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为何要委身自己的公公_秦可卿和公公真的有不得不说的秘密吗
《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为何要委身自己的公公
《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为何要委身自己的公公?
(文/宛如清扬)题主会这么问,想必是倾向于说秦可卿与她的公公贾珍有丑闻的——其实清扬也这么觉得啊。
宁国府有个著名的老功臣老奴才焦大,曾经骂过一句经典的,说如今的这些子孙“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谁养小叔子,咱暂且不去深究,这爬灰的荣誉,非贾珍莫属。贾珍和秦可卿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清白,两人之间的丑事,肯定也不可能只有焦大一人知道,只不过别人或聪明或胆小,只有焦大摆老资格,借着酒劲发牢骚时才敢说。秦可卿的判词摆在那里,不是为了好看的。她的死,不是生病那么简单,曾经有过的淫丧天香楼的回目也不是写着玩的。只能说曹老先生的坑太多,后来者填不完。
秦可卿去世,全家上下都很纳闷,都有些疑心——其实已经病了好久了,还疑心什么呢?因为有蹊跷。尤氏装病,贾蓉无所谓,只有贾珍,是真正的伤心,他花大价钱给贾蓉买官,花大价钱买棺木,扬言要尽自己所有来料理这场大事,他说这儿媳死了,长房内就绝灭无人了,这话说得伤人心,要说他两人没有事,我是不相信的。
秦可卿是儿媳妇,贾珍是公公,两人怎么就搅在一起了呢?
我觉得吧与双方的性格和作派有关。
首先,贾珍是个强势的无法无天的人。
贾敬出家做道士去后,家里大小事情都归了贾珍管,贾珍还领着贾氏族长的职责。贾珍是不读书的,只一味高乐,把宁国府都翻了过来,反正也没人管他,乐得随心所欲。他在色字上面,是下过功夫的,在外面,还会稍顾忌一下别人的眼光,比如柳湘莲,他就是宵想宵想而矣,但是到了宁国府里,他就是皇帝,后来贾敬去世,居丧期间,和尤二尤三常常不堪入目就是明证。秦可卿长得漂亮——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是整个贾氏宗族都这么说的,秦可卿兼宝钗黛玉之美,了不得的大美女,贾珍动心也很正常。稍稍那么用一下强,秦可卿就被收伏了。
其次,秦可卿是个心思细腻温柔的人。
咱不按秦可卿可能存在的身份去推测,咱只看看书里面写出来的秦家家世来看,秦可卿在公公贾珍的面前硬气不起来。贾珍要逼她,她也没办法,寒门出身,秦家无权无势,她能怎么办?她本就不是刚烈的类型,其实烈如尤三,也只敢拿剑抹自己脖子,烈如凤姐,也不过是撒泼打女人打下人,她敢对贾琏动刀试试?温柔的秦可卿怎么破这局?吵嚷着大家都知道?这于贾珍而言,不过是桃色新闻一则,于她而言,却是催命符,不死也得死。所以,事情被传开后,她选择死,哪怕就是病死的写法中,也还是提到了“治得病治不得命”的内容。
表面看来秦可卿过得不错,大家都喜欢,公公婆婆当自家女孩儿待,贾蓉待她从来没红过脸,她是贾母口中所说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上上下下地都想着念着她的好。可是,她的生活很不幸福。她心性高,却做了最不齿的事情,她聪明不过,却没有发挥的余地,只在死前托梦,大大地显示了一番她的政治才能,可是,有什么用呢?
第三,贾蓉和秦可卿谈不上有什么感情。
贾蓉必然知道自己父亲和媳妇的丑事,可是他竟然一次都没有表现过,或许在他心里,家业和秦可卿相比,肯定是选家业了,女人嘛,再漂亮,也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再不济也可以再找,可是家业不一样。所以秦可卿死了,贾珍喊话长房绝灭无人,他也无动于衷,一点也不伤心。
秦可卿就是个悲剧人物,在仙境,虽尊为仙子,警幻仙姑让干啥就干啥,在人间,虽贵为国公长房长孙媳,那种脏事,不愿意也得愿意,怎么死的,都让人怀疑,她入住薄命司,也是理所应当了。(宛如清扬)
个人看法,当不当的,朋友们看看就好。
秦可卿可以说是红楼十二钗里最神秘的女性。
在作者的笔下,秦可卿是一个奇人。
长相上:兼具黛玉风流婀娜和宝钗鲜艳妩媚,让人无法想象她到底能有多美。
为人上:万人不入眼的王熙凤却对她疼爱有加,关怀备至,贾母说她是重孙媳里第一得意之人,公婆待他如女儿一般。丈夫对她敬爱有加。
做事素来妥当,这是贾母对她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秦可卿是贾府唯一对家族之败有清醒的认识、有远见卓识、有行之有效的挽救办法、并在死前向凤姐和盘托出谆谆叮嘱之人。这是秦可卿对《红楼梦》最重要的价值。
秦可卿第十三回就死了,但她依然可以牵动所有人的神经,宁国府几乎所有的人为其的丧礼忙活了一个多月。公公贾珍哭成了泪人,倾尽所有为她办盛大的丧礼。秦可卿丧礼中出现的许多元素可以看作是《红楼梦》里的很多的因,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果。
“画梁春尽落香尘”(高楼上悬梁自尽)。是小说第五回秦可卿的判词清楚交待的,她是自杀而亡的。到了十三回具体的情节,成了秦可卿缠绵病榻,拖延了大半年才油干灯尽。
对于秦可卿之死,同样成了一个谜。我们该信哪一种说法呢?幸亏有脂砚斋批语,脂砚斋至少在第十三回,四提天香楼之事:一、回首有:
在封龙禁尉乃褒中之囗囗,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二、在秦氏死后,贾府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处,脂砚有批:
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三、写瑞珠自尽时,脂砚斋批曰:
补天香楼未删之文。
四、回末脂批:
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所以,秦可卿的死不是正常的死亡,更不是病死的,而是自杀,脂砚斋一句“淫丧”,联系贾珍之悲;尤氏之“病”;贾蓉之躲;加上焦大骂“扒灰的扒灰”,连贾珍的名字都骂出来了;还有秦氏的两个丫鬟的异常之举。尽管删去了四五页,仍然可以下结论:秦可卿和公公贾珍的不论孽情的暴露,是秦氏之死的根本原因。
尽管秦氏淫丧,尽管曹雪芹对其有着品行上的批判,读者在看待秦可卿时,对她抱有最多的还是同情和痛惜,就连脂砚斋也一样,在第十三回同样发出:“惜哉可卿!惜哉可卿!”的叹息。
秦可卿如此优秀和天赋异禀,她怎么就看上贾珍了呢?她万事妥当,为啥偏偏私德有损呢?
屏山个人以为,这一点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和对宁国府的批判密切相关。
首先,曹雪芹是一个宿命论和因果论者。
他虽然尊重每一个阶层的人,比如他艳羡红衣少女和村姑二丫头这些底层的人们,但他无法彻底的突破阶级的局限,这一点在《红楼梦》里体现的特别多。对他最爱的女主角林黛玉,她给予其最好的出身、最好的父母、最好的品格。对分量同等的薛宝钗,就让她出身商贾之家,还给她一个很不堪的哥哥,一个不识字的母亲。
对秦可卿也一样,说她是一个弃婴,由小官宦秦业抚养长大。而且曹雪芹给基本没怎么正式出场过的秦业定位“情孽”,给美少年秦钟定位“情种”。给秦家的这个总体定位总有那么一点瑕疵感。曹公笔下没有完美的人,他对王夫人、王熙凤,包括黛玉、宝钗、湘云等人都有不同角度的批评,但这些出身高贵的女性,曹雪芹是不会让她们的个人私生活有失的。私德有问题的都是出身相对比较低的女性,比如二尤,再比如袭人、多姑娘、鲍二家的等。这是出身比较高的曹雪芹不自觉带出的阶级观。
曹雪芹让秦可卿这么一个看似完美之人,有个人私德上的巨大缺失,就源于曹雪芹的个人出身和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另一个方面,是作者对于宁国府的整体否定。
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就是曹雪芹家族江宁织造府的艺术加工,宁荣二府里的许多的人,都可以在曹家找到现实的原型,有些人物连名字甚至都保留了下来。比如王熙凤的原型是一个叫“阿凤”的女子,比如元春就是脂砚斋的“阿姊”。这些在脂砚斋的批语里有许多处的披露。
曹家崛起的初始,是跟随多尔衮入关,一直到康熙雍正年,已历百年,祖上的勤勉克俭、励精图治早就不见了踪影,子弟多是锦衣纨绔之徒。小说贾府里的男性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担当得起家族重任的,曹雪芹通过薛宝钗之口说:“(贾家)可惜没有一个能做得杨国忠的。”通过柳湘莲骂宁国府“除了门口两个石狮子干净,恐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对于自家的坏名声,贾珍根本就无作为,贾蓉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甚至说出:“……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别讨我说出来……”
小门户又是顶级美丽的秦可卿,进了宁国府这么这么一个自我要求如此之低的环境里,合适的土壤下,自然难长出品性高洁的花朵来。“情既相逢必主淫”“箕裘颓堕皆从敬”“宿孽总因情”。作者批判秦可卿和宁国府之“淫”,却也不得不承认,在曹雪芹内心,二者是绝佳的拍档。
再有,是相对稚嫩的贾蓉不能满足秦可卿的情感和精神的需求。
贾蓉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除了夫妻例行之事。《红楼梦》对于贾蓉,就是一个贪玩的坏小子。他的智商、情商,包括为人行事、思想维度和高度,和秦可卿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给秦可卿当小学生都不见得够格。在贾蓉这里,秦可卿的情感和交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封建贵族女性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只在内帷活动的秦可卿能接触到的身份对等的男性只有公公贾珍,按曹雪芹的套路,较低出身的女性,在私德的自我管理约束上自然不能和林黛玉们相比。碰上相对成熟有阅历的色鬼贾珍,一拍即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秦可卿和公公真的有不得不说的秘密吗
红楼
从贾府子弟闹学府事件可以看出,秦可卿弟弟秦忠与其他学生抄起来骂出了秦忠姐姐的丑事。放学回来还告诉姐姐,学府学生说您坏话。秦可卿气得几乎昏倒,怪兄弟在外多事。虽然骂的丑事内容没有明写,这事件当然可以心领神慧了。人是高级动物涉及脸面和伤风败俗。加上宁府总管赖大骂街: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两者联系在一起,冲分证明贾珍与其儿媳是存在暖味问题的。
谢邀。
秦可卿和公公真的没有什么秘密,一个花朵般的小女生,越是加小心越是被风言风语的冷暴力活活闷怼死,人言可畏果然名不虚传啊。
秦可卿本是清廉官宦之家,嫁入王公伯侯之门,并非拜金就能如愿的。从书里所述,秦可卿属于讨好型人格,事事谨慎,步步当心,生怕有谁胡乱说个不字,所以,主子奴才丫鬟婆子都喜欢秦可卿。老公公看到自家这样才德娴淑的儿媳妇,觉得这是贾家合族的光彩和吉祥。她兼具钗黛之美,所以书中用警幻仙子之妹的身份,表现秦可卿如黛玉般的人情练达,又以托梦相嘱熙凤,表现其如宝钗一样世事洞明。然而,如此钟灵毓秀的风流人物,竟然被讹传所累,百口莫辩。
秦可卿的悲剧是书中所有女儿家的悲情,并不是她自己独有的。她的老公公也被蒙在鼓里,对仇富憎贫者们的谣谤毫不知情,只是为儿子失去这么完美的贤内助无限惋惜不已,于是重金厚葬秦可卿,却被唯恐天下不乱一心想浑水摸鱼者无端猜测。
所以,善男信女们,一定要用此书对照哪里不妥,容易被别有用心者诬诟中伤,提前做好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