次表现出要立时拿根绳上来把我们爷儿俩当场勒死的架势。第二天发现是我妈把我用过的第一册教材借给同事错拿了我正在用的第三册磁带。我和我爸气不过说了几句,她脸一沉说,道歉还不行还有完没完了? 用这个例子来大致说明我妈这人的性格,显然是有严重的病态,这么一说又确是个可怜人,在当时及现在的社会一直得不到有知识而敬业的心理从业人员的帮助。对有病的人自然要同情,坦白说到今天我对我妈的关心主要靠同情维系。那么同情是否意味着纵容? 多年来我以为是的,很多人劝我时都说,你妈不跟你发泄还能跟谁发泄?你做女儿的就忍一忍嘛。我就一直忍,但人非草木,忍的太久总要爆发,或者在不相干的时候场合用两句难听话报复回去。而施虐者往往倒有颗敏感的心,你的口气脸色被她看到记在心里,下次又要以更暴力的方式还击回来,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就有浓浓的敌意隔在中间,而这敌意的起源双方却都不大记得了。另一方面,发泄对我妈来说是件好事吗?人真的很需要以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吗?辱骂会给辱骂者带来快乐吗?专制会给专制者带来幸福吗?颇有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有更多自制力和纪律性的人往往更健康长寿。这些研究结果自然不能被无条件奉为真理,但就我对我妈的观察,发泄对她并没有好处。 我出国十一年来每周往家打电话,每次电话短则一小时长可达四五小时,主要内容是我妈对我的训斥指责及对她自己命运的哀叹。期间有几次较为严重的危机,我刚念博士时她不同意我继续念书,念博士后几年她觉得拖得时间太长,找到工作后她觉得挣钱太少。每次危机持续两三年,也就是说,近八九年基本都在危机中度过。她的主要想法是,谁谁谁、谁谁谁还有谁谁谁小时候成绩那么差现在都能挣大钱,你比他们聪明那么多,为什么现在过的不如人家。这在她看来是铁打的逻辑,严丝合缝。每周一拿起电话她就自动走入这个逻辑,然后要求我退学换专业辞工作去银行去华尔街……我很多次对她解释,人和人不一样,价值观不同,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同,企图从根上把理说通,达到真正的互相理解。行不通。退而求其次,顺着她的逻辑说,念书时说我这个专业有用热门能挣大钱,工作了以后说现在虽挣不了大钱以后发展前景广阔终究能挣大钱。不用说,更行不通,只落下个骗子的把柄在人家手里。 什么都试过了,好像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周乖乖的挨骂,顺着她、忍着她、恨着她。且慢,有一个办法还没试过,那就是,不解释,定一个规矩,按我的规矩来。规矩很简单,你不得干涉我的事业选择,你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咱们就把电话停掉一次,你何时不再纠缠,咱们何时继续通话。我改变不了她的想法,但也许可以调整她的行为,她只要后退半步我的日子就能好过很多,而后退这半步她很可能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