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_农村常说的“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1天前 (03-15 08:28)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9067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81340
  • 回复0
楼主

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

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

有人会对孙传庭做出这么高的评价,第一是因为他真的是一位厉害人物,第二是因为他的死就是一个加速明朝灭亡的讯号。在明朝的历史中,孙传庭这个人还是在其留下的重重的一笔。他是明朝末期出现的一位有名将领,带兵打仗相当厉害,最主要是对朝廷忠心耿耿。可就是这样一位忠诚名将,最后却死于他所忠心的朝廷,就因为这样,所以跟着孙传庭的部下们就开始对朝廷失望了。

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_农村常说的“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由于崇祯帝错误指导,才导致孙传庭在战场牺牲。也许崇祯帝实在太高估了孙传庭的能力,因此他从内心就不相信孙传庭会死,他怀疑这位大臣是不是诈死,以此来逃脱他战败的责任。故而最后一直没有给这位忠心为国的大臣任何的追赏。一位战死沙场的大将军,却落得如此让人寒心的下场,这当然就会让天下的将领们都对帝王感到不满。

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_农村常说的“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些忠臣们渐渐的发现,一心为国的结局都不太好,反而那些贪的,人品不好的大臣们一个个的却活得好好的。所以后面李自成攻打京城的时候,好几位大将军表面上都答应了崇祯帝的号召,背地里却完全没有行动,完全没有想去救驾的打算。他们都已经看明白了,即使救了这位帝王,最后可能还会落得一身埋怨,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_农村常说的“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所以由此看来,孙传庭的死亡其实就是一个引子,他的下场让无数的将士们似乎感同身受,从而开始对明朝的统治失去信心。都没人拥护明朝之后,自然最后就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个人认为;按照自己对明朝末期这一段历史的理解,在当时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军中,实际上只有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二支部队最有可能取而代之……而在和这二支农民军作战的官军中,孙传庭所率领的秦军是胜率最高的。但是因为当时遍地灾荒导致饥民基本上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加入到农民军的部队中,所以李自成就是在屡战屡败之后依然可以东山再起,因为这个就是当时的动荡的大环境所造就的。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又是一个刚愎自用又反复无常的人,对于孙传庭这样的优秀将领做不到大胆放权、疑人不用……经常会急于求成的遥控指挥而又缪误百出;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崇祯在三月份把孙传庭从监狱里放出来领兵之后,又无可奈何的让他披挂上阵对付农民军,并兼督河南、四川军务,不久又封他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并赐予尚方宝剑。虽然如此,实际上崇祯对孙传庭还是相对苛刻的,粮草和军备都十分缺乏。孙传庭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想办法,当时的军队屯田多被地方的豪强所霸占。孙传庭便冒着可能得罪高官的危险,将屯田强行要回充作军饷,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八月,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十万众东出潼关,同时檄调各路人马夹攻李自成。然而孙传庭自己也清楚,陕西军此时还没准备好。但是受忠君思想的影响,孙传庭只能匆匆忙忙的上路。之后就是著名的郏县之战,这一仗双方都打的异常惨烈,孙传庭所率领的官军在几倍于己的农民军的围困下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此役,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损失殆尽,明朝实际上成为了待宰的羔羊,而李自成农民军的战略问题也自此迎刃而解,他们此后不断地扩大战果,乘势夺取关中。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最后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在作战中力竭战死,时年51岁。他的死也意味着和农民军最后作战的部队已经丧失殆尽,明朝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农村常说的“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俗语″穷柴火,富水缸"什么意思呢?

现在这"柴火″是越来越少了。除了60岁以上老年人还有"柴火"情结外,年青人已经告别"柴火",以电气取而代之。省时省事安全卫生,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国家也号召百姓用电、气等清洁能源取暖做饭,以利环保。

″柴火"的谐音″柴祸"。柴火易燃,易引发火灾。过去人们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大多用柴火取暖做饭。柴火成了百姓生活的″标配″和"战略物资″。特别在东北,这劈柴一堆一垛,成为农家小院一道显眼的风景;上山砍柴成为一项重要农活。在我国北方也大多把农作物和树木秸杆堆满场院;并有专间存放柴火。

由此引发的火灾时有发生。前年春天,风高物燥。镇上一家厨房一头是锅灶,一头是柴火,不慎起火,殃及住房,警动了消防队,但整个住宅院落还是烧成了一片灰烬。

教训是惨痛的。所以才有"穷柴火"的俗语流传下来。

说到这,″富水缸"便迎刃而解了。水火不相容,水是火的天敌。救火,水是主力,所以要备足水,水缸里尽可能装满水,以防不测。

农村常说的“穷柴火,富水缸”到底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记得当时在小时候,农村上了年纪的老人曾经说过“穷柴火,富水缸”这句话。那时候,每到放学以后,父亲便会安排我去拾草或者挑水。要知道,那时候农村的柴火“金贵”着呢,家家户户都用柴草做饭。可是水与柴火相比,就很充裕,要知道,我们村的水井不光是水位高,而且很甘甜。那这句“穷柴火,富水缸”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并非是说家里柴火多了就“穷”,缸里水多了就“富”。这里的穷与富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灶前的柴火要少,家里的水缸里的水要满。

穷柴火

记得那个时候,很多人家的柴火都是堆在灶膛后,烧火的时候随手就拿来,很是方便。也是为了生火的时候,柴火干燥容易引火。如果堆在外面,下雨淋湿以后,烧火的时候,就会满家冒烟。

但往往这看似方便的堆积柴草的习惯,也隐藏一些潜在的安全因素。比方说,烧火的时候容易掉出柴火,稍有不慎便会引燃柴火堆,引发火灾,严重的就有可能连房屋都烧毁。

所以这“穷柴火”的“穷”在这里的意思是将灶门口的柴火清理干净之意。只有在做完饭以后,将灶门口的没有烧完的柴草清理干净,即使掉出火星,也引不着一旁的柴火,才能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后来,人们大都将柴火垛在院墙外,这样家里既卫生,又安全。

富水缸

那时候,家里的水缸大都放在锅台边上,上面盖有用旧的锅盖。家里人口多,水缸也大,有时候挑满水缸就得七八担水。记得那时候,我家水缸平日里总是满满的。有时候,水刚刚用了一些,父亲便会支使我们去挑满。有时候看看缸里还有那么多水,总觉得父亲净是多余叫我干的活儿,等再用用挑水还晚了么。

后来的一件事,我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记得那次是星期天,母亲将玉米面饼子贴到锅沿上以后,叮嘱我在家烧火,她去自留地里帮父亲刨地瓜。锅烧开有一会儿以后,估计饼子也熟透的时候,恰巧小伙伴来叫我出去玩儿。我赶忙往灶膛里添了几把柴,直到塞不下了,就和小伙伴们出去玩儿去了。

就是这,差点惹了大祸。奶奶眼不好,我走的时候,她坐在东间炕上。我走后不久,灶膛里的火掉了出来,引燃了灶门口的柴草。奶奶闻到烟味儿,喊我的名字,也没人答应。她摸索着下炕后,隐隐看到灶门口那火光(奶奶稍微能看到一点儿)。那时,在后面的柴火已经被引燃,眼看火势就要起来。她连忙掀去水缸上的锅盖,用水瓢舀水浇火。幸亏那天水缸里的水是满满的,她连泼带喊。这时,周围的邻居闻声赶来,帮忙将火扑灭。

后来的结果,我自然免不了一顿臭揍。至今,我还记得父亲打我时候下手的那股“狠劲儿”。要知道,如果柴火堆着起来,那房屋也就毁了。

所以,在这里“富水缸”的“富”指的是充裕的意思。一来农村人认为有水便有财,水多财多。二来缸里备满水,也是供急时所需,有备无患。

如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了,都用上了自来水等。但过去农村老人口中的这句“穷柴火,富水缸”,还是值得借鉴的,就是提醒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有充足的准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消除隐患。你对于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欢迎留言补充。

0
回帖

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_农村常说的“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 erxMiniEditor for erxForum 」
- 迷你富文本编辑器,尔今 作品 原创专用 -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