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由朱元璋于1368建立,崇祯皇帝于1644灭国,共存在376年的江山。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在元朝后面,清朝前面。
请问明朝未年到至今多少年代?400年左右。明朝末年从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算起,1627年到现在不到400年,崇祯在为17年,现在算过去了四个世纪。明朝末年长期积压的社会矛盾爆发,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关外满清也宠宠欲动,明朝江山风雨飘摇。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而亡结束。四百年中国既有康乾盛世,也有殖民压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强大起来了,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明朝京城是哪个州?明朝的三个都城分别是北都北京、南都应天和中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占领了应天之后,向西讨伐陈友谅,向东击败了张士诚,彻底站稳了脚跟。
应天可谓是朱元璋的崛起之地,但是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想要定都他的故乡,安徽凤阳。 洪武2年,徐达和常遇春带领明军北伐,把元朝的剩余势力彻底赶到了漠北,至此,明朝的江山统一了。于是,定都的事情开始被排上日程。
明朝是宋朝之后唯一的实现全国统一的汉族封建王朝,于1356年攻占集庆路后,将其定为都城并更名为“应天府”。1368年正月,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改称 “南京”,另外朱元璋为了唤醒中原人民的抗元意识,在1368年3月攻占开封后,以开封为“北京”,是为明王朝两京制之端倪。只是那时的开封经历战争的严重破坏,早已没有北宋时的繁华和影响力,更名“北京”已经没有意义,于是朱元璋于1378年又撤销了开封“北京”的称号。 朱棣(永乐帝)即帝位后,改北平为北京,并在北京设行在六部。永乐四年(1406),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后,因组织对蒙古军的进攻,明成祖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在南京监国。永乐十三年又下令营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正式建成。九月宣布册诏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领八府一百三十三个州县,永乐十九年 (1421)二月,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辖有十四府一百一十个州县。两京所属府、州、县,皆直隶两京六部,号称南北二直隶。至此,明朝两京制格局形成。 1425年,永乐帝的继承者洪熙帝决定把首都迁回南京,不过 1425年后期他去世时,回都南京的活动停止,不久其继承者宣德帝再次确定北京为京师。
明初移民年代?明朝大移民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明朝早期迁民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