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_ 你认为最美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2天前 (03-10 13:14)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770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75419
  • 回复0
楼主

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_
你认为最美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此案若以当今刑法学观点来看,至少“反叛”一罪事实不清、证据不明,且罪名适用不当。即便案件发生在清同治五年,可直到光绪时,仍有御史认为在法律适用上存有偏差,而上奏朝廷要求昭恤。

案件涉及三个关键人物,分别是: 山东巡抚阎敬铭、儒生张积中、太古学派创始人周显垣。据现存的档案记载,案发后,清政府对案件的定性有二: 一是“邪教”;二是“谋反”。

案发经过

黄崖山地处山东长清、 肥城两县交界, 山顶地势平坦,自北向南依次有北黄崖山庄、 中黄崖山庄和南黄崖山庄,山上仅有小路可通,天然的地理环境,令黄崖山成了一处易守难攻之地。

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攻克扬州,出生于当地官僚地主家庭的张积中决定举家搬迁。张积中其人,在扬州也算是小有名气,虽屡试不第,可也饱读诗书。

后来沉迷于研究周显垣创立的太古学派那套理论,潜心著述并将其“发扬光大”。因儿子张绍陵在山东做候补知县,而表兄吴载勋亦在山东为官,决定选择到山东避战乱是想着相互间有个照应。

到达山东后,肥城县中黄崖庄生员刘耀东素闻张积中博学,主动前来拜见,并将自家的房子也分出部分来让张积中居住。三年后,捻军进入山东,长清、肥城等地也见捻军活动。

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_
你认为最美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黄崖山附近的居民,有些已到黄崖山上躲避,并在山岭上修筑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1861年2月,张积中眼见情势不妙,捻军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决定举家搬至黄崖山上。

张积中上山后,遂“筑室山上”,并出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修,同时又购买“弓弩兵仗”。经过一番布置后,黄崖山上俨然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石头山寨。

黄崖山上可避难的消息渐渐传开,先是来了几十户人家。几个月后,捻军已至长清境界,附近的乡绅民众开始大批前来黄崖山避难。 据《肥城县志·黄崖记事略》记载: 张积中命弟子“山上设粥,山下设汤,凡入山避难者,皆得饮食。”

黄崖山名气越来越大,聚集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这当中不仅有官宦,也混杂了不少社会上的闲杂人员,甚至是一些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据清代张曜撰写的《山东军兴纪略》记载: 张积中“垒石为两寨,自筑大寨山巅,引河水环山麓,购弓弩甲仗,设武备房”。

1865年秋天,潍县有个名叫王小花的人准备举家迁往黄崖山,潍县知事对此事感到疑惑,命人将王小花捉拿严加审讯。据王小花供称,是有人介绍其前往黄崖山,拜张积中为师,因为那里聚集了不少人,到那里后可以得到保护。

淮县知事听后当即派人向山东巡抚闫敬铭汇报,闫敬铭也怀疑黄崖山上聚集这么多人,是否另有所图?当即派出探子到黄崖山进行实地调查。

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_
你认为最美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据《阎敬铭围剿黄崖山奏折》记载: 探子回报“张积中习静居山,以授徒讲书为业,多以性礼教人。”而阎敬铭在回复淮县知事时,认为张积中“忠尽之家,宗族亲戚科第簪缨,似不至于聚匪为非”。

也就说,此时山上虽已聚集了八千户人家,却也并无可疑之处,甚至与后来所定的两项罪名毫不沾边。真正发生质变的,是接下来阎敬铭获得的一份口供和随后的另一事件。

1866年10月,益都县破获一起聚众谋乱案,叛首冀宗华供称其另有同党五人,均与张积中结盟,张积中更“命其率集人马,于九十月间起事。先取青州,后陷济南。”

阎敬铭得知后,派肥城知县邓馨、长清知县陈恩寿会同省城巡捕官唐文箴入黄崖,要求张积中到济南自白。同时作出承诺: “念其老,且世大家,无意杀之也。”

邓馨等人到达黄崖山时,正好碰上准备出山的吴载勋,并告知众人,张积中到五峰未归,让邓馨等速回。这时,山上民众闻讯赶来,混乱中,陈恩寿、邓馨的侍从及数名乡民被杀。直到此时,整个事件算是彻底反转。

阎敬铭又派出已是山东候补知县,张积中的儿子张绍陵上山劝其父下山自白。张绍陵奉命上山后,张积中认为自己无罪,拒绝下山,张绍陵只好在山上陪伴父亲。

阎敬铭久候未果,而此时山寨上已遍插红黑尖旗,山上甚至有几百人携兵器到山下附近村庄掠夺骡马。据《清稗类钞讼狱类·黄崖污反案》记载: 1866年11月7日,闫敬铭认为 “捻军近在河西盘旋,若内外勾结,必大肆蔓延,须迅速及早除灭。” 遂下令攻山。

两日后,双方互有死伤,阎敬铭仍未放弃和平解决,一边张贴告示要求山上教众放下武器下山,并再次作出承诺“自行投首,则概不加诛”;一边命吴载勋写信敦促张积中造册下山自首,信中再强调“出降不死许之”。

不过,张积中复函要求从缓,仍坚拒下山,阎敬铭则认为这是有意拖延缓兵之计,于是决定发起总攻。而寨中众人拼死抵抗,有的被杀、有的坠崖,上万人最后战至只剩四百多人,且无一投降。张积中父子早与亲属聚集到“圣人堂”,即张积中平时讲学和祭祀的地方,寨破之时乃自焚。

案件争议之处

清政府对案件的定性分别是: “邪教”与“反叛”。若按太古教派所宣扬的,仅是内容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还将佛、道二教的一些观点杂糅而入,而形成新的儒家学派。那么,其本质上说确实并无不妥。

可实际上,这一派的创始人周显垣在创立太古教派之初,其思想虽也强调“良知” 和“实行” ,主张“教养天下”,可当中也掺杂不少如“练气辟谷,符篆役鬼”等怪力乱神之说。

清代官方记载,则直接将太古学派描绘成异端怪异之说。另据《肥城县志》记载,张积中在扬州拜周显垣为师时,是为周的奇异之术所吸引。周显垣去世后,张积中再将其“发扬光大”。

张积中在黄崖山上,虽然也开讲儒家思想,可行事方式却甚是诡异。当时民间也有传言,认为张积中的太古派实为“邪教”。倘将其学说与行事两相结合,性质上似乎确实如此。

即便光绪年间,御史乔树枏上奏要求重审此案时,其奏折上也主要是质疑“谋反罪”的适用,对太古学派的性质也是模棱两可一言带过: “积中之學,是否邪教,自有一定之是非;即使实係邪教,亦迴然与叛逆殊科。”

一、张积中上黄崖山建寨后,即立下规定。据《肥城县志·黄崖记事略》记载: “凡入山者,不得私藏其财,纳其半立籍。”这些钱财,部分被用作修筑山寨,而大部分则被张积中挪作他用。如在黄崖山周边遍开商铺,与贩卖私盐的弟子一道,在黄河流域诸要塞开设盐铺等等;

二、山上主要事务均由张积中亲属把持。据清代《天根文抄· 记黄崖狱》记载,如其侄女张静娟,不仅“专屋列居,进谒者若要拜见,需如见张积中一样,三叩九拜方得觐见。”

三、黄崖山上还设置“圣人堂”,即祭祀的地方。并常在深夜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且非门下教徒不得参与。活动时,数十里外可见其火光;

四、在黄崖山上,张积中不仅要求入教者须展示其忠心,在行动上亦要听从指挥,不得擅自离寨,且在后期还“以神自诩”,轻易不见人。

黄崖山寨,看似避祸的场所,实则成了张积中的“私家领地、独立王国”。山寨里的那套管理乡民及教众的东西,说穿了,就跟与捻军同时期的太平天国那套规定相类似。因此,涉及的第一条罪名其实争议不大。

真正有争议的,是“谋反罪”和山东巡抚阎敬铭未经核实即草率行事,滥杀山寨之中的无辜乡民。阎敬铭首次派出探子打探,第二次在收到对张积中谋反指控时,仍然打算以和平手段化解。

按当时的情形,黄崖山离济南仅有一百多公里,巡抚阎敬铭正忙于应付捻军,坊间传言攻山前,他曾收到密报: “捻军将渡河赴救黄崖”。不管传言是否真实,这恰恰是阎敬铭最不愿意见到的。

其后,官差被杀,久候张绍陵不见归来,仅剩的那点儿耐心也荡然无存,即便没有十足的证据,阎敬铭也耗不起。攻破山寨后,唯一的证据,是在“圣人堂”散落的所谓“黄袍”。

据民国时期的《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阎敬铭苦于没有证据,命七个裁缝赶制了一件龙袍,栽赃嫁祸给张积中,完工后更将七人灭口。虽然记载的真实性不高,可也变相证实阎敬铭手中掌握的实质性证据不多。

所谓的“反叛罪”,无一不是未经证实的间接证据,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仅凭单方口供、有的纯粹个人揣测。虽说“反叛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可从清代刑律或现代刑法的角度看,张积中还触犯其他罪名却是证据确凿。

其一,贩卖私盐。历史上,食盐向来由朝廷实行专控专卖,唐代开始,为打击私盐专门制订法律。到明朝时,打击私盐的制度已相当成熟,《大明律》所载盐法就有十二条。

清承明制,力度更大,不仅有盐法,还增加附例十四条。规定: “凡贩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黄崖山案中,张积中伙同贩卖私盐的教众开设商铺贩卖私盐,显然已触犯清朝的法律。

其二,杀害公差。阎敬铭在得到口供后,派出肥城、长清知县邓馨、陈恩寿及省城巡捕官唐文箴到黄崖劝说张积中到济南自白。在有的记载中,认为是山寨人员误认为上山众人是强盗。

这说法显然漏洞百出,众人上山时并未乔装改扮,且碰上准备出山的张积中表兄吴载勋,并告知张积中不在山上。也就是说,寨中人员已知各人身份及来意,误认强盗一说与事实不符。

实际上,据清廷官方记载,两位知县留在寨外,只有巡捕官唐文箴被请进了山寨。走到一半的时候,听到身后人声鼎沸,于是又带着侍从匆忙赶下山去,途中所带侍从有人被杀,与知县会合后,发现陈恩寿的侍从也在与寨众争执中遇害。

就算双方均有过错,各有伤亡,但杀害公差,也是重罪无疑。若按现代刑法观点,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并且,受害方当时正在执行公务中,因此同时涉嫌构成妨害公务罪。其三,放纵寨众到附近村庄掠夺骡马。

黄崖山案中,应当追究山东巡抚阎敬铭在事实不清、证据不明的情况下滥杀无辜的刑事责任。而由于此案正如御史乔树枏奏折中所言,是罪名适用不当,且张积中涉及其他犯罪。光绪年间,虽有要求重审的呼声,可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同治年间山东的“黄崖之案”其实并不复杂,此案导致数千人被杀,责任最大的,只有两个人——山寨首领张积中和山东巡抚阎敬铭。

先大致捋一遍事情经过。

咸丰十一年(1861年),江苏人张积中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山东黄崖山,自己造了几座房屋,在山上研学。张积中师承太谷学派,所以在黄崖山创立了黄崖教,广纳弟子,另外开坛讲学。

随着时间推移,张积中弟子越来越多,许多人也慕名移居黄崖山。由于时局混乱,张积中开始在山上修建山寨以自保,并曾成功抵御过捻军的功绩。

附近的百姓和官吏大约有八千多户为了避寇,搬迁至黄崖山和周边村落。

树大招风,黄崖山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加上有人举报,黄崖山聚集匪类,图谋造反,山东巡抚阎敬铭派人上山查询,来人遭遇山寨敌意,几名随从被杀。官府发兵攻打,终于打破山寨,张积中聚集家属自焚,山寨内2500多人被杀,附近居民2000多人被杀,死者共计5000余人。

这就是黄崖之案的大致始末。

再来看看此案的争议处。

张积中上山的目的

张积中本是读书人,参研理学和禅道,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山东。他来到山东后,起初并不想上山,谁知捻军不久也进入山东,他无法平静生活,不得已,移居黄崖山上。

他上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造反。

山寨的设立

张积中在上山之前,山上已有当地村民为避难而建的石寨,只是规模较小。张积中上山后,扩建山寨,购买兵器,训练徒弟,目的是为了自保,在乱世中,这也无可厚非。这时候,山寨规模也不大,山上不过百来户人家。

山寨的扩张

山寨的扩张,是捻军行动的后果。由于捻军频繁骚扰,附近乡绅民众来到黄崖山避难的络绎不绝,张积中也来者不拒,命弟子“山上设粥,山下设汤,凡入山避难者,皆得饮食。”此外,他还在山上设医药局,施药治病,远近民众“受其惠,归附益众。”

山寨在击退一次捻军的进攻后,更加闻名,规模也更加扩大,山上山下,达到了八千多户数万人的规模,这时候,山寨开始成了气候。

人多了需要秩序,张治中招募人员负责守卫。不过在人员选择上,他并没有什么要求,许多游手好闲的闲杂人员进入了队伍。对于来投奔的民众,他也不做选择,来者不拒,按照他的说法,是众生平等,不分贵贱。

到这一步,隐患已经埋下,队伍良莠不齐,难免有鸡鸣狗盗之辈,居心叵测之徒,其中甚至还有部分私盐贩子和匪徒。在当时敏感的时局下,如果被官府查实,仅这一条就可以将张积中抓捕。

阴霾初起

黄崖山的阴霾,在1865年秋天就已出现,当时潍县有一户人家想要迁往黄崖,被潍县知县怀疑通匪抓获,事主供出张积中之事,知县报到山东巡抚阎敬铭处,阎敬铭派人查访,并进行了复查,得出的结论都是张积中不似匪类,于是不了了之。

对朝廷来说,张积中家世清白,一门忠烈。他的堂弟张积馨当时官至陕西巡抚,哥哥张积功父子在临清知州任上与太平军战斗中殉国,张积中本人的儿子张绍陵还是长清的候补县令。怎么看,张积中都没有造反的理由。

不过,对于黄崖山来说,此时它已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行事需要更为谨慎,但张积中等人对此并无察觉。

乌云笼罩

到了1866年,山东益都县破获一起谋反案,首领供称同党与张积中结盟联络,共同举事。

这份供词,真假莫辨,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对于当时由于剿捻不力身处官场低谷的山东巡抚阎敬铭来说,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再放过一个。

于是他派人肥城知县邓馨、长清知县陈恩寿带着省城巡捕官唐文箴上山召张积中到济南自证清白。

到这一步,官府有了实际动作,不过阎敬铭此时并没有杀心。换个角度想想,自己辖地出现了一个聚众万人的山头,且几次被人举报通匪,作为地方官,约谈一下首脑无可厚非,并且派去的不是军队。

张积中如果够聪明,这时候就该跟着来人去济南陈述情况,如果自身清白,那也没什么好怕的。或者,推脱自己不在山寨,想办法打发走来人,或者,另派其他人跟来人回省城,有许多办法可以应付。

山寨方面恰恰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他们手持武器,聚集追赶唐文箴等人,并杀死了邓馨和陈恩寿的随从,闹出了人命。

官老爷的随从也是公务人员,官吏被杀,无疑坐实了谋反的罪名,这下子,黄崖山的厄运已飘到了头顶。

唯一机会

事件发生后,阎敬铭将张积中的儿子,候补知县张绍陵派上山去,劝父亲出山自白,张积中表示,宁愿以身殉学,也不愿出山。家人围着他跪求,张积中还是不肯,张绍陵见父亲坚决,于是也留在寨中,不再下山。

这时候,黄崖寨已经几乎成了真正的土匪窝,寨民四处收集武器,准备打仗,还有宵小乘机四处抢劫偷盗,有人因此殒命,群情激奋之下,在阎敬铭眼里,这座山寨已经开始谋反。

唯一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山寨末日

1866年11月7日,阎敬铭发兵围剿山寨,大炮轰击之下,训练无方的民军不是官军对手,很快大门即告失守。

这时候,阎敬铭下令暂停攻击,又三次劝降张积中,两次通过书信,一次派人亲自面见张绍陵,都无果。

这次劝降,阎敬铭许诺的“出降不死”之言未必可信,但对于张积中来说,自己一死可以换回山寨上万民众的活命,显然还是合算的。不过,张积中再次拒绝。

阎敬铭终于失去耐心,下令总攻,山寨无法抵挡,终于被屠。

从以上可以看出,黄崖之案,山寨和官府都有过激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我认为主要是张积中之过。

张积中本来没有反意,聚众山寨,为了讲学与谋生,或许在他看来,自己所作所为再正当不过,既然一身清白,又何须作茧自缚。

但在官府看来则不一样,太平天国,白莲教等都是以信徒起事,张积中行事神秘,又不肯出山见人,先就给自己蒙上一层阴影。再加上屡屡受到举报,当时正当太平天国和捻军动乱之际,地方官府如果不加查证,搞不好就要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不论是在清朝还是其他朝代,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谋反是超级重罪,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山东巡抚阎敬铭在历史上官声不错,不是个昏官,他先礼后兵,奈何张积中软硬不吃,最后发兵攻打,也是最后一步,事情已经闹大,别无他法。

以张积中的态度,惹来官兵攻打山寨,是必然之举,只是最后杀戮太重,杀死数千人,这是军队军纪败坏,缺乏约束的表现,是清军攻破太平军后的常见之举,说明他们心中,山寨已等同于叛军,这一点,阎敬铭难辞其咎,也是黄崖案引起后世争议的主要原因。

你认为最美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1.蝶恋花...不入梨园

2.画堂春...春光时

3.长相思...春笺

4.汉宫春...丹雀

5.临江仙...风之信

6.钗头凤...花间晴岚

7.少年游...静籁听香

8.虞美人...敛烟云

9.踏莎行...临清竹

10.醉花阴...墨

11.眼儿媚...卿如忆

12.凤凰台上忆吹箫...思凡

13.满庭芳...桃花殇

14.采桑子...唯红泪

15.行香子...雪飞绫

16.西江月...烟月浅渡

17.烛影摇红...与君醉

18.雨霖铃...雨霖铃

19.喝火令...玉树庭花

1. 蝶恋花...不入梨园

(体:南唐 冯延巳)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小小舞台难尽诉。花旦青衣,水袖轻莲步。

画眼描眉浓淡补。低吟浅唱书情愫。

似水流年时未暮。才子佳人,曲散相辜负。

夏去秋来心永驻,悲欢喜乐人生路。

不入梨园,不知春色如许。“一支眉笔两行泪,三杯浊酒千般愁;飘飘水袖绿钿裙,盈盈莲步素玉心。”茫茫天地间,人生如戏,你在别人的戏里演绎着自己的悲喜。

2. 画堂春...春光时

(体:秦观)

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红装束裹满庭春,梅香缕缕勾魂。

借来梨蕊弃黄昏,月染柴门。

侠骨柔情似水,胸怀壮志凌云。

痴心相付为仁君,静待佳辰。

一缕暗香,迎风而绽;一袭红装,艳丽如火。那缕如梨花的淡白,像是心底的寂寞,冷至彻骨,却藏不住红装下的侠风傲骨。春光,这般饱满。那梅香沁染的风情,每一丝都能触摸到爱的浓重。

3. 长相思...春笺

(体:白居易)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思郎归,盼郎归,

星靥桃腮美目晖。

长宵寂寞闺。

草芳菲,诗芳菲,

几缕忧愁将泪催。

夜寒孤枕凄。

窗寒夜冷寄相思,意远情深望月痴,真情本无语,尽在心深处。阡陌红尘,我为你心碎,你是否为我心醉?寂寞长夜,我为你守候,你是否为我停留?岁月温润,写意静好时光,见与不见,心一直在。

4. 汉宫春...丹雀

(体:晁冲之)

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

远古传闻,引无穷遐想,寻旧追痕。

天庭偷来禾穗,洒落凡尘。

风调雨顺,庆丰收、山寨乡村。

暗自叹、湖光水色,凄清岁月耕耘。

遥忆曾经相聚,梦断尝五味,气忍声吞。

谛听土地骚动,忘却晨昏。

精灵丹雀,重情义、知遇还恩。

春满野、披红挂绿,芳姿绮梦缤纷。

传闻,丹雀是个忧郁的精灵,与诸神疏离。自遇见神农炎帝,她的世界便发生了改变。她为他偷来禾穗,她为他忘却晨昏。痴心一片谁人晓?风霜、岁月与辛劳,早已暗沉她红艳的羽毛。然而,重情重义的丹雀,在人们心中却永远美丽!

5. 临江仙...风之信

(体:徐昌图)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鸿雁群迁列队,落英满地枫红。

林间寻美景芳踪。盼风笺赴远,替我阻严冬。

轻雾粉装如梦,痴迷霓彩霞虹。

未名湖畔与谁同。聆听流水去,心倦淡名功。

我一直无法忘记,那天傍晚,清浅的小溪,远方的天空晚霞绚烂。你伏在我身边,我向你淡淡微笑,轻轻许下一个美丽心愿。然后把心愿装进漂流瓶,伴着水声,飘去好远。

6.钗头凤...花间晴岚

(体:无名氏)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七句、六仄韵

晨间露,暮色雨,落花纷乱林中误。

眉如画,樱红帕。纸伞遮面,可心初夏。

 

崎岖路,情难驻,韶华易老了然悟。

亭台榭,星晖夜。娇羞少女,守闺待嫁。

有时候,一个人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或是为了遇上更为优秀的你。夜色茫茫,行步于古道巷尾,看青瓦白墙,想着来时的人,走过的路。不知不觉月华如水,灯火阑姗。

7. 少年游...静籁听香

(体:晏殊)

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

温文尔雅蕙兰心。梳饰步摇簪。

托腮执扇,桃花粉面,轻语百灵音。

静谧清梦如穿越,仙女恋当今。

拜访美篇,酒诗与共,欢乐已来临。

很想写一个故事,关于岁月,关于流年,关于爱情。辗转红尘,有可恋的光阴,有可想的深情,有用一生恪守的诺言。无言的幸福,就像是时光深处的一抹浅浅暗香,轻嗅,芬芳怡人;典藏,温暖恒长。

8. 虞美人...敛烟云

(体:南唐李煜)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悠闲宁静烟云敛,欲语还羞艳。

俏皮小髻缀朦胧。摇曳生姿娇媚、美人瞳。

时光易逝容颜老,优雅如初好。

且将诗酒赋春秋。斗转星移随意、乐无忧!

熙攘人生,有多少人渴望远离俗世,盈一颗云水之心,恬淡安然地行走于红尘,云淡风轻间,敛去繁华云烟。温柔的永远温柔,娴静的永远娴静,不问花落几许,只愿淡然前行,总有一处风景,因你而美丽。

9. 踏莎行...临清竹

(体:晏殊)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翠竹枝长,含烟带雾。香闺深锁珠帘护。

西楼寥寂冷无声,仙姝恋世痴心住。

绿草琼花,诗词歌赋。铅华淡淡妆成素。

东风一夜惹相思,愿为庭院丹樨树。

在繁杂的生活里,我们每天匆匆忙忙,疲惫不堪,难免会忽略许多美丽风景。偶尔停下脚步,倚窗听雨,感受清风从檐下穿过。窗外有竹,此时,有梦开在竹海深处。那一瞬间,人物两忘。

10. 醉花阴...墨

(体:毛滂)

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肌肤胜雪玄衣衬。粉面樱唇润。

冷傲自轻灵,顾盼之间,顿解心头闷。

旧交异域频传信。热血胸腔忍。

思故土亲朋,春夏秋冬,倦客无音讯。

墨色的画卷里面,何处是天涯?生命似乎无休无止,闭眼间,半世却已随风远逝。一滴墨殇,书尽繁华;一点墨痕,平添万般惆怅。一笔红尘,一生思量。断壁残垣之中的水墨涟漪,独自吟唱!

11. 眼儿媚...卿如忆

(体:左誉)

双调四十八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

沉静双眸嫩黄衫。菊淡性温恬。

楼空痴等,缓行远眺,怅惘凭添。

凡尘若梦萧红落,暮色掩秋岚。

卿如远忆,青灯独守,难寄笺函。

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有时拼命去守护的东西,却一次次被别人摔个粉碎,扔在泥里。如果这个世上没有人可以依赖,坚强便是唯一的出路。没有人爱,就自己好好爱自己!要相信,终究会有一个人,为了温暖你而来!

12. 凤凰台上忆吹箫...思凡

(体:晁补之)

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海誓山盟,夕朝旦暮,痴仙女嫁凡间。

三圣母、书生谓玺,男俊姝媛。

千鸟唱鸣为贺,风柔柔、云彩斑斑。

秋宵冷,深情把酒,醉饮言欢。

如此良辰美景,天地伴,梦魂缱绻酣眠。

一曲引、轻歌曼舞,人乐花鲜。

执伞相携对望,秀在外,慧中心田。

日重日,琴瑟在御延年。

有传说,西岳华山圣母宫里的仙女三圣公主,在侍女朝霞的撮合下,嫁给了人间书生刘玺。世人说情事,从来多忧怨,就算美如神话,也一样要经历月圆月缺,遍尝人间苦难。怕只怕,半世缘仍不过犹如昙花现。

13. 满庭芳...桃花殇

(体:晏几道)

双调九十五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

弱柳千丝,桃花满树,娇颜倾尽英姿。

春风三月,雨落念沉泥。

踏遍天涯海角,无人问、身累心疲。

望弦月,时明时暗,夜静露凝眉。

忽然闻笛起,缠绵悱恻,若梦依稀。

想当年,红楼初进孤凄。

此景谁怜谁懂,不解语、泪洒香霏。

悲声叹,华年锦瑟,歌尽几回离。

东风一夜花千朵,但却是,香闺深锁。林黛玉葬花因了谁?谁怜,谁懂?身如浮萍,在人世中飘零。想起那年林荫小道你年少时的模样,一不小心,那些旧时光,已若清风,无影无踪。

14. 采桑子...唯红泪

(体:李清照)

双调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

娇颜如画红装艳,风骨柔情。风骨柔情。

仗剑天涯、肠断曲悲声。

江湖快意多锤炼,策马兼程。策马兼程。

无畏无忧、一代女骄伶。

一骑红衣一壶酒,一把快剑走天下;一个挚爱伴身边,一曲情歌唱至今。男人的江湖是喝最烈的酒,恋最美的人;女人的江湖只不过是生存!为了生存,不断自我锤炼,不断进取。红装艳艳,却也侠骨柔情!

15. 行香子...雪飞绫

(体:晁补之)

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玄剑白绫,妩媚佳人。桃李春风赋荒尘。

轻纱掩面,只影孤魂。

戍旅飘零,雷雨动,倍艰辛。

霜岚花浅,衣单弦重,满庭清冷素颜芬。

柔情侠骨,碧血乾坤。

仗天之威,飞将在,助三军。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梦中有一片苍莽丛林,盛雪中,有一位仗剑走天涯的孤身侠士。黄昏古道,落叶飘零,夕阳透过枝桠映照在地面的点点光阴。而这里,终不是路的尽头。

16. 西江月...烟月浅渡

(体:柳永)

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

一片浮云如锦,春衫不胜寒凉。

立舟远望水苍茫,寂寞堆烟画舫。

浸染花香心事,低回暗夜轩窗。

伞遮半盏月华光。犹恨清波弄桨。

天气寒凉,衣裳单薄,却不忍离去,站小船上望远方天水茫茫。蒹葭白露,月色朦胧,谁在划桨,打破水面宁静?从日出到日落,从下雨到天晴, 遗失的心境如兰舟一叶,泊在红尘最深处。

17. 烛影摇红...与君醉

(体:毛滂)

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

美好温馨,晚风轻送幽香至。

与君共赏树前花,两意情浓炽。

雨过天晴心喜。诉衷肠、唏嘘涕泪。

此间已醉,晕染眉梢,粉笺难寄。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他只为她停驻,他只为她而伤;她只是默默守着,不言语。他和她彼此情深义重,一场雨,一场泪,终有尽头。雨过天晴,属于他与她的,必定是一生一世,哪怕下一世也一样。

18. 雨霖铃...雨霖铃

(体:柳永)

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

慵懒眉皱。满怀惆怅,怎奈人瘦。

今朝取盏独饮,酌诗韵处,无言轻扣。

细品相思滋味,残灯连白昼。

意恐恐、愁绪悠悠,寂寞深闺暗伤透。

冰心破碎情依旧。愈难眠、辗转晨曦漏。

月圆总被云掩,秋露冷、盼天怜疚。

只影三更,望尽门前,苦候坚守。

怨岁月、鸿断无期,彻夜难成宿。

夕阳斜照窗棂,美人身着薄纱,皱着眉头,似有相思不尽。饯别在雨后,萧瑟冷落,这一去归期杳杳,即使有满腹情意,又去同谁诉说呢?孤灯冷雨的深夜,更是难以成眠了。

19. 喝火令...玉树庭花

(体:黄庭坚)

双调六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七句四平韵

玉树流光照,伊人似雪颜。

舞时歌处动心弦。

庭后落花归寂,犹记旧知言。

月下娇羞态,相思待诉笺。

半年音信杳无联。

夜亦憔忧,夜亦瘦棱寒。

夜亦绪愁无寐,恨入梦艰难。

秋草萋萋,心亦戚戚,溶溶月色,照着庭中玉树,迷离了双眼。流年经转,碾碎了谁的牵绊。情深,奈何缘浅。我想走出这院子,闲步在南方的细雨天,撑一把油纸伞,静谧、恬淡、惬意。。


我感觉最美的有以下几句: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这句诗饱含了爱情的忠贞与坚定,遇见了你,就不会再对别人倾心,曾经与你经历过风风雨雨,再也不想和别人再有什么瓜葛。

2.“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木兰花令》这句诗,短短7个字,却满是无奈和心酸。初见总是美好的,初见时候,心里的悸动和期待,如小鹿乱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激情的退却,感情不再如当初那般美好,剩下的只有感叹和凄凉。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中这句话,平凡而真诚,昭示着爱情的永恒,与心爱之人携手,共度一生,白头到老。总是幻想着年老之后,和心爱的人一起坐在长椅上,翻着相册,回忆曾经的美好。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人生总会有别离,但是两个人只要真心相爱,感情就会穿越千山万水,透过时光隧道,经过考验,长长久久。

5.“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这句话现代广为流传,吐露了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彼此相爱的人,两个人彼此搀扶,一直到老的心愿。但有情人难得,却也凸显了感情的珍贵。

6.“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迈陂塘》,“情”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遇得深爱之人,你愿意为TA生,愿意为TA死,TA的一举一动你都在意,TA的一颦一笑都牵动你的心。

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两个人虽然无法相聚,但是彼此心意相通,默契十足,一个眼神,对方就能明白你的意思,这大概是感情中最美好的存在。

8.“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单从感情的寓意来看,这句诗写尽了烈妇的忠贞守节,读起来,令人感到有遗憾,却也为她的坚守而动容。

0
回帖

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_ 你认为最美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