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1周前 (03-06 06:10)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869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77380
  • 回复0
楼主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诸葛亮死后,曾钦定了两个接班人,一个是蒋琬,一个是费祎,这两人都是身具大才,为蜀汉立下了大功。尤其是费祎执政期间,蜀汉国力得以恢复提升,一扫过去的积弱,大有重新走向富强之势。怪不得很多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费祎究竟是有多强大!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费祎

费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臣,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在蜀汉的声望非常高。其实在执掌蜀汉大权之前,费祎的才能就已经展现了出来,深受诸葛亮的看重。诸葛亮征讨南中,大胜而回,面对众臣的欢迎,诸葛亮独独邀请费祎共乘一车,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多么的重视费祎。

诸葛亮死之前,钦定费祎为接班人,让其带领蜀汉走向富强,而实际上,费祎也并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希望。他掌权期间,文治武功,都十分耀眼,蜀汉国力稳步上升,长此以往下去,蜀汉必定会越来越强大。蜀汉的强大,当然是魏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便有了这么一种看法:那就是费祎的死其实是魏国的谋划。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费祎为人宽厚博爱,待人十分真诚,所以十分的受欢迎,就算是在面对敌国降将,费祎也没有歧视,而是正常对待。当时蜀汉举行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修也在场,由于费祎为人宽厚,没有对郭修多加防备,反而是开怀畅饮,最终酒醉,被郭修刺杀身亡。费祎在蜀汉人缘非常好,又与民生息,受到大家的爱戴,所以基本是没有什么仇怨的。而杀死费祎的人,又正是魏国的降将郭修,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费祎之死,与魏国有关了。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那么,魏国究竟为何这么怕费祎呢?其实这也就是现在很多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的原因!

一、费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费祎这个人,性格谦恭真诚,深受大家的喜欢。关羽身死后,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基本是降到了冰点。然而随着夷陵大败,蜀汉实力大减,不能再继续和东吴为敌了,于是诸葛亮派费祎出使东吴,希望重归旧好,结盟共同对抗魏国。而面对孙权的刁难,费祎条理清晰,不卑不亢,最终成功的完成了结盟任务,和东吴重新修好关系,诸葛亮这才敢大举北伐曹魏。

蜀汉的魏延和杨仪关系是非常的糟糕,互相看不上对方,甚至于到了要剑拔弩张的地步,然而费祎居于其中,却能妥善处理二人的关系,劝服二人,虽然未能化解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但却使得二人不因私非公,共同为蜀汉效力的目标。

二、能力强大

作为著名的蜀汉四相,费祎的执政能力,那是非常的优秀,常常被大家赞颂。而除了理政能力,费祎在军事上的造诣其实也并不低。延熙七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听闻这个消息,费祎亲自领兵前往拒敌。费祎深知兵法,据险固守,使得魏军“进不获战,攻之不可”,最终成功击败魏军,缴获大批的粮草马匹。而曹爽在此次军事行动失败后不久,就被司马懿夺权诛杀了。

三、有大局观

费祎掌权期间,主要执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和当时很多的人看法不同。由于受诸葛亮的思维影响,很多人仍然是坚持北伐,想要进攻曹魏,但是由于连年的作战,蜀汉国力其实也是越来越弱了,因为每次大战,虽然蜀汉都占据上风,但始终没能取得有效的战果,只是空耗国力,令百姓困苦。

费祎当权以来,深知大战对蜀汉的影响,所以都是尽量避免大的作战。但是为了不凉了那些猛将的心,费祎也不会阻拦小规模作战。比如姜维的北伐,费祎每次给的兵力其实都不超过万人,这样的话,于国力损失不大,又不凉了大将之心。等到蜀汉国力进一步强大后,就能有更多的选择了。从这一点来看的话,费祎是比姜维更具有大局观的,姜维后期的北伐,劳民伤财,使得蜀汉国力加速减弱,蜀汉的灭亡其实和姜维也是有一点关系的。

结语

费祎是蜀汉名臣,文治武功都不差,有他在世,黄皓怎么可能插手朝廷大权,姜维怎么可能会被逼得不敢回朝。而他一直坚持与民休息的策略,蜀汉国力进一步增强,又怎么会被魏军轻易击败亡国?所以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费祎的死和魏国应该也是有一丝关系的。

公元253年,新年伊始,蜀国举行了盛大的元旦晚宴,大臣们齐聚一堂,其乐融融,莺歌燕舞,好不快活!

欢娱嫌夜短,不知不觉,大家都喝多了,有几个直接躺倒在地上。


大家喝得起劲,没人留意一个叫郭修的人,更没人会预料到即将发生的惨剧!

这时候,忽然有人大喊,“死去吧!”,大家抬起朦胧的双眼,循声望去,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郭修手持短刀,一刀一刀戳向费祎的胸口。

费祎捂着胸口,挣扎着想要逃,但已经支撑不住了,扑通一下倒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汩汩冒出!

“杀人啦!”,不知谁喊了一声,大臣闻声四散而逃,之前趴在桌子上装醉的几个一跃而起,跟着大伙一起往外逃。

仅仅十秒不到,人全跑光了,只剩下倒在地上的费祎,以及狂笑不止的郭修!

这时,士兵冲了进来,捉住了郭修。


当时,费祎是尚书令,是蜀国的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郭修是魏国降将,刚刚投降不久,可郭修既然已经投降了,为何还要杀人呢?并且还杀了蜀国的二把手?

有人说,郭修的行刺目标不是费祎,而是刘禅,只是当时刘禅恰好不在场,所以郭修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二号人物费祎下手!

费祎之死,轰动一时,也直接影响了蜀国的对外战略。费祎属于保守型的,主张与民休息,不主张对外战争,在费祎的治理之下,蜀国百姓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费祎死后,姜维跳出来了,他是个战争狂人,发动了六次的北伐,平均一年发动一次,并且屡战屡败,人马打没了,国力耗空了,百姓跟着遭罪了,后来,姜维成了众矢之的,为了躲避别人口诛笔伐,姜维躲到了沓中农村。


不久之后,邓艾偷渡阴平,打到了成都城下,刘禅举白旗投降,蜀国灭亡。

假如费祎不死,肯定不能容忍姜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毫无意义的战争,蜀国必定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此再坚持十年,经济发展了,人口增长了,国力增强了,之后,蜀国寻机与东吴联合,合力北伐,说不定三国的历史就改写了。

在蜀汉的一次聚会上,众人喝得酩酊大醉,醉酒之后,大臣们没有了防备之心。就在此时有一位大臣心生歹意,此人叫做郭循。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郭循原本是曹魏阵营的大将,后来此人被俘投降蜀国。事实上郭循就是一位刺客,原本计划刺杀刘禅,却因难以得手后决定刺杀费祎,趁着众人醉酒之际,他拿出身上所带的兵器,直接砸向了费祎。费祎受伤之后,立马召集医生救治,殊不知伤势过于严重,最终身亡。费祎的死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当时是蜀汉重臣之一,甚至对于蜀汉王朝的历史走向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历史上的费祎究竟有多厉害,以至于郭循费这么大力气要杀了他?

首先就是费祎是在诸葛亮死后,除姜维之外,蜀汉重要的军事领袖。在蜀汉之中,费祎不仅在政治上很有建树,还善于军事作战。费祎后来并没有学诸葛亮北伐,他更善于保存实力。蜀汉首先要保存实力,才有能力和其他两个政权抗衡。

在带兵打仗方面,费祎也很有能力,当年曹爽率兵攻打汉中,此时费祎率兵镇守成都,此时兴势被魏国大军围困,费祎率兵驰援,最终与镇守兴势的王平一起打败了魏军,缓解了危机。由此可见,费祎在率兵打仗方面很有才能,如果当时他没有率兵解围,后果难以预料。在蜀汉朝堂之上,既能掌控朝中局势,又能带兵打仗的人不多,费祎就是其中一位。所以在蜀汉之中,费祎的身份地位很高,受到其他人的尊重,也正是如此,曹魏集团想尽办法想除掉此人。

除此之外费祎的思维能力强,善于外交。诸葛亮非常器重费祎,在很早之前,诸葛亮就知道费祎不是俗人。比如七擒孟获之后,人们都在迎接诸葛亮回来。此时诸葛亮就交给了费祎一项重要的任务,让他出使东吴,改善与东吴的关系。这次任务非常重要,为何诸葛亮不让其他人去,只让费祎前去?当时费祎在蜀中的地位一般,但是诸葛亮知道他的能力。费祎的思维能力很强,在外交方面能够应对很多复杂的问题。出使东吴,首先要和孙权打交道,孙权这个人不好对付,经常刁难使者。

孙权知道费祎会来,当时大臣们都在吃东西,孙权叮嘱众人不要停下碗筷,不用理睬费祎。此时孙权起身,迎接费祎。费祎说了一句话让孙权很高兴,意思是家里来了凤凰,麒麟知道来迎接,驴和骡子只知道自顾自吃着。此话一出,大臣们立马放下了碗筷。费祎这句话夸赞孙权就像麒麟一样,同时也不贬低自己,将自己比作凤凰。费祎将他比作凤凰很合理,毕竟他是蜀汉的使者,代表整个蜀汉。

善于调解同事之间的关系。当年诸葛亮开始北伐,在北伐期间,诸葛亮重用杨仪以及魏延。魏延与杨仪一起共事,两人不对脾气。作为蜀汉大将,魏延脾气比较暴躁,而杨仪也不是好惹的,因此两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费祎觉得魏延和杨仪要是要这么呛着也不是事,只好想办法缓和两人的关系。费祎说话很有分量,人们也愿意听,经过费祎的调节之后,魏延与杨仪的关系变好了,最终和众将士们一起北伐。当时的蜀汉,臣子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群臣之间不团结,蜀汉政权很快就会覆灭。所以费祎是一个识大体的人,他善于缓解群臣之间的关系。

具有大局观念。当年诸葛亮坚持北伐,可能他的内心过于迫切,想让蜀汉快速崛起,不过北伐劳民伤财。再后来,费祎不主张大范围的北伐,蜀国需要休养生息。不过当时蜀汉的其他大将觉得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毙,他们受到此前诸葛亮北伐的影响,所以一旦放弃北伐,将士们心有不甘。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不断劝说将士们,其次允许小规模作战。比如上文说道,他给大将姜维的兵力很少,最多不超过万人。只允许小范围的战斗,这样对国力的损害不大,也可以鼓舞将士们的斗志。

总之在蜀汉王朝后期,费祎是一位重要的大臣,他的很多主张都结合蜀汉的历史,非常合理。也正是如此,曹魏阵营想尽办法想杀了这个人。

费祎,蜀汉名相,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足见费祎的能力与地位。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言:“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在裴松之看来,若费祎在,则蜀汉不亡。

费祎真的有那么强吗?他对蜀汉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依史而言,费祎在,则蜀汉确实是不会亡国的。

作为一国宰相,费祎具备治世能臣所该有的一切品质。

首先,费祎德行高尚,志虑忠纯,为群臣称道。彼时,魏延性情矜高,当时群臣皆避之,他也不愿意与群臣说话,只有费祎才能和他说得上话,而魏延之所以愿意和他说话,就是因为敬重费祎的为人。

除此,蜀汉名相诸葛亮就曾在《出师表》中两度称赞董允是“志虑忠纯”,对他是十分器重。诸葛亮器重他到什么程度?话说,有一次诸葛亮南征班师回朝时,文武百官都到成都十里之外去迎接,这些迎接诸葛亮的官员有很多资历和官位都要比费祎高,但诸葛亮却唯独费祎与他同坐一辆车。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费祎的重视。

其次,费祎廉洁奉公,不为财色所惑,坚定本心,为国谋利,为民谋福。《费祎别传》云:“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彼时身为蜀汉重臣,以费祎的权势,其家庭应该是锦衣玉食享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事实上,费祎家中从无余银,他和他的家人每日都是布衣素食,出入皆不用车马代步,与普通人家没有丝毫的差别。

再是,费祎文武双全,对内可安邦,对外可定国。费祎主政蜀汉期间,对内,蜀汉内部事务是被他处理的井井有条,朝中一应庆赏刑威,都能处理的得心应手,且他常于早上听知政事,其间还能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可是每每都能够尽宾客之欢,而不废自身大事。后来董允代费祎为尚书令,也意欲效仿费祎之行,但朝中大事却多所愆滞,引得董允不得不叹道:“人的才力竟可相去若此之远,此实非我之所能及啊!”。

对外,数次率军抵挡住曹魏的进攻。延熙七年(244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率军进攻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守兴势待援,费祎闻援后,留镇南大将军马忠镇守成都,自己则亲率大军赶往兴势,抵御曹魏。御魏期间,费祎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其时军中筹备严驾,纷纷营营。魏军见蜀汉已有防备,且援军军容严整,自知不敌,遂退军。

然后,费祎善于居中调节同僚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可以抛弃成见,专心为蜀汉效力。彼时,费祎为司马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两人是互相憎恶对方,每次并坐论事时,他们都会彼此指责对方,往往是魏延举刀刃指向杨仪作威吓,而杨仪则泣涕横集。而就在两人争论之时,费祎也往往会站出来,为他们谏喻分别,以释其意,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可以和平相处。正如《三国志》所言,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杨仪能够继续在一起合作,一起为蜀汉效力,全因费祎的居中调节。

最后,费祎也很善于调节蜀吴两国之间的关系。刘禅在位期间,因费祎每次奉命出使办事,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故常被派出使吴国。吴国君主孙权晚年性格乖张,经常会莫名其妙的作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由此蜀吴的关系就经常因孙权反复无常的性格出现裂痕。而每次只要费祎出使吴国时,蜀吴两国紧张的关系都因费祎的出使出现好转。

与孙权交流过程中,费祎是辞和语顺、义旨笃实,据理答难,每每孙权都能被他说的心服口服。当时,孙权对他是十分器重,曾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大意是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将来必成为蜀汉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来东吴了!由此可见孙权对费祎的重视与喜爱。

综上所述,费祎的存在,对蜀汉是尤为重要的。首先,费祎出色的政治与军事能力,可以帮助蜀汉稳定国内局势,抵御外部入侵,继而增强蜀汉国力,延续蜀汉国祚。其次,费祎出色的交际能力,不但能调节内部同僚之间紧张的关系,让他们摈弃成见,携手共进,共创蜀汉未来,还能修复吴蜀之间的联盟关系,让吴国可以与蜀国共进退,一起抵御曹魏的入侵。

最后,费祎所坚持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已是征战数十年,疲惫不堪的蜀汉来说也是大为有利的。彼时,姜维每欲倾全国之兵,与魏国决战时,费祎常常是阻止其所为,遏制姜维对魏国的决战“雄心”,只给他数万兵马,以此避免蜀汉国力被进一步消耗,加剧内部阶级矛盾,及国库空虚问题。

可以说,当时就因费祎的存在,在其坚持实施与没休息,避免与曹魏主动作战的政策下,蜀汉国力衰退的局势才得以被遏制,并逐渐显现出复兴的局势。若费祎能够继续主政蜀汉数年,乃至数十年,蜀汉的国祚绝对能够继续延长数十年,乃至十数年。

放眼三国时期,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时,却多数忘了中间还有费祎的存在。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费祎接替重任辅佐蜀汉。还别说,在费祎的治理下,蜀汉百废俱兴,百姓安居乐业,后来更是有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

那么,费祎的到底有什么本事,又有多厉害?他的生死,又是怎么和蜀汉的兴亡扯上关系了呢?

一、费祎的仕途

费祎,字文伟,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那时候,诸葛亮也非常器重他。

有一次诸葛亮南征回来,满朝文武百官都驾着马车到十里外去迎接,这些文武百官不管是官位还是资历都比费祎高,偏偏诸葛亮就是上了费祎的马车,让一众大臣都十分的惊愕,也可以借此看出诸葛亮对费祎的重视程度。

在诸葛亮去世后,费祎也脱颖而出,在开始时接替了诸葛亮的职位——军师,之后又担任尚书令,最后到大将军,可以说前途一切都很顺风顺水。

那么,仕途如此顺畅的费祎,为何为何蜀汉的命运扯到了一块呢?接下来,先让我们看看费祎的能力究竟如何。

二、费祎的四大能力‍

首先,费祎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官。

在早年,费祎作为使者出使东吴。当时孙权想要难为他,出了很多的难题给他,但费祎都从容不迫地解答了所有问题,让孙权好生佩服。

之后,孙权设宴款待费祎,又命令大臣们不对费祎行礼,以此来“挑逗”他于是,。当费祎登上宴席的时候,孙权上前迎接,群臣却还是坐着吃吃喝喝,无动于衷。费祎见此,就说道:"有凤凰飞来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驴骡无知,只是伏食如故。"

费祎说的这句话不仅说自己是凤凰,还夸奖了孙权是麒麟,而把群臣贬得一无是处,但是孙权看费祎居然十分巧妙的就化解了自己出的难题,不由得称赞费祎,还说费祎将来肯定是蜀国的重臣。

其次,费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在随着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和魏延经常意见不合,动不动就要拔刀相向。

杨仪作为文臣,管理着政事和后勤的供给;魏延作为一名大将,负责带兵打仗。因为那个时候两人都深得诸葛亮的重用,所以在每次闹矛盾时,其他人都不知道该帮哪一边。

费祎却经常把他们两个叫到一起喝酒,协调他们之间的问题,希望他们可以彼此之间放下成见,一起为蜀汉的前途努力,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互相之间把关系闹得那么僵。而针锋相对的两人,居然能给费祎足够的面子,可见费祎不仅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也显现出尚于交际的能力。

第三,费祎善于处理政事。

在费祎接任蒋琬担任尚书令的职务的时候,他把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要知道,尚书令这个职务是要处理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让人忙的焦头烂额,但对于费祎来说,他往往在看过上奏的奏折之后,就可以给出很好的处理方法,办事的效率是蒋琬的好几倍。

后来董允接任尚书令的时候,依旧是被全国大大小小上报的奏折给难住了。于是,董允愈发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不禁感叹自己和费祎的差距相差甚远。
第四,费祎还很擅长作战。

公元244年,正巧魏国大将曹爽带领大军要进攻汉中,于是费祎让人守住都城,然后自己亲自带领大军前去支援。而守城的蜀军因为有了援军的支援,顿时士气大涨,成功把魏军击退,保住了蜀国的国土。这场交锋中,费祎果断的支援和精巧的排兵布阵都十分关键。

不管是从外交、政治、军事上来说,费祎的能力还是十分不错的。可见,他是一个全才。不过,三国时代并不缺乏人才,那么费祎的生死又是怎么和蜀国的兴亡扯上关系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三、"费祎不死,蜀汉不灭"‍

费祎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担任了蜀国的大将军,可以说是位高权重。那时,费祎没有继续北伐,而是选择回到蜀汉开始休养生息。毕竟,诸葛亮连年的北伐虽让蜀国的势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是蜀汉国内早已百废待兴,所以费祎打算先治理好国内的政治问题。

但姜维不答应呀,他就想着要倾全国之力,和诸葛亮一样继续北伐,把魏国给灭掉,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面对像极了“刺儿头”的姜维,费祎便拨给了他几万的兵马,明面上是应允,实则是对姜维锐气的打压。就这样,姜维的想法就被费祎给遏制了。

而后,在费祎的治理之下,蜀国逐渐要衰退的局势也停止了下来,而且还渐渐的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可以说,如果再给费祎十几年,说不定蜀国的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可偏偏,历史给蜀国开了个很大的玩笑。

公元253年,蜀国举行岁首之宴,大家都喝得很尽兴,更有好几位大臣都喝多了躺在地上。在宴席上,有一个叫郭修的魏国降将却居心不轨,趁着这个机会在宴席上刺杀了费祎。等到费祎挣扎大叫的时候,那些喝多了的大臣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费祎的胸口处居然被插着一把短剑。于是,反应过来的众臣连忙呼叫护卫进来抓了刺客,可惜费祎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事后,有人说这个刺客是要刺杀刘禅的,而刘禅当时却不在宴席之上,所以就改为刺杀蜀汉的功臣费祎。但不管怎么说,费祎的死对于蜀国来说还是影响重大。

费祎一死,就没有人可以压制得住姜维了,得势的姜维意气风发,准备大展宏图。然而,姜维毕竟没有诸葛亮和费祎的战略眼光,蜀汉最终还是输在了国力上。公元263年,面对汹涌而来的晋军,刘禅开城投降,蜀国也就彻底的灭亡了。所以,这才有了后来的"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这句话。

但如果说,费祎没有被刺杀身亡的话,蜀国国力的上升绝对势在必行,姜维也不会有机会带领士兵去北伐而亏空国力。或许,再给费祎一点时间,三国的历史走向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有的人,不显山不露水,但却是“定海神针”。

费祎便是这样的“定海神针”。

他是最后一个能让蜀汉保持在正轨的人物。

蜀汉各派别都支持的人物

独特的家族关系与卓越的个人才情,使费祎成为蜀汉集团内各派的“自己人”。

费祎是荆州人,早年生活在荆州。

他族父的姑姑是刘璋的母亲,因此,费祎后来又随族父进入益州游学。

此后,他族叔费观,又是刘璋的女婿,两家可谓亲上加亲。(就是辈分有点乱)

所以,费祎家族既与荆州人士有密切联系,又与刘璋旧属之间关系密切。

东洲派的李严为人孤傲,但与费祎的族叔费观“忘年之交”;荆州派的蒋琬为人严正,但与费祎常彻夜长谈,费祎家族在两派之间游刃有余。

对于费祎的立场,有朋友把他与诸葛亮、蒋琬一同划入“荆州派”,也有朋友将他划入“东州派”。

这种说不清的“派别”,正说明:费祎既能代表荆州集团的利益,也能代表东州集团的利益,对双方来说,都是“自己人”。

同时,内臣、外臣也都把他看成“自己人”。

费祎早年是太子舍人,很早就是刘禅的身边人。

刘备去世前,钦点费祎等人留在宫内辅佐后主。(见《出师表》)。

后来,他和刘禅又成了亲家,他的儿子娶了刘禅的公主。

同时,由于他常年以参军身份参加诸葛亮北伐,他得以与外臣建立了密切关系。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与杨仪不和,魏延激动起来,常拿着刀来吓唬人,谁也劝不住。

唯有费祎,常坐在两人中间,居中调解。

诸葛亮死后,魏延又一度答应费祎代表他与杨仪沟通。

而杨仪呢?后来的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牢骚话也对费祎发了出来。

因此,在派系林立的蜀汉,费祎是少有的,能够同时获得各派支持、信任的人物。

吴蜀同盟的粘合剂

吴蜀虽早已立盟,但要长期保持互信关系,并不容易。

使者,则是其中的粘合剂。

如果使者不能增进两国互信,出使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如果使者在言语间为人冒犯而不能有正确反应,将可能引起对方对国家的轻视。

费祎的出使任务,完成得很得体。

孙权喜欢乱开玩笑,诸葛恪更是史诗级的杠精,他们往往在席间言语冒犯。

费祎不和这些杠精硬扛,每每装醉不答。事后,他再把孙权的问题逐条写下,呈于吴主。

费祎与孙权等人的交流是非常充分的,甚至连蜀汉对魏延、杨仪的任用这样的问题,双方都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因此,费祎深得孙权赏识、信赖。

吴蜀对彼此的深度了解,也增进了互信关系。

后来,蒋琬企图沿沔水下上庸,攻略襄阳,为此,打造船只、操练水军。

当时,东吴边境将领纷纷预警:蜀国打造船只,可能犯吴!

孙权只是淡淡一笑:我以破家的代价,为诸位担保,没事!

正是费祎这样的使者常年与孙权建立的互信关系,才使彼此信任如此之强。

兴势之战:费祎“无赫赫之名”的战功

244年,曹爽率7万人从骆谷伐蜀。

汉中守将王平在前线防御,蒋琬、姜维自涪县前往支援,费祎自成都率军往援。

费祎出发前,与来敏对弈。当时,军中纷纷扰扰,费祎气定神闲,与之对弈。

棋毕,来敏说:刚才我在试探你而已。你如此有把握,必能取胜!

费祎的大局观,可见一斑。

费祎,是从成都出发的。

此战,是诸葛亮死后,魏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攻伐,“蜀中大惊”。

如果费祎不表现得气定神闲,那么,蜀中士民之心难免惶恐,不利大局!

费祎气定神闲,正是安定人心之举!

费祎抵达前线后,直接出军魏军之后,占据三岭。

曹爽后路被断,督军争险死战,死伤惨重,才勉强突围。

此战,王平因此大出风头,得了“赫赫之名”。

王平确实是此战第一功臣。不过,费祎在此中也表现出了大将之风。

他气定神闲,安抚蜀中人心;作战时,又出敌之后,断敌归路,给敌重大杀伤!

符合国情的北伐方略

北伐方面,费祎是最后一个能压制住姜维的人物。

姜维一直想要大举北伐,但为费祎所制,每次出兵,兵力都不过万。

费祎时期,姜维的北伐,规模虽小,但多有利可图。

费祎时期的三次北伐,或迎接羌胡入蜀,充实人口;或远征西平,俘获魏将;即便在不利时,也能及时退兵。

这样的打击,规模小、目标小、风险小,完全在蜀汉国力承受范围内,但却仍然能使魏将郭淮、陈泰等人往来奔波,是典型的“骚扰”。

可以说,这样的“骚扰”战略,是符合蜀国国情的作战方式。

费祎死,蜀汉乱

费祎死后,蜀汉失去“定海神针”,偏离了正轨。

首先,姜维没有人能制约了。

自费祎死的这一年开始,姜维连续发起了兵力数万的大规模北伐。

事实证明,这种不合国情的作战方式,很快就失败了。

仅3年后,姜维就在段谷之战中“星散离落”!蜀汉遭遇了夷陵之战后最大的一次败战,国力大损!

随后,失去了“粘合剂”,蜀汉统治集团陷入了严重内讧。

宦官集团的黄皓、文官集团的诸葛瞻,他们与姜维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姜维害怕被害,避祸沓中。

蜀国的灭亡之门,打开了···

诸葛瞻临死前感叹: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该死!

那一刻,诸葛瞻除了他父亲,不知道有没有想起费祎呢?

如果费祎在,黄皓、姜维,都能被控制在轨道内!

费祎不是“神人”,他不可能改变蜀弱魏强的格局。

不过,“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策”。

在费祎的领导下,蜀国能保持在团结、稳定的轨道上发展。

费祎不死,蜀国未必那么容易灭亡。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费祎(音意),后诸葛时代的蜀汉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费祎,是蜀汉朝廷的稳定器,优秀的外交家,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早年入蜀,少有才名

(费祎)

我们知道,四川是刘备从刘璋手上夺过来的。说起来费祎与刘章还有一层较远的亲戚关系。

费祎少年丧父,与族父一起生活。族父之姑乃刘璋之母,这么来算,四川王刘璋算是费祎的表叔。应刘璋之邀,费祎随族父入蜀。

费祎少时便有才名。一次参加葬礼,费祎与董允同去。董允向其父要车,其父董和便派了一辆梅花鹿车给二人,董允面有蓝难色,费祎泰然自若,率先上车。

到了之后,其他的宾客都是高头大马,唯独这二人小小鹿程。董允仍不释怀,费祎仍然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铲除魏杨,助平退爽

费祎虽重在文治,但早年也参与了不少的军事行动,多次随诸葛亮北伐,并且在一些关键时刻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魏延事件

诸葛亮死后,魏延发动紊乱,最后被马岱斩杀。在此之前,诸葛亮虽有安排,但魏延反心未现,不知其意。

于是杨仪派费祎前去打探虚实。得知魏延已有反心后,便乘机离去,报告杨仪,为后来马岱王平等攻击魏延做好准备。

杨仪式事件

斩杀魏延之后,杨仪等率军安全撤回汉中。杨仪自恃有功,又与蒋琬不和,心中愤恨,多次发表不当言论。费祎用密信告知朝廷,后将杨仪贬为庶人。杨仪仍然诽谤朝廷,后自杀。

曹爽事件

镇北大将军王平镇守汉中,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军 10 余万攻击汉中,王平坚守。费祎领兵赶往汉中,和王平一起击退曹爽,保卫了蜀国北境的安全。

多次使吴,巩固同盟

(费祎)

费祎是一名优秀的外教家,早年奉诸葛亮之命,多次出使吴国。修复两国之间的关系,巩固同盟,消除双方的戒心。

在吴国时,孙权以及吴国重臣等多次面见费祎时。以辞令刁难。吴国君臣好像比较喜欢逞口舌之快。

费祎坦坦荡荡,据理力争,不失蜀汉朝廷颜色面。深得孙权喜爱,加以礼遇。

阻姜北伐,保境安民

蜀汉后期姜维等北伐派,多次请求朝廷出兵北伐。费祎多方阻拦,强调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的重要性。

费祎曾说「丞相当年都不曾北伐成功,我等的才能与丞相相差甚远,不如好好的保境安民,待后世有能之人为之」。费祎主政期间,蜀国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百姓对此赞誉有加。

公元 253 年,在一次春节宴会上,费祎因酒醉未加防备,被曹魏降将郭循刺杀。十年后的263年,蜀国灭亡。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其统治集团内部主要存在三个派别,即荆州集团、益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首,主要包括刘备在荆州时加入其集团的荆州人士;东州集团以法正、李严为首, 是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的政治基础;益州土著集团则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构成, 以黄权为代表。

刘备入益州之后,东州集团中大部分为荆州人士,因此东州集团对荆州人士占多数的刘备集团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而益州集团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刘备集团持有较强的对立情绪。

诸葛亮非常明白这种态势,所以他在用人上,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其重用的人主要是荆州集团以及东州集团中的荆州人士,而益州集团中人,虽才华出众,却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

诸葛亮死后,刘禅按诸葛亮的遗命, 以蒋琬为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录尚书事;蒋琬死后,又以费祎为大将军, 录尚书事,执掌军政大权。

费祎是东汉末年江夏人。少年时跟随族父伯仁入川。费祎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刘备在时,费祎为舍人,后主称帝后,费祎为黄门侍郎,不久迁为侍中。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蒋碗去世后,接任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成乡侯。

费祎是诸葛亮生前着意培养的对象,也是诸葛亮在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贤才。费祎不重浮华,家不积财,一家人皆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车辆,与普通人没有区别。他的朋友许靖丧子,董允与费祎约好一起去奔丧,素来对费祎不太服气的董允故意给费祎安排了一辆破车,想出费祎的洋相,但费祎丝毫不以为意。当时吊丧的达官贵人很多,门口停满了各种豪车,费祎却晏然自若。董允这才叹服,事后对朋友说:"我常想我与费祎不相上下,这件事使我认识了我不如他。"

诸葛亮很是看重费祎,他南征孟获大胜而归时,蜀汉大小官员出城数十里迎接,诸葛亮却只挑选了费祎与他同坐一辆车,可见对他的器重。

诸葛亮南征归来后,派费祎出使东吴。孙权和诸葛恪、羊衜等人在接风宴上,想刁难费祎,费祎却兵来将挡,据理以答,无所遗失。费祎展现的才华令孙权也为之折服,拉着 费祎的手说:“君天下淑德, 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费祎善于调节各种矛盾,使手下发挥各自长处。比如魏延与长史杨仪一向不和,费祎经常劝说二人,让他们精诚团结,把争斗的目标转向曹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魏延和杨尚仪的矛盾没有爆发,费祎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费祎喜欢读书,而且读书的速度很快。经常一本书很快就能看完,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说出书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费祎还是个围棋迷,有一次魏军发动进攻,费祎本来都穿好了盔甲准备出发,光禄大夫来敏却来找他下棋。费祎于是穿着盔甲,镇静自若地对起局来,表现出他的极高修养。这一次,他不但在棋盘上取用,还在战场上也取得了胜利,被传为一时佳话。

于蒋琬死后,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职务,成为群臣之首。 费祎知道自己长于朝政而短于军事,所以虽然执掌军政大权,但与诸葛亮、蒋琬相比,他更多是辅佐朝政,对军事方面干预得很少,把军事完全交给姜维。这对于一个掌权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费祎执政时期,承诸葛之成规,那几年也是蜀汉政权难得的几年和平时期。他对外转攻为守,不像诸葛亮一样执意北伐,向曹魏主动发起大规模的战争;而是以防守为主,保存了蜀汉国力,为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内则成功地协调了政权内部荆州与东州集团之间的关系,维持了蜀汉王朝的安定局面,

费祎掌权时,"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可以说是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坚决执行者。他们没有"徇功妄动",使蜀国安定了近二十年,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这是费祎最终大的功绩。

但是,“费祎不死,蜀汉不灭”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是有些夸大了的。费祎掌权时,也正好是魏国曹爽与司马氏矛盾重重之时,司马懿被排挤靠边站,曹爽又是个纨绔子弟出身,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因此蜀国获得了难得的和平。但随着司马懿家族的掌权,这种和平是必然会被打破的。费祎也是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因国小民弱而必然衰亡的总趋势的。

客观的说,费祎,包括蒋琬在内,虽然都是很了不起的人才,但与司马氏兄弟相比,在政治、军事上存在明显的差距。蒋琬、费祎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在世时,更多的只是担任后勤和参谋的角色,蜀汉的一切政治、军事事务,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并没有给蒋琬、费祎太多的锻炼机会。所以这两位接班人只能 “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做一个守成者。

公元253年,蜀汉举行岁首大会。作为蜀汉重臣的费祎也在其中,众文武大喝一顿,互相庆贺。但在此时,一个叫郭修的魏国降将却有异心,趁蜀汉众臣都伶仃大醉的时候,手持武器重伤了费祎,费祎不幸去世。此事在蜀汉影响很大,甚至对蜀汉的未来也有深远影响。作为蜀汉的重臣,费祎被魏国降将刺杀,可见是有目的的刺客行动。那为什么只刺杀费祎呢?

因为作为诸葛亮托付后主的大臣,费祎德才兼备,被称为“蜀汉四相”之一。可以说如果费祎不死,蜀汉无忧,蜀汉不灭,那么费祎到底有多“强大”?费祎的强大之处,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出结论。

第一,费祎德行高尚,为诸葛亮所看重。

费祎本是荆州人士,因很早就失去父亲,所以与族父费伯仁生活。因为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有关系,所以带着费祎一起来到益州,并让费祎到处求学。因为费祎才学过人,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有一次蜀汉重臣许靖儿子去世,许多蜀汉重臣都去吊唁。

当时费祎与董允在一起,董允的父亲董和就给了他们两人一辆破旧不堪的车子,让他们驾此车去许府吊唁。董允看到诸葛亮等人的车辆十分豪华,再看看自己的破车,所以显得十分尴尬,言辞失态,而费祎却十分泰然,说话处事毫无干扰。当董和听到此事后,告诉儿子董允:“我以前对你和费文伟的优劣不可分清,但通过今天的事情我就不再疑惑了!”

费祎德行高尚,注重实际礼节,而不在乎外在是否华丽,所以对看重德行的诸葛亮来说,费祎不愧蜀汉名臣。

第二,费祎才能过人,为治世之能臣。

费祎在蒋琬去之后担任尚书令,可以说是总理全国的政务。既然是国事,肯定是天天忙碌,公务繁忙。而费祎却十分有才能,只要看一遍文件,就可以想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处理的十分恰当。而且做事效率极高,是一般人的好几倍。当董允接替费祎为尚书令的时候,感到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很多事情都被拖延了。董允不禁感叹自己与费祎相差太远了。

公元248年费祎在汉中屯兵。自从蒋琬至费祎领事以来,虽然自身在外,但朝中一应庆赏刑威,都要向远在汉中的蒋琬及费祎等人征询意见,才能施行。可见蜀汉对费祎的重视程度甚至可以比肩诸葛丞相。

诸葛亮曾称赞费祎:“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第三,费祎不但能处理政事,还善于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与魏延都得到重用,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杨仪处理政事,后勤供给,十分稳妥高效。而魏延勇猛过人,是蜀汉为数不多的猛将。但两位在一起却起了矛盾,魏延自恃勇猛常常蔑视众人,但杨仪却不买账,经常与魏延争吵,甚至魏延都拔出武器,想杀了杨仪。

作为两个优秀人才,却天天争吵的却不是事儿,费祎经常坐在他们两个中间,协调安慰两人,让他们能够稍微调和,同为蜀汉作出贡献。

第四,费祎头脑灵活,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公元225年,诸葛亮自七擒孟获后,平定南中。回到蜀汉后,众臣都出城相迎。而诸葛亮只让当时还不是重臣的费祎一同乘车而入,众人对费祎莫不另眼相看。此后诸葛亮命费祎出使东吴,重结盟好。

在出使东吴期间,孙权为人滑稽,经常想难为使者,让对方难堪。而诸葛恪等人也是凭借才能,对使者步步紧逼。但费祎却能处处得当,很好地回答他们的难题。不但没有让自己有失蜀汉的尊严,还能很好的维护与吴国的关系。孙权曾设宴招待蜀使费祎,先逆令群臣:“蜀使来时,伏食勿起。”不久费祎来到,孙权停食迎之,然而群下却不起来相迎。费祎嘲之道:“有凤凰飞来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驴骡无知,只是伏食如故。”

此语不但让自己引起东吴群臣的注意,高看自己,还十分巧妙地称赞了孙权,称其为“麒麟”。此后孙权对费祎十分看重,评价费祎为人德才兼备,将来必为蜀汉重臣。

第五,费祎不但懂政治,还十分擅长军事作战。

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大军入侵汉中。而此时费祎已经官居大将军,费祎命马忠镇守成都,王平据守兴势之围,自己亲自率领大军救援兴势,抵御魏军。果然费祎到了兴势之后,击退了曹魏的进攻,成功保护了蜀汉的安全。

费祎虽然身居高位,却仍能审时度势,并没有走诸葛亮的老路多次北伐中原。而是养精蓄锐,积攒蜀汉国力,从不穷兵黩武。虽然姜维自恃武略过人,但费祎每次只给姜维的兵马不过万人,不让其有过大的权力,进而保护蜀汉国力不受到损害。

公元253年,费祎被杀害后,大权落在了蜀汉大将姜维手中。姜维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人的束缚,多次率军北伐,大举全国之力,然而事与愿违,多次被魏军击退。最后蜀汉国力不支,被曹魏所吞并。

综上,费祎是一位品德高尚,善于国事并且精通军事的人才。如果费祎在,至少可以保蜀汉无忧,使蜀汉有喘息之机。费祎死后,蜀汉却步步艰难,最后屈膝投降。可见强大的费祎对于蜀汉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了。

公元253年,蜀汉帝国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再过10年,蜀汉帝国就要灭亡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费祎被刺身亡。

费祎是蜀汉的大将军,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人物,类比于诸葛亮。这种人居然在宴会上,被一个曹魏投降来的将领郭循给随意杀害了。

费祎的死对蜀汉到底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呢?可以这么说,蜀汉之所以会加速灭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费祎被杀了。

费祎死后姜维主抓军政大权,再次穷兵黩武。

诸葛亮死后蒋琬成为了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人物,可是蒋琬岁数不小了,他跟诸葛亮属于一个辈分的人。因此蒋琬之后便是费祎上台执政,可以说蜀汉这段时间的权力更迭,那是相当稳定。

看看东吴的诸葛恪被灭了满门,曹魏的曹爽也是被诛灭三族,再看蜀汉,这政治体制是真的好,毕竟权力是平稳过渡的,谁都没有将私心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费祎上台以后,姜维也得到了提升,但是这两个人的政见是完全相反的。费祎主张休养生息,而姜维主张北伐明志,我们不能说任何一方有过错。

费祎被刺身亡以后,论资历和能力,姜维终于走到了前台,成为了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人物。他主政以后,立刻改变了费祎休养生息的做法,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

不管是什么理由,姜维都能转化成北伐的理由,这就是他的本事。比如说司马家夺取了曹家的军政大权,他当成伐魏的理由。司马昭弑君他也当成伐魏的理由,这理由是真的好找。

姜维九伐中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目的是为了恢复中原,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可惜的是,当时蜀汉的国力根本就支撑不住他这么折腾。

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欢饮沈醉,为脩手刃所害,谥曰敬侯。子承嗣,为黄门侍郎。承弟恭,尚公主。祎长女配太子璿为妃。---《三国志》

蜀汉在蒋琬、费祎的治理之下,的确有了一些生机,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是不能连年都在打仗,他们攒下来的那点积蓄,其实都被姜维花光了,而且还不够。

蜀中军民瘦骨如柴,能吃饱饭的,那都是有钱有势的人,普通老百姓个个是面有饥色,可见姜维北伐,造成了蜀中严重的经济压力。

可以说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其实不是邓艾伐蜀,而是财政赤字。手里没钱了,姜维带着一堆人去沓中耕田了,因为没人养得起这些士兵。费祎死后,姜维连续10年都在北伐,结果导致蜀汉民生凋敝,最终蜀汉走向了灭亡。

费祎对蜀汉的功劳,那是相当巨大的。

没有费祎的话,蜀汉提前10年灭亡是不成问题的。费祎主政蜀汉10年的时间里,将蜀汉从诸葛亮多次北伐的状态下给拉了回来。

诸葛亮执政的12年里,也是多次北伐。但是这个时候蜀汉的国力还是有的,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打了这么多年仗,这个经济算是被掏空了。

诸葛亮自己都说,后期每次打仗所依靠的,居然是蜀锦。这玩意儿也能成为当时的硬通货了,要是曹魏和东吴咬咬牙,下令禁止所有人买卖蜀锦,那不是掐断了蜀汉的经济?

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他在位期间虽然也想着休养生息,但是蜀汉君臣都想着要北伐,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国力摆在那里。

为此蒋琬心里很难受啊,一边想着要北伐,一边想着要休养生息。结果是两头不讨好,既没有搞好北伐,也没有搞好经济。

他自知体力不足了,所以在晚年主动提拔费祎上来,这也是诸葛亮所看重的人,当然有他的长处。费祎帮着蒋琬处理了不少政务,因此逐渐成为了蜀汉的核心人物。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

等到蒋琬去世以后,费祎正式成为了蜀汉的实权人物。他开始摈弃所有北伐的想法,主动投身于经济建设当中。

他执政的10年里,是蜀汉老百姓最幸福的10年。其实老百姓懂什么国家大义呢?只要吃饱喝足日子过得好,管他姓曹的还是姓刘的做皇帝呢?反正都是剥削统治,谁上台还不是一个样?因此费祎执政期间,老百姓是发自肺腑地高兴的。

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诸葛亮真的是我见过的所有历史人物当中,最牛逼的一个,几乎是完美的化身。我们不能以最后的成败来论英雄,毕竟结果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人死了以后管他什么结果跟他都没什么关系了。

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刘禅安排上的蒋琬和费祎包括后来的董允,其实全都是治国之能臣,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主张北伐。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一辈子主张北伐,为了北伐丢了性命,为什么他临终前会这么安排呢?因为诸葛亮知道,连他这么牛逼的人,都没办法完成北伐大业了,至少他死后的十多年里,北伐成功的希望是不存在的。

除非十多年以后,曹魏发生内乱或者出现昏君佞臣,否则两国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对蜀汉越来越不利。

诸葛亮之所以安排这帮人来接替自己的职务,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认为北伐无望了,只有先管好蜀汉内部的发展,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寻求出路,这是保住蜀汉政权最重要的一步。而费祎挑起了恢复经济的大梁。

总结:费祎被杀,这是蜀汉的劫数。

费祎治理下的蜀汉,可以说是蒸蒸日上,这么发展下去,一旦中原王朝内乱,那蜀汉便就有了可乘之机。

因此郭循就出现了,有人说他是司马昭阴养的死士,有人说他是姜维派去刺杀费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费祎被杀,的确是蜀汉的一场劫数。刘禅还想着在皇位上安享晚年了,结果费祎被杀了,刘禅就充当了亡国奴。

参考资料:《三国志》

0
回帖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