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把价格压到了比成本还低,难道你能信吗?
因为厂家直接向拼多多直销,每次都是两人都拼单才能发货,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销量。
你也看到了有些商品竟然卖出了10万件的销量,那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本来一件商品的利润需要5元,按正常的售价应该卖6到8元,但拼多多却只卖3元,这看似亏本的操作其实是商家为了销量而做出的策略。
如果按照正常生产的1千个商品来算,商家需要投入2千元的生产成本,而拼多多每卖出5千个商品,就能赚取3元的差价,这就是所谓的薄利多销,销量一起来,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拼多多利用这种方式,既能保证销售数量,又能在市场上保持低价,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不就是商家常说的“销量=利润”的道理吗?
上海地铁能刷手机吗?
在上海地铁的官方网站上,我们看到相关信息后感到非常惊讶,地铁公司决定从本月20日起全面推行刷码过闸的新服务,乘客只要在带有“刷码过闸”标识的闸机前,扫描二维码并使用支付宝完成支付,就可以快速进出车站,遇到手机信号不佳或余额不足的情况时,也可以使用此服务。
这种全新的支付方式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让乘客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地铁服务,对于经常乘坐地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便利升级。
据官方消息,这种新支付方式已经在上海地铁全线范围展开,标志着上海地铁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上海地铁和支付宝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了双方的服务理念,同时也为乘客带来了更加优质、便捷的乘车体验。
公交系统移动支付市场的潜力有多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年交易规模高达86.52万亿元,这意味着每位用户平均一年内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次数约为12.72次,平均每笔交易额为1140元,线下消费类交易的比例正在逐渐上升,整个市场的交易额占总交易额比例达到了27%。
根据交通部发布的信息,“十三五”期间,全国城市的公共交通年出行总量预计将达到1200亿人次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公共交通系统的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探索。
作为移动支付领域两大巨头之一,阿里巴巴和腾讯都积极投入到公交系统扫码乘车和支付的争夺战中,自2016年起,双方就开始布局这一领域,加紧脚步,抢占市场高地。
早在2016年9月,支付宝就在济南K52路公交车试点推出了“公交付款”二维码刷卡乘车的功能,运行一年多后,支付宝宣布正式上线济南,覆盖全市5000多辆公交车。
随后,支付宝还于去年9月22日在多个城市开展“免费乘公交活动”,如合肥、广州、深圳等地,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交系统的移动支付进程。
除了杭州、武汉、深圳等地,腾讯的“乘车码”也已经在青岛、佛山、济南等地上线,两家公司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这场“自留地”之争即将拉开序幕。
随着阿里腾讯在公交系统扫二维码支付方面取得的进展,未来的公共出行支付环境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在这场移动支付领域的竞赛中,谁能更快更高效地占领市场份额,谁就能在未来的商业战场上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