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李白是诗仙,确实人间少有,所以也用不着像常人那样去上班。不过,他也食人间烟火,也知道金钱的作用,经常地花钱来痛饮狂歌或游山玩水。他花钱之多,多得令人咋舌,连杜甫都理解不了。而李白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确实是需要我们共同讨论的问题。且不着急,我们一步步探究。
一、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李白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李白眼里面是情义无价,一提金钱,他就做免谈状:“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你看他与朋友喝酒的排场,满桌都是好酒好菜,要花许多银两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一有不顺心如意的事儿,他必然要找几个对心思的人豪饮,根本不在乎花钱多少,与杜甫“樽酒家贫只旧醅”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偶尔囊中羞涩,掏不出现钱,没关系,他宁愿“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也不愿搅了酒兴。既喝之,就一定喝透喝好喝个一醉方休。在盛唐的诗人圈里,李白不是最有钱的,却是最豪爽大方的,因为他不缺钱,更不缺气概。然而,李白并不富有,因为他一辈子都不投资产业,只投资真情,投资山水……
二、李白家境殷实,有雄厚的财力后盾。
有关史料记载,李白出身于一个富商之家。他的父亲李客带领全家,不远万里,由中亚巴尔喀什湖畔的碎叶城回到四川盆地。这一路川资之巨大,绝非平常人家能承担起的,因为李家是富豪之家。全家回到蜀地后,李客经营长江中上游的盐运生意,事业之大,收益之大,我们难以推算。不过,李白从小生活优裕,却是无疑的。有了父亲留下的家底,李白就有了充足的财力后盾。他遍交巴蜀名流,干谒朝廷要员,入峨眉山、青城山修仙练剑,出川云游吴楚,在花钱用度上都毫无问题。不光是父亲给他留下许多钱财,让他衣食无忧,两任岳父也会给他提供嫁妆、房屋等大量的动产不动产。 李白的首任妻子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最后的妻子是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足见李白身价之高。能把女儿嫁给李白,对女方家长而言也是无上荣光,他们岂能在金钱上怠慢。宰相家系名门望族,其品第之高,决定了他们必然用丰厚的嫁妆装点门面。李白也就恭敬不如从命,心安理得地擎受下这两批意料之外的财产。从此以后,李白手头阔绰,出手大方:漫游吴楚时,为救助陷入困境的朋友,他一年内居然花了三十万钱——自己有钱,方有能力急人之困、乐善好施——而朋友到来时,杜甫因为手中恰有三百钱可供沽酒而欣喜不已……
三、李白入朝,享受的也是非同一般的待遇。
李白曾入长安,志在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唐玄宗只把他当个御用文人看待,高力士杨国忠们又排挤他。但是,不管心中是喜欢还是讨厌李白,君臣们都把李白视作世间少有的奇才——既然是“谪仙”,就要有“谪仙”的待遇,绝不能以常人待之。朝廷为标榜“世无遗贤”,也宁愿把他供养起来。李白在朝为官时,做供奉翰林,虽是虚衔,但俸禄不少,足够他“长安市上酒家眠”的。离开长安时,他是被“赐金放还” 的,唐玄宗还为此事颇为愧疚呢。试想一下,以唐玄宗的开明豁达,所赐之金定然不少,数金数十金,肯定拿不出手。李隆基明白,李白蔑视金钱,却不是视之为无用之物的;他挥金如土,赐金少了不行,要赐金就得多赐。否则,李白骑驴东南,遍访名山大川,哪有那么足的底气去做跨越数年的漫游呢?
四、李白声望高,许多人乐于赠予他,资助他。
杜甫是个虔诚的儒生,给人以寒酸拘谨的印象。越是这样,越没有人愿意接近他,更谈不上接济他了。李白则不然,他像一匹独往独来的天马,令人仰视,连皇上都敬他三分。人们都以一识李太白为荣,都视他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人。一旦李白真的来到眼前,他们会激动不已,更有人送上钱财,只求李白赏脸。遇此情形,李白也不忸怩作态,只是笑纳。他每到一地,都有二千石官员郊迎——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态度真诚,所奉银两自然少不了。有地方官的示范效应,其他有钱人更愿意一掷千金来结交诗仙。李白若是一感动,没准儿会为他吟出一首诗来。有了这首诗,不仅会让此人脸上有光,更让他有了炫耀的资本。到了这些地方,李白是白吃白住不用花钱的,走时还带走钱财。有了这种背景和条件,李白才能自信地说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