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崔姓有多少个节度使?节度使和刺史哪个大?

5个月前 (09-17 22:47)阅读1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7716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54335
  • 回复0
楼主
唐朝崔姓有多少个节度使?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唐朝历史悠久,崔姓节度使的数量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视具体的历史时期而定,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三百多年,不同的时期崔姓节度使数量有所增多和减少,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数字,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灿烂的时代,盛唐时期表现为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华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崔姓在唐代官场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崔姓名人,例如崔元翰、崔鹰、崔致远等,他们的政治成就和贡献,都为唐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 崔姓共有10位节度使2 唐朝时期,崔姓是非常
  1. 唐朝崔姓有多少个节度使?
  2. 节度使和刺史哪个大?
  3. 高适投奔的是谁?

唐朝崔姓有多少个节度使?

唐朝崔姓有多少个节度使?节度使和刺史哪个大?

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唐朝历史悠久,崔姓节度使的数量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视具体的历史时期而定。
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三百多年,不同的时期崔姓节度使数量有所增多和减少,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数字。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灿烂的时代,盛唐时期表现为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华等方面的显著特征。
崔姓在唐代官场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崔姓名人,例如崔元翰、崔鹰、崔致远等。
他们的政治成就和贡献,都为唐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崔姓共有10位节度使2 唐朝时期,崔姓是非常显赫的一姓,其中有10位崔姓的将领担任过节度使,他们分别是:崔元礼、崔玄暐、崔日磾、崔汝霖、崔希崇、崔惟俭、崔图南、崔景烈、崔珏、崔懿璋。
3 崔姓在唐朝时期有很高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其中崔元礼、崔玄暐、崔日磾等人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战绩,为唐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清楚。
因为唐朝时期历史悠久,据记载共有数千个节度使,崔姓作为唐代官员中的一个姓氏,可能也有不少节度使。
但是具体数字因为缺乏资料或者资料不完整,无法准确统计。
需要注意的是,崔姓在唐朝的历史地位较为重要,崔颢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崔立言是唐代名将,崔演是唐代诗人等等,他们对唐朝文化和历史都有很大的贡献。

节度使和刺史哪个大?

节度使大

一、职位性质不同

1、刺史:刺史为文职,行驶监察之职。

2、节度使:节度使是纯粹的军职,只能掌管军队。

二、起源时间不同

1、刺史:起源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2、节度使:起源于唐朝初期,朝初年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了军区,委派大将镇守,后来为了加强这位大都督或都督的权威,皇帝给其“使持节”的权力,这种持节的都督有时候就会被人叫做“节度使”。

三、作用不同

1、刺史:,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2、节度使: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

节度使高刺史仅仅是掌握地方上的行政权,而且只管一州,类似现在的各市市长。但财权受限制,没有军权。节度使不光有行政权,而且掌握财权与各州的军权,一般统辖数州的行政权,拥有自行募兵的权利。节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然而后来渐渐地节度使也开始过问民政。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了独揽军政大权的地步。节度使手握军权,如果在任命节度使的问题上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节度使一旦起兵造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范阳(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

刺史,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

东汉初又复称刺史。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郡,以州领县,则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隋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

高适投奔的是谁?

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是韶州(广东韶关)长史,他少时跟随父亲客居岭南。年轻时,他曾经游历过浙、闽一带,也曾经同梁洽游历荆、襄地区。开元七年(719年),父亲高崇文在扬州去世后,家道趋于中落。

高适耻于预进士、明经常科,二十岁前后,第一次西游长安,求仕无成。这次求仕失败之后,高适定居宋城(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讨的地步。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北上幽州,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

此役,“祎等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干帅麾下远遁,馀党潜窜山谷。在随军出征期间,高适创作了《营州歌》《塞上》《蓟门五首》《信安王幕府》等诗篇,这是他边塞诗创作的开始。战争结束后,他自觉未被重喊稿毁用,便回到宋州。

开敬兄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应征赴长安参加王霸科考试,落第,又回到宋州。在此次赴长安应试期间,他结识了王昌龄、王之涣等人。此后,他一直居住在宋州,先后写了《燕歌行》《画马篇》等诗。天宝三载(744年)开始,高适外出游历,曾与李白、杜甫游于单父(山东单县),登琴台,怀古赋诗。

他又东游楚地涟水县,泛舟济南大明湖,出猎渤海,之后在淇上闲居,于天宝六载(747年)回睢阳。在游历途中,他创作《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别业》等诗作。回到睢阳后,他又创作了《别董大》两首。

高适(?-765年2月17日),字达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边塞诗人。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

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郑备,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

0
回帖

唐朝崔姓有多少个节度使?节度使和刺史哪个大?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