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磁感应
充电底座及手机终端分别内置线圈,当两者靠近时,发射线圈发出特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使接收线圈产生电流,从而实现能量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转移,开始从充电座向手机供电。
2. 磁共振
磁振器由一个小电容并联或串联的大电感线圈组成,共振频率是能量传输的关键,两个线圈作为共振器,发射端以10MHz频率振动,向周围发送电磁场;接收端需同步振动,接收此能量。
相比电磁感应,基于磁共振的方式实现了更长传输距离、高效供电,并且是多对多的供电方式,电路调频难度较大。
3. 无线电波
原理是将环境电磁波转化为电流,通过电路传输电流。
4. WiFi无线充电
包括无线接入点(路由器)和定制充电传感器两部分,无需替换传统无线路由器,只需安装软件,即可实现远距离小功率充电,自动随时充电,但转换效率低,充电时间较长。
5. 超声波无线充电
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将电力隔空输送到15英尺(约合4.6米)外的地方,用户仅需使用专用无线充电套,即可在充电时手持手机在室内移动。
该技术安全性高,接收器成本低廉、体积小巧,除无线充电外还可实现数据传输,但最终产品在价格、功率、速度和安全性方面难以满足预期。
6. 聚焦光线
微软研发的新技术“AutoCharge”,可通过摄像头监测桌面手机位置,自动定位并为其充电,系统包含监测模块和UltraFire CREE XM-L T芯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