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先学习技术比直接创业更有价值。这种观点基于两个主要理由:一是技术技能可以迅速转化为实际收益;二是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传统商业模式的增长速度。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风险,包括对个人兴趣、时间管理和长期职业规划的关注不足。平衡学习技术和创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考虑自身的价值观、目标和资源分配,对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
当前社会是先赚钱创业还是先学技术?
这个问题吧,我想我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不是因为我成功了,而是我在路上,说的不对的地方我们可以交流。
以下是我分享的内容,这只是占个位置,现在正式回答。
本人毕业于985高校,研究生和博士就读于另一个电子信息类985高校,在博士二年级时我选择了退学,未能获得博士学位,对此,我不后悔也不希冀,因为我是一个比较自知的人,我知道我承受不了约束,我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轨迹,因此我害怕进入大公司工作,养家糊口而不愿冒险搏一把,我在博士一年级时与女友投资了一笔钱做了一个小型生意,随着生意的发展,我妻子无法承担这份事业,并且不敢让事业失败(一旦失败,投入的资金不仅无法收回,还会亏损),所以我根本不可能一心一意回到学校专注于研究。
我退学了,一方面帮助妻子理顺员工关系,另一方面指导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尽管如此,由于经营状况良好,我们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但这并没有动摇我对创业的渴望,我的能力足以支撑我在这个行业中取得成功,所以我决定将精力转向其他领域寻求机会。
我再次强调我的家庭背景,我的家乡位于重庆的一个半高山地区(重庆市云阳县歧阳乡),海拔不高,但资源匮乏,祖父母世代依靠农业为生,没有其他的出路,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辛勤劳动一年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几乎没有剩余,正是这种贫穷激发了我的读书热情,我出生于1986年,上过当地中学,虽然中考成绩不佳,数学只得一半分数(几乎满分),但我仍然顺利进入了我们县里第二好的高中,虽然高中期间受到青春期自我觉醒的影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排在年级前列,但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却遭遇了巨大挫折——我们地区的考生多为中专生,大学名额有限,我最终以高出重点线70分落榜,勉强进入了第三等级的985院校(即北航动力工程与飞行器设计),复读后,我又以超出重点线7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一个正常的985院校(我村的第一个正常大学生)。
我一直怀揣改变命运的梦想,高考再次失利后,我决定重返985院校继续深造,尽管学校优秀,专业实力强,但我不愿投身基础行业的大生产,因为技术难以独立掌控,我改读了一个通讯工程的硕士学位,希望通过掌握技能实现创业,但导师的选择使我感到失望,这促使我思考是否应继续按照既定的道路,或是前往研究所或中兴华为混日子,我的经历告诉我: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失去的,失去则不必过于在意,我和女友一起创办了一所幼儿园,回到了之前的话题。
我没有鼓吹放弃学业,退学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至于要不要先学技术还是先创业,这是一个我现在正面临的难题。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拥有资源和能力,你为什么还要学技术呢?对于创业而言,哪些因素足以让你继续前进,如果你跟我一样没有背景和资源,你必须学习技术,学习技术需要一种方法和自我认知,我是从小自学,长大后自学的人,你需要我学习什么吗?我可以自学任何领域,这并非常规能力,虽然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天赋,但你也必须有所追求。
当你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可以学习的人,下一步就是确定你要做什么,学什么,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明确你要学什么,做企业服务和做个人服务的技术是不同的,企业服务的产品主要依赖于PC端,而个人服务则主要依赖于移动设备,寻找机遇和解决痛点并不重要,这些话题不在技术层面,我想做一款面向C端的服务,希望开发本地社交电商,本地社交电商就需要制作APP、建立公众号、开设头条号、搭建网站后台等,同时还需要编写C语言插件(云计算出现后,不再需要这种技术),你需要掌握的是一个广泛的知识体系,根本无法深入某一领域,作为一名创业者,你不需要成为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通过开发第一代产品,确保产品能够自我盈利,然后吸引合作伙伴进行滚动投资,这样,你可以清晰地理解技术与商业发展的脉络;反之,如果你不懂技术,可能会让专业人士专注于他们的优势领域,从而做出更好的产品。
马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精通电子商务,并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创建了蚂蚁金服这样的公司,他的确是一位出色的商业领袖,但他没有成为技术领域的专家。
对于创业者而言,最重要的建议是:至少要学会开发APP,这是创业成功的基石,拥有这个能力,还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你随时都可以重新站起来。
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我的同学中有许多技术高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创业经验(我还算是例外,我喜欢尝试新的事物),能拿到高薪的人通常不愿意主动挑战自己,创业就是一次冒险,只有克服难关才能成为演讲台上的人,创业失败后,没人记得你,除非你有过辉煌的经历。
关于中国的创新问题,我不得不指出,中国尚未真正达到“真正的创新”状态,而只是处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状态,很多人谈论“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都是停留在落后阶段,真正的创新意味着突破现有边界,开辟全新的道路,即使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不一定意味着有了真正的创新,因为跑道是别人设定的,规则是由他们制定的,单纯的领先并不能被称为创新。
做一个旧产品的新型号并不等同于创新,比如市面上常见的三十几码或四十几码的鞋子,即便你是七十码或八十码的鞋子,也不能被视为创新,真正的创新在于创造出从未存在的东西,举个制造业的例子,无论是传统车床、磨光、刨削还是新兴的电火花加工和线切割加工,这些技术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产品如汽车火车、电视手机等,也没有中国人首创,即使是所谓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也没有任何一项是中国人首创的,用“发明”这个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令人怀疑其文字表达水平。
准确界定“创新”的定义,可以通过观察一般被认为“改善有余,创新不足”的日本人在做的事情来看,干电池、隧道二极管、新干线、蓝色发光二极管、胃镜、方便面、卡拉OK、自动闸机、电饭煲、DVD、笔记本电脑、电吉他、稀土高能磁铁、味精、冲洗马桶、二维码和活动铅笔都是日本发明的,这些人虽然被称作“没有什么创新能力”,但依然创造了大量影响世界的成就。
我相信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创新,而且在未来将会更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创新,重大创新更是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