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何在宋高宗去世之后,立刻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_明年是双春年,俗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宋孝宗为何在宋高宗去世之后,立刻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
诚谢邀请
实际上宋孝宗并没有在宋高宗去世之后便马上禅位,宋高宗去世于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而宋孝宗禅位于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宋孝宗实际上是在天人交战。
皇太子,也就是日后的光宗赵惇很早就有了让孝宗禅位的想法,而且还经常旁敲侧击的告诉孝宗,自己已经头发白了,皇帝也应该禅位啦。只不过宋孝宗并没有为之所动,反而和自己的儿子打起了太极。
赵惇看此法不成,便想起了太上皇高宗和太皇太后吴氏,不断的给他们进奉新鲜物什,太皇太后也找到了宋孝宗谈了这件事,宋孝宗依旧没有同意。
人事不成,赵惇只好虚席问神,一位道士告诉他淳熙十六年可即皇帝位,此为天机,不可道于外人。
实际上,宋孝宗不愿意禅位是有原因的,一来自己的政治梦想还未实现,中兴北伐,即便自己赶不上,也应该努力有一番作为,好让儿子做一个太平之主。
再者,高宗还在,如果一旦禅位的话,自己的儿子又要拨款给高宗庆贺,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宋高宗去世,这对于宋孝宗的打击还是特别大的。二人虽然只是养父子关系,但是感情特别深厚。宋孝宗悲痛欲绝,再加之年岁日久,宋孝宗想到了禅位。
禅位的原因,宋孝宗自己说是要服丧,可实质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精力早已大不如前。他曾在个别场合承认自己年来稍觉倦勤。
而且,自己的政治梦想也已经破灭了。刚做皇帝时,宋孝宗言怨不可旦夕忘,时不可迁延失,隆兴北伐,却错看了张浚,以致所积兵败,扫地无余。
自隆兴和议后,始终欲有为而不克。丢了梦想的人,再无精力去面对家国天下。
也缘于此,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禅位于皇太子赵惇。
不过,孝宗可是所托非人了。
说起来,宋孝宗之所以要禅位,那可真的是“一把辛酸泪”。
禅位这种事,对于古代皇帝来讲,除非是迫不得已,一般是很少有人愿意主动禅位的,毕竟,当皇帝的滋味,可要比太上皇爽的多。
但是在大宋朝,禅位且还是主动禅位的却屡见不鲜,不仅北宋有,南宋同样也有。
比如北宋的宋徽宗,就是禅位给了儿子宋钦宗,而到了南宋,先是宋高宗赵构禅位给了养子宋孝宗,紧接着,宋孝宗赵昚又禅位给了儿子宋光宗。
其中,宋高宗之所以要禅位,就是在南宋遇到危险时,想撂挑子当一个富贵闲人,他的做法和初衷,与当年的宋徽宗如出一辙。
这种临危反而退却,甘心去当“鸵鸟”的禅位,虽可耻,但也“情有可原”。
但宋孝宗的禅位,就令人颇为不解了,要知道,孝宗在整个南宋的皇帝里,还是能称得上首屈一指的,继位之初,又是平反岳飞,又是主张北伐收复故土,足以说明,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
可是,为何像孝宗这样充满抱负,且一心想重振大宋雄风的皇帝,依然最终还是主动禅位给儿子,自己选择退居二线呢?
实际上,宋孝宗禅位的核心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玩不转”了。
为什么会说宋孝宗因为“玩不转”了才会主动禅位的呢?我们可以用一句点评南宋高宗时代、孝宗时代的经典话语,来展开这个话题。
“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却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却无恢复之臣。”
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说,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朝中不乏有能力重整山河的文臣武将,但奈何赵构一心想当鸵鸟,绍兴和议是他最高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甘心偏安一隅的君主。所以,终高宗一朝,南宋始终无法彻底打开局面。
而在孝宗一朝,孝宗本人颇有抱负,一心想恢复旧山河,但可惜的是,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加上孝宗空有心志,却志大才疏,因此,壮志未酬便是其最终结局。
而这背后令人叹息的一切,还得从孝宗接过权力的那一刻说起。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正式禅位,皇太子赵昚于当年六月登基,是为宋孝宗。
继位之初,孝宗就展现出力图振作,恢复中原的远大心志。
比如他为了鼓舞士气,收拢人心,在他继位的第二个月,就开始着手为岳飞平反,同时启用当初因主战而被罢黜的多名官员,比如张浚、陈康伯、虞允文等
除此之外,他还厉行整军备战,疏远那些一心想求和的大臣,总之就是,在宋孝宗继位初期,南宋整体迸发出一种决心收复故地,且上下均斗志昂扬的气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宋孝宗组织了著名的“隆兴北伐”。
这次北伐,孝宗花了大量的心思,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军力,就集结了八万余人,要知道,一次性集结这么多人的对外战争,在南宋可谓是屈指可数。
而孝宗的意思是,想借助此次北伐,收复故地,重整山河。
理想是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孝宗虽说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他身上却有两个缺点,第一是没有什么战略眼光,第二则是不能识人。
而这两点,对于一个想在对外政策上做出点成绩的领导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首先先说他没有战略眼光,严格来讲,在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他组织的这场隆兴北伐,并不是最恰当的时机,当时的南宋,不仅岳飞已死,同时南渡时的重臣宿将,如赵鼎、韩世忠、刘琦等,要么死,要么老病。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即是吴璘,可惜他远在西陲坐镇,不足以改善全局。
不仅如此,由于秦桧活着时,对岳家军乃至整个南宋的军队,都进行了一番清洗,因此,孝宗继位时的南宋军队战力,已经远不是曾经综合军力不次于金国的南宋了。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发动对外战争,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孝宗看不清这一点,他自认为军民上下一心,就可以抗衡金国,所以,就在他登基的次年,忙不迭的就发动了隆兴北伐。
而说到不识人,这才是最要命的。
如果隆兴北伐,能有一个相对能力较强的主帅,也不是不能打,但是,孝宗却把主帅之职,交给了前文提到的张浚。
张浚是什么人?要知道,当初在建炎三年,张浚作为主帅,手握步、骑共18万宋军,且麾下不乏有良将,但结果,却搞出来一个大溃而逃,最终让金国大获全胜。
这就是南宋初期,令人极为饮恨的“富平之战”。
还有,在绍兴七年,同样还是张浚,不顾岳飞等人的苦心劝阻,硬是“成功促成”了郦琼、靳塞等宋军将领,带着手下的三万余人,又裹胁沿途士民共十万余人形成兵变,一举摧毁了已经形成的大好局面。
这样的人,宋孝宗居然还让他担任隆兴北伐的主帅,其结果,可想而知。
也正是没有战略眼光,以及不识人,加上碰到了当时金国完颜雍这样颇有能力的君主,所以最终,隆兴北伐果然“玩砸”了。
而玩砸之后,对宋孝宗的打击极大。
一方面,是他初登大宝,就遭遇如此惨败,让他脸上无光,而另一方面,因为失败,南宋不得不重启对金媾和的路线。
这就让满心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孝宗十分难受。
而这还是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曾经的主和派,逐渐重新活跃于朝堂,而对此,孝宗也无可奈何,甚至迫于形势,还不得不启用主和派。
在这种情况下,虽说朝堂上依旧存在有主战派的声音,但是宋孝宗却因为一次失利而变得畏首畏尾,最终整体思路也开始倾向于主和。
因此,在他的主导下,南宋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十二月,重新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的主要内容,是将金、宋两国的关系,由原来的君、臣调整为叔、侄,另外,对于南宋收复的地区,要重新归还给金国,至于岁贡,则改称为岁币,由原来的每年银25万两、绢25万匹,变更为如今的年银20万两、绢20万匹。
可想而知,在隆兴和议达成之后,宋孝宗的心情会是如何,应该不仅仅有屈辱和愤怒,更多的还有壮志未酬的悲凉。
当然,即便是隆兴北伐失败,宋孝宗也没有像他的养父赵构那样,去甘心做一个鸵鸟,他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依然想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比如他经常检阅军队,亲自监督士兵操练武艺,始终不忘北伐之志,曾经还一度重新燃起北伐热情。
另外他对于内政是一把好手,尤其是重用大臣虞允文,君臣二人联手,一度让南宋出现法治清明、政风宽和的局面。
南宋历史上难得的太平盛世“乾淳之治”,就是在宋孝宗手里出现的。
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是真正能让孝宗满足的,他最大的愿望,最希望达成的功业,依然是北伐收复旧地。
但可惜的是,他的手下人里面,着实找不出一个能当此大任的人。
比如在他再一次重燃北伐之志时,有意想委任以主战著称的右相蒋芾为主帅,甚至直截了当的对蒋芾提出,希望他能抓紧筹划有关北伐的事宜。
但结果,到了这个时候,蒋芾一改曾经的主战风格,反而对孝宗提出,“天时人事未至”,劝其打消北伐的主意。
蒋芾的反应,着实令孝宗大失所望,一怒之下,下令免去蒋芾之职。
之后,孝宗又多次启用主战派的大臣担任宰相,但这些人均是在真正要定夺北伐相关事宜时,全都打了拖堂鼓,这就让孝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唯一始终坚持和孝宗站在统一战线,且一直主战的大臣就是前文提到的虞允文,但可惜的是,虞允文仅在拜相五年后便病逝。
自此,再无人愿意与孝宗同心同德的商议北伐大计。
隆兴北伐的失利,以及隆兴议和的达成,本身就极大的打击了孝宗的锐气与积极性,之后大臣们的士气低落,只想着求安稳,不愿北伐的心态,更是挫伤了孝宗的内心,加上亦君臣亦知己的虞允文病逝,终于让孝宗的所有精气神,都耗费的一干二净。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而然的生出了禅位的想法。
这就好比,我们在进行一项工作时,刚开始满怀信心,又是给自己打气,又是鼓舞下属,但结果,因为各种因素,比如对工作的困难性预估不足,最终导致该项工作以失败而告终。
并且,下属中也基本没有愿意继续表示支持的,反而唱衰的不乏其人,这么一来,大部分人都会没有了刚开始的心劲儿。
当然,也有那种心志坚韧的人,在面对诸多困难的情况下,继续迎难而上,寻求破局的办法,但可惜,宋孝宗不是这种心志坚韧的人。
所以,他失败,并有了禅位退出的想法,也就不奇怪了。
平心而论,宋孝宗是一个南宋时期里,难得的好皇帝,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而言,仅一个“好”字是万万不行的,虽说他在位期间,军事行动的失败,以及朝局上出现的问题,责任不完全在于他,但是,他空有大志,却无相匹配的能力,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最大根源。
也正是因为如此,宋孝宗其实活的十分憋屈,他心中有重整山河的执念,也不甘心当一个平庸之主,但奈何才具能力更不上,最终功败垂成,不得不饮恨终生,这才是让他最痛苦的地方。
所以,在看明白这一切之后,也深知重整山河、收复旧地是一种奢望之后,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正月,正式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惇。
实际上,宋孝宗早就有了禅位的想法,比如在1187年,也就是宋高宗刚病逝之际,他就命太子赵惇参政,之后更是命太子负责人事调动,逐步开始下放权力。
而拖到1189年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在此期间需要权力过渡而已。
至此,曾经满怀壮志的宋孝宗,终于卸下了身上的担子,就如同一个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准备开始退休生活。
但他的退休生活,却远不如他养父赵构那样惬意。
要知道,当初赵构在退位之后,着实是潇洒自在的活了二十多年,期间,宋孝宗对他可谓是有求必应,尽可能的依着赵构的心情来,真的是极为孝顺,不然他也不会有“孝宗”这个庙号。
但到了孝宗退休后,他的儿子赵惇,却十分不孝顺。
最明显的一点,是赵惇经常不去主动看望宋孝宗,有时候几个月都不见一面,这背后也有他的皇后李氏的影响,因此,孝宗常常郁郁寡欢。
到了孝宗病重之际,自知即将不久于人世,就告诉身边的大臣,想再见儿子赵惇一面,结果赵惇依然不去。
甚至在当时,有大臣拉着赵惇的衣袖,苦苦哀求他去见孝宗最后一面,但赵惇奋力挣脱,以至于衣袖被撕烂,最终还是扬长而去。
就这样,宋孝宗赵昚带着满心的遗憾,于1194年6月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总结一下。
宋孝宗是个好人,并且在内政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由于他志大才疏,加上臣子不给力,最终导致他在外战上失利而饮恨终生,而他之所以主动禅位给儿子,原因便在于此,而按照他儿子赵惇的表现来看,宋孝宗也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所以,这就是为何会说宋孝宗一生都活的很憋屈,对外,壮志未酬,对内,儿子不孝,这样的人生,真可谓是“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明年是双春年,俗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后天就是冬至节气了,在阿冰老家冬至有着“冬至是小年”的说法,过了冬至数九天也就开始了,距离过年越来越近,所以说最近村里不少老人又开始“数着俗语过新年”了,不过这些老辈人留下的俗语,多数情况下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和意义。
农村老人说2020年有两个立春节气,一个立春在年初,一个立春在年尾,所以2020年就是“两春夹一冬”。我查了下日历,还真是这么回事,明年正月十一有一个立春,腊月二十二也有一个立春,刚好两个立春在年头和年尾,中间夹着一个冬天。老人还说,如果一年出现两个立春,那么冬天就是暖冬,冬季不冷,但庄稼可能就要遭殃了。
为什么农村老人会这么说呢?我们接下来慢慢理顺它。
(1)为什么2020年会出现两个立春呢?
农村俗语说“三闰两不闰,一年打两春”,说的是传统的农历为了补足天数,以达到和阳历天数一样,就设置了闰月,这样三年会出现闰一个月的情况,这样就会容易出现一年两个立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阳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划分的,一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这些都是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按照阳历计算,每年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但农历是按照月相变化来计算时间的,这样农历的大月只有30天,小月29天,满打满算下来,农历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
但是我国采用的是农历和阳历两套历法,农历为了补足阳历相差的天数,就设置了闰月,三年刚好闰一整个月。这样2020年农历日期就出现了384天或385天。所以2020年出现了两个立春节气。
(2)“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如何理解。
通过上述的解释,我们也了解到了明年(2020年)确实是“两春夹一冬”的情况。
而“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的字面意思是说,如果一年中出现两个立春,那么这一年的冬天会非常暖和,也就是暖冬,人们在这个冬天会过得比较舒服。
但是这句话到底准确与否,其实有待商榷。
2019年的立春节气是发生在2018年腊月三十,2020年的立春发生在2020年正月十一,也就是说2019年其实是个“无春年”,老话说“无春年,倒春寒”,但是今年我国大陆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春天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倒春寒”,而且今年整体气候风调雨顺,农民种植的瓜果都是一个大丰收。但是今年的冬天却又格外暖和,基本上确定今年是个暖冬年,这对于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因素。
所以说,“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其实受到地域和气候影响,有时候也并不一定准确。
(3)如果真的出现“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的气候,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所谓的“无被暖烘烘”,指的其实就是这一年的冬天是个暖冬,先不说这句话准确与否,暖冬对于人们过冬确实会比较舒服,感觉不是很冷。但对于农作物来说,因为冬天过于温暖,该休眠的小麦、油菜、果树等会继续发育,因而来年会长得高,粮食就会减产。再加上气候暖和,田地里的病虫害不会被冻死,会对庄稼形成危害,而且暖冬往往会伴随着来年开春后的“倒春寒”,这些都是农民朋友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了,俗语往往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我国南北差距很大,所以很多俗语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我们只做了解一下就好。
(文/李阿冰)
也就是说在一年之中,阴历年分别会在年头与年尾都会有立春,那么就意味着很有可能这个冬天将会是一个暖冬现象的出现。
其实这是农村一直流传的俗语老话而已,自然会有一些“夸大”之处,但是农民的老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劳动人民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应该说是要尊重和学习的。当然这全要看你自己信不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