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宫廷政变_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荒唐

1天前 (03-12 14:24)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868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77361
  • 回复0
楼主

历史上有哪些宫廷政变

当上皇帝,君临四海,威行天下,后宫佳丽如云总而言言,好处多多,因此,想做上皇帝宝座的人也大有人在,刀光剑影父子兄弟骨肉相残不绝于史书,仅举唐朝和清朝为例供诸君欣赏。一,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大唐天策上将军秦王李世民和首下文臣武将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不久做上龙椅开启了贞观盛世。二,神龙政变,690年,67岁的武则天当上圣神皇帝建立武周。705年大臣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拥立中宗李显即位,恢复大唐国号。三,隆政政变。710年唐中宗弟弟相王李旦的三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宫庭政变,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撒底灭掉韦氏集团,李旦继位后传位给李隆基,迎来开元盛世时代。四,甘露政变。大和九年(835年)唐文宗时,宦官集团仇士良,鱼志弘等专权国政对皇帝有生杀予夺废立之权。文宗与御史大夫李训等密谋除之。谎称左金吾大厅后石柳上生有甘露,古时候人们迷信,认为是祥瑞大吉大利。仇士良等太监和皇帝亲自去观看。李训提前在殿中安排数百甲士。仇士良等人来时发现疑点,更不幸的是刮起一阵风,锦帘后甲土尽露。仇士良等赶紧把文宗劫持走。很快调集神禁军大搜捕杀朝官一干多人。李训化装逃走后被杀。从此宦官集团专理国政,朝中丞相只是行文书之职。五,辛酉政变。1861年清咸丰皇帝病死,肃顺等四大臣扶佐小皇帝同治处理国政。慈禧和慈安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亦䜣发动宫庭政变处死肃顺等人。开启两宫垂帘,亲王议政格局。六,戊戌政变。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宫庭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斩杀戍六君子,再度训政。实际上成为晚清实际当家人并实行了一些改革。

历史上有哪些宫廷政变_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荒唐


历史上有哪些宫廷政变_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荒唐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宫廷政变最多最有名最残酷。

首先就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带领手下的亲信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害大哥皇太子李建成与弟弟齐王李元吉及他们的十个儿子,囚禁并逼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霸占嫂子弟媳等。

其次是李显发动的神龙政变,皇太子李显在张柬之等大臣的支持下,杀死张易之张昌宗等武则天的宠臣,囚禁并逼女皇帝武则天退位,推翻周朝恢复唐朝。

第三是李重俊发动的景龙政变。皇太子李重俊的妹妹安乐公主依仗公公武三思的势力逼封皇太女。李重俊在大将李多祚等人的支持下发动兵变,杀死权臣武三思父子等人。但皇后韦香儿皇妃上官婉儿等鼓动唐中宗李显镇压了这次政变,皇太子李重俊等人兵败被杀。

第四是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唐中宗李显暴亡以后,皇后韦香儿准备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帝,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等人发动兵变,杀死皇太后韦香儿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挽救了唐朝。

第五是李隆基发动的先天政变,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夺回最高权力,杀死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宰相萧至忠等人,逼太上皇唐睿宗李旦把最高权力还于唐玄宗李隆基。

第六是李亨发动的马嵬驿兵变。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带着贵妃杨玉环宰相杨国忠兄妹等人逃亡四川,皇太子李亨与大太监李辅国大将陈玄礼等人发动兵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及其堂妹虢国夫人等人,逼唐玄宗李隆基处死贵妃杨玉环 。

第七是李辅国发动的宝应政变。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病死,唐肃宗李亨病重,张皇后准备废掉皇太子李豫,立越王李系继承皇位,大太监李辅国等人发动兵变,杀死张皇后与越王李系等人,吓死唐肃宗李亨,拥立唐代宗李豫继位。

第八是朱温发动的天佑政变。唐朝末年,权臣朱温为了篡唐,派 大将朱友恭氏叔琮蒋玄晖等人在洛阳皇宫发动兵变,杀害唐昭宗李晔及嫔妃裴贞一李渐荣等人,立13岁的唐哀帝李柷继位。

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荒唐

中国很多英明的皇帝,在晚年的时候都会变得昏庸无道,比如汉武帝,晚年刚愎自用,引发巫蛊之祸,逼得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自杀;唐太宗晚年信奉鬼神,大兴土木,还把魏征的墓碑给推翻了。隋文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但他在晚年也同样变得十分昏庸。

隋文帝的昏庸,主要表现在治家、治国和治臣三个方面。

历史上有哪些宫廷政变_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荒唐

骨肉相残,隋文帝连废三子。

隋文帝共有五子,即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这五个儿子都是皇后独孤伽罗所生,对此隋文帝也颇为自豪。他曾对大臣说,“前世皇王,溺于嬖幸,废立之所由生。朕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

然而,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再亲的兄弟之间也难免会起争斗,而隋文帝在其中处事不明,又对儿子们十分猜忌,竟然连废三子。

第一个倒霉的是太子杨勇。杨勇作为家里的长子,从小就和父亲的政治事业绑在了一起,当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太子。但是,隋文帝夫妇却并不喜欢杨勇。

说起来,原因倒是很简单。杨勇是富贵出身,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他爸爸要高,而隋文帝艰苦朴素惯了,对此很是不喜。另外,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很强势,她要求自己的丈夫只能有自己一个女人,当然她做到了这一点,在独孤皇后活着的时候,隋文帝真的没有活着说不敢找其他女人。

然而,独孤皇后不仅要求自己的 丈夫这样做,也要求自己的儿子这样做。杨勇的太子妃是独孤皇后亲自选定的,但杨勇却不喜欢她,而是喜欢一个姓云的小妾,并且和她连生了三个儿子,这可就犯了独孤皇后的大忌,于是用用也失宠于母亲。独孤皇后不喜欢杨勇,自然隋文帝也不喜欢。

隋文帝夫妇俩喜欢谁呢?他们喜欢的是二儿子杨广,杨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他故意在隋文帝夫妇面前装出一副艰苦朴素、爱情忠贞的样子,博得了父母的认同。

同时,杨广勾结杨素等人,日夜在隋文帝耳边说杨勇的坏话,破坏杨勇的形象。而隋文帝完全不能识破二儿子的轨迹,被蒙在了鼓里。

时间一长,隋文帝就决定改立杨广为太子。要立新太子,当然就要废旧太子。于是,在开皇二十年十月,隋文帝召太子杨勇进宫,命人宣读废太子诏书,将杨勇及其子女废为庶人。一个月后,杨广被立为新的太子,只是这时候隋文帝还不知道,这其实是一只披着羊皮、却会吃人的狼!

太子被废为庶人,当然是隋文帝的家庭悲剧。但其实在此之前,隋文帝已经将他的第三个儿子秦王杨俊整死了。

比起大哥杨勇,杨俊的遭遇更加令人同情。杨俊心地善良,也没有政治野心,按说不会受到伤害。但是,杨俊有一个爱好,那就是修建宫殿,当然,修建宫殿就得花钱,这与一向艰苦朴素的隋文帝夫妇的理念不合,当然不受喜爱。

不受喜爱也就不受喜爱吧,反正杨俊也不想当皇帝。但是,杨俊在当并州总管的时候,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便回到京师养病。但是,看病的太医却瞧出了问题,原来杨俊并非生病,而是被人下毒。皇子被人下毒,这还了得,当即彻查,结果一查之下,原来是王妃崔氏下的毒。

奇葩的事情来了,王妃之所以给自己老公下毒,是因为怨恨他好色,经常出轨和别的女人厮混,在听到这个理由之后,隋文帝竟然下旨严厉训斥了杨俊一番。“免官,以王就第”。就是说,你别当官了,就以王爷的身份到你的府里待着去吧。

可怜的杨俊,被自己的媳妇下毒,不仅没人给他主持公道,还被自己的父母训斥,这么一气一吓,已经中毒的杨俊竟然就此一命呜呼了,死在了大哥杨勇被废前四个月。

悲剧并未到此结束。隋文帝的四儿子蜀王杨秀,既不奢侈,也不好色,他好武艺,热衷于政治。但这却让隋文帝感到了担心,杨秀镇守蜀地二十年,实力雄厚,如果他要争太子位怎么办?甚至他要觊觎我的皇位怎么办?

为了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隋文帝决定征调杨秀回京师。而且,为了避免他抗旨不回,还同时任命了一个叫独孤楷的大臣接替他担任益州总管,即刻上任。杨秀不敢造反,只能乖乖地回到京师。

但是,杨秀回到京师后,隋文帝根本不见他,而是派了一个使者代替他对杨秀进行了严厉训斥,并把他抓起让杨素审问他。

杨素是新太子杨广的盟友,正好借此机会除掉一个潜在的对手,于是捏造了杨秀谋反的证据,并上报隋文帝。隋文帝偏听偏信,根本不给杨秀解释的机会,直接罢免了杨秀的蜀王王爵,废为庶人,而且让宦官把他软禁起来。从此一直到死,杨秀再也没有恢复自由。

最后说一下后续,杨广在当了皇帝之后,很快就杀了大哥杨勇一家。至于老五汉王杨谅,最后也被逼造反,不过很快就被杨广镇压,杨谅被废为庶人。

隋文帝五个儿子,他自己逼死了老三、废掉了老四,杨广杀了老大、废了老五,可见隋文帝在治家方面,尤其是教育儿子方面,是有很大问题的。

任性胡为,权大于法

隋文帝统治前期,还是十分尊重《开皇律》的,凡事都按照法律制度来,非常注重维护法律的尊严。但在他晚年,态度逐渐改变,变得越来越任性了。经常无视法律规范,全凭喜怒任意量刑。

比如他觉得总有小偷小摸的事,不能体现当前的社会道德水平,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他下令:“盗一钱以上皆弃市。”偷一文钱就要判处死刑,这样的严刑峻法,真是史无前例,闻所未闻。更极端的是,有一次,三个小伙子渴了,共同偷了一个瓜,也被判处了死刑。这都不能算严刑峻法了,简直就是恐怖统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隋文帝规定,“盗边粮者,一斗已上皆死,家口没官”,还有,“行署取一钱已上,闻见不告言者,坐至死”。只要贪污,就判处死刑,而且连家人带知情人都不放过。

虽然偷盗、贪污这样的事情令人痛恨,但直接处死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隋文帝随意更改法律条文,实际上已经破坏了自己前期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

不识大体,猜忌大臣

皇帝看皇帝,是看得最准的,唐太宗曾经有一次评价隋文帝,说他不识大体,缺乏气度。事实上,唐太宗还真的没有冤枉他,尤其是对晚年的隋文帝来说。

虞庆则本是隋文帝的心腹之一,隋初和高颎、苏威、杨雄一起号称“四贵”。虞庆则是武将出身,喜欢看山川地貌,分析军事地形。有一次路过潭州,就对参谋赵什柱说:“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这个地方非常险峻,只要囤积足够多的粮食,再有一个能人防守,绝对是易守难攻啊。

赵什柱是虞庆则小舅子,没什么本事,能坐到参谋的位子上,靠的是虞庆则的裙带关系。但这个人很不厚道,居然和虞庆则的小妾私通。因为害怕将来虞庆则知道此事后处置他,赵什柱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就跑到隋文帝跟前,告发了上面虞庆则所说的话,说他想要谋反。

这种小人告状,即便隋文帝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也要找虞庆则对质一下吧,结果隋文帝根本没给虞庆则辩驳的机会,直接就以谋反罪把他处决了。一代名将,近二十年的宰相,就这样死于非命。

事实上,当时不光是虞庆则被杀,“四贵”之中的其他三贵也都没有逃过被猜忌的命运。其中,高颎因为太子事件被罢官,杨雄因为人缘太好而被架空,苏威也因为涉嫌朋党问题被免职,当年被隋文帝亲手提拔、格外信赖的“四贵”,结局居然都如此不堪,说明隋文帝的猜忌大臣之心已经深入骨髓了。

综上所述,隋文帝晚年还是十分昏庸的,虽然他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隋,创下了一份偌大的家业,但其晚年的所作所为也为大隋帝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错立太子,法律废弛,良臣被杀……隋朝二世而亡,隋文帝也要担相当大的一部分责任。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收拾了近三百年的分裂混战局面,一统天下,从中央到地方,推动了许多前代帝王想也不敢想或者想不到的革新,因此得罪了很多实权阶层的人,恐怕是历朝历代被误会最深的帝王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清宫戏的流行,都说清朝的雍正帝被冤枉,其实隋文帝恐怕更冤枉。

一、因为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因此对隋文帝的评价只能由唐朝皇帝来定。李渊身为隋朝大臣以及隋文帝杨坚的外甥,夺了隋朝的天下,他和他的后代会怎么评价隋朝和隋文帝,这想也想得出来。

不说那么深沉的,只说杨坚在篡位之前,虽在北周朝内辅政,但是四周强敌环伺,宇文家诸王爷都虎视眈眈,很多人都认为杨坚胆敢在这个时候出来辅政是条死路。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北周大将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在三方造反,而宇文家诸位王爷在长安想要暗杀杨坚。然而这个杨坚却迅速扑灭了叛乱,将北周皇室全部干掉,不过一两年功夫成就了帝王大业。又在位二十四年,周围突厥、吐谷浑等强国无不臣服,国家富庶到唐朝贞观时期也未必能够相比。这样一个人,你要说他昏庸荒唐,难道不是冤枉了他?

二、后来历史评价中的隋文帝,被人评为刻薄寡恩、独断专行、流于细碎而不见大体、面明而心暗

这种评价是唐朝统治者,特别是李世民的看法。李世民亲口说隋文帝“心暗”,不任用天下贤能之人,自以为是,因此不见治国大体,导致隋朝灭亡,不像他自己以天下贤才为用,垂拱而治,天下归心。李世民通过贬低隋文帝而抬高他自己这种话,他还真说得出来,好歹杨坚也是他的长辈。

那我们就分析一下:

说隋文帝刻薄寡恩,是因为杨坚对帮助他篡位的那些大功臣都不仁不义,这些人大多没有好下场,譬如刘昉、郑译二人,当初可是他们二人矫诏让杨坚掌控北周朝政大权的。他们二人的结局,大概与后来帮助雍正夺位的年羹尧、隆科多有点类似。然而,杨坚是认为,刘昉、郑译二人,在北周时期深受皇帝器重,可皇帝刚刚一死,两人为了自身利益,就背叛了北周,拥护自己执政,这种人绝不是什么好人。再说,与李世民杀兄屠弟娶弟媳来比,杨坚这种行为倒是显得要仁义得多。

说隋文帝独断专行、流于细碎而不见大体,无外乎是杨坚的一系列革新措施,大大触动了各派实权派的利益,得不到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支持,什么任用贤能之类的,不过是借口罢了。杨坚倘若任用都是无能之人,隋朝能够快速达到繁盛吗?李世民自己纳谏如流,那也就是他贞观早年的事儿,到了他晚年,独断专行并不比隋文帝更少。

说隋文帝心暗,这种贬低有人身攻击的意思,既是说隋文帝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实际上涉及的是杨坚的帝王心术。没错,杨坚这个人的心,隐藏得很深,让朝臣们都看不透。杨坚的性格也比较阴郁。这或许和杨坚从小被送入寺院代养,十二岁方才回到父母身边,和他的兄弟们又多有不和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比较来说,难道李世民的心就很亮么?玄武门,推倒魏征的碑,临死前还给徐茂公设套,李世民可做了不少“心亮”的事儿。

正因为如此,由李世民主导的对隋文帝的评价,其真实性大可怀疑。传说,贞观时期,天下蝗虫四起,李世民捉起一只蝗虫生吞下去,说:宁教蝗虫食朕肺腑,无食百姓之粮。类似李世民这种秀,杨坚是不会做的。

三、不光因为隋朝短命,更因为杨坚的一系列开创性的、具有远见的革新,隋朝皇室得罪一大批实权阶层,这些人当然不会公正的评价杨坚

1、隋文帝大规模的复汉革新,得罪了大批鲜卑、胡人贵族。要知道,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来,中国北方长期处胡人统治之中,胡化十分严重。因此,别有用心的人喜欢把隋唐皇族都说成鲜卑人,只因为杨家、李家都有胡化倾向,而且汉胡混血,还有鲜卑姓名。其实,隋唐父系应该都是汉人。杨坚在建立隋朝后,大力开展复汉革新,改回汉姓,强调民族融合,这些都会触动当时最高当权者鲜卑人、各族胡人的利益。

2、隋文帝为了促进融合,开始重用一些北齐降臣,大大触动了掌权的关陇贵族的利益。譬如北齐降臣李德林,一直就是关陇贵族排挤的对象。关陇贵族是北周的当权派,自然也就是隋朝的最高当权派,隋文帝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自然引起他们的不满。

3、隋文帝在地方上取消中正制,从此地方实权派失去了选官和垄断地方官职的权力,他又大力裁撤精简州县,让这些更没法从老百姓头上攫取好处。这些人,许多人虽不在中央任职,却是地方实权派,长期享有地方权力,也是国家长久不能统一、造成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隋文帝这项革新,把这些人的怨毒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却是利国利民的长远之策。这种事儿,以往的统治者都是反其道而行,多设州县,让这些人去当官儿,百姓被反复盘剥,他们得到好处,自然就支持这些统治者,而隋文帝干了件利在千秋,却当时大招怨恨的事儿。

4、实际上,运河工程也是隋文帝开启的,他先在关中修了一段,后来隋炀帝好大喜功,全面铺开。不过大家对隋炀帝的评价如何,至少在修运河上,大家都是赞同的,只是说杨广搞得太快、太大。

5、隋文帝开科举,有首创之功。本来,科举若能长久执行下去,全面铺开,隋文帝得罪当权派的祸害,自然会通过这些士人(包括平民出身的人)的逐渐当权而被抵消掉。由此可见,杨坚的眼光实在非常长远。可惜的是,科举制因为刚刚施行,其效果是有限的。唐朝初年,甚至一度开了倒车,唐朝前期关陇贵族再次繁盛,靠家世当官还是主体,直到武则天时期,也不好说科举就起到多大作用,直到玄宗之后,科举开始越来越重要。但隋文帝显然是看不到的。

6、隋文帝关于三省六部官制的革新,长久的影响着古代中国。

可以说,有些西方学者之所以将隋文帝和秦始皇并列,就是因为杨坚有这许多的革新之功,这些措施或许在短期对隋朝的统治是不利的,但却在长远上,为唐以后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四、隋文帝其实一辈子都不昏庸荒唐,但晚年确实做了些让人诟病的事儿

1、废太子杨勇,而立杨广为太子。然而,星火辰私下认为,杨勇若是当了皇帝,也未必能比杨广做得更好,此处不讨论。

2、宠幸宣华夫人等,乃至于身体都垮了。其实杨坚宠幸个妃子,这也没啥新鲜的,也算不得荒淫。关键是杨坚都六十岁了,身体再好,也要注意分寸。看来都是独孤皇后对他压抑得太过造成的。

3、一堆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废弃千古能臣高熲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因为隋朝短暂,因此大隋第一能臣高熲不太出名,其实在星火辰看来,高熲的能力应该在后来的名相房玄龄等人之上。高熲文武皆能,眼光长远,规模局度实在是千古能臣。但到杨坚晚年,因为他的猜忌,将高熲废弃了。

4、杨坚晚年,渐渐走入奢侈享乐。其实,这个独孤皇后有一定关系,独孤年老后,大概也想享享清福了,于是对奢侈享乐开始放纵(但是绝不同意皇子、大臣们养小妾)。杨坚开始兴修宫殿,豪华宏大,为隋炀帝的奢侈开了个头。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0
回帖

历史上有哪些宫廷政变_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荒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