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馆之战对明军来说,是惨胜吗_光泰小说免费阅读
碧蹄馆之战对明军来说,是惨胜吗
碧蹄馆之战有个非常明确的信息,这时候的明军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敢以少打多,而且组织严密,士兵作战积极,而萨尔浒之战后,明军突然士气一落千丈,遇见八旗军已经丧失主动出击的勇气,唯一的亮点就是袁崇焕到了辽东后,辽东的明关宁军开始恢复士气,在袁崇焕被杀之前,明清之间开始互有攻守,至少八旗军不再敢随意从宁远锦州一线南下
关于这一战,说法真的很多呀。
明军主帅李如松在战后的揭报中称:职喝官兵争前砍杀,贼即披靡大溃,我兵乘胜追逐,当阵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内有贼首七名,系游击沈惟敬、通事张大膳辨验明,夺获倭马四十五匹,倭器九十一件,比贼迟奔,因稻畦深陷马难弛聘不及穷追,收兵回营,查计阵亡官兵李世华、贾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员名,阵伤官兵四十九名,射打死马二百七十六匹。”
如果李如松所奏没有任何水分的话,双方之间的战损差距不大,算是谁也没有讨到便宜,以战损的情况而言,这场战役的规模也不算多么惨烈。
李如松的奏报,基本上就代表了明朝方面对这场战役的官方记录以及总结,此后的明人注述,比如钱世桢的《征东实纪》,宋应昌的《经略复国要编》所采用的也是李如松的说法。
而关于这一战的经过,从明朝方面的史料来看,大致是这样的:
查大受部为明军向导,南下哨探倭寇,结果小有斩获。李如松得知前方战报后,再遣祖承训等将率3000人南下王京。之后,李如松与杨元、李如柏等亲信爱将,率2000家丁随后动身。其主力仍驻扎在开城一带,并没有参加这场战役。
此时,“倭贼并集王京约有一十余万”。而在碧蹄馆,倭首小早川隆景率三万人严阵以待,情况岌岌可危。结果,明军遭遇数倍之敌,遂拼力死战,仅凭“五千孤军冲击数万倭寇”。此外,还有这样的记载“如松所领节北骑无火器,短剑钝劣”,而倭寇以逸待劳,步兵长剑皆三四尺锋利无比,在这种情况下,辽东铁骑仍左冲右突,纵横挥击,倭寇莫敢挡其锋。
战争结束后,《宣祖实录》记载,明军伤亡数百人而已,虽然参加战争的朝鲜方面的官员所说各有出入,但相差不大。《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就这也记载:“贼三千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贼遂乘乱斩,天兵死者数百。李备御、马千总皆死于贼、提督下马痛哭。”
而日本方面的记载,就比较夸张了。《重订日本外史·卷十六》记载:“我兵呼声动天,遂破大明军,斩首一万,殆获如松,追北至临津,挤明军于江,江水为之不流。”
《征韩伟略》中记载:“我步兵皆三四尺锋利无比,左右挥击人马皆靡,无敢当其锋者。如松见势危,急征后军杨元来援,如松得力又进。隆景等戮力奋击大破之,如松落马,井上刺之,李有声殊死战救之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井上坠马,明兵扶如松遁去,明军遂溃,坠开城河,溺死无数。诸将欲追击,隆景止之,凯旋京城。此役明兵溺死外,兵死一万余”
这一战之所以争议很大,除了双方记录的情况截然相反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此役后双方形成僵持局面。李如松一面退兵开城,固守现有阵线,一面派遣沈惟敬再赴王京,同日军重开和谈,在谈判中仰赖战争前期取得的优势,成功破事日军放弃王京南撤。
如果这一战真的取得极大的优势,那么战争不会进入僵持的局面,明军应该乘胜追击,而不是固守现有阵线,所以令人怀疑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确实并没有李如松说的那么轻松。
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碧蹄馆之战跟后来的战争进入僵持局面,明军没有立即直捣汉城而再启和谈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日军的补给线在汉城已经达到了极限,他们即使继续西进,也无法寻求到稳固的立足点;明军的补给线在开城也达到了极限,斥候兵峰可及汉城,但主力军团却很难衣食无忧地越过惠阴岭。开城到汉城之间的区域,日、明双方谁也没办法彻底控制在手里,变成了一个军事缓冲区,碧蹄馆恰好位于两军极限攻击距离的交汇点。
‘换言之,即便没有碧蹄馆之战,受补给所限,明军也没办法攻克汉城,双方态势也不会有大的变动,碧蹄馆之战的意义,只不过是让这种战略态势变得更加醒目罢了。
要知道,日军拥有10倍于明军的总兵力,以近5倍的兵力直接投入战斗,围攻明军一个中午加半个下午,仅仅是将领级的伤亡,便包括十时连久、小川成重、安东常久、小野成幸、横山景义等数十人,而这些伤亡也几乎全部发生在日军最为得意的白刃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