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什么时间开始负责华为手机_华为鸿蒙研发了多少年

4分钟前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9401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88024
  • 回复0
楼主

余承东什么时间开始负责华为手机

2011年初他正式接手华为的消费者业务。

十年前国内手机市场被运营商主导,利润微薄的低端贴牌机是国产手机厂商的主力产品,而在余承东上任后,华为逐渐放弃了利润微薄的低端贴牌机,开始研发自有品牌的中高端智能机。虽然期间也历经失败,但华为的手机业务踩上了智能机和4G的风口。

2018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首次超过运营商业务,成为其第一大营收支柱。2019年华为以约2.4亿台智能机的出货量,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在2020年上半年,消费者业务依然以2558亿元的收入,占据华为整体营收约56%。

但芯片被“卡脖子”,让华为的手机业务遭遇生存考验。

华为鸿蒙研发了多少年

华为鸿蒙是华为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曾在2019年8月首次发布。华为公司曾表示,鸿蒙操作系统的研发历经十多年,一直关注着未来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而最终发布的鸿蒙1.0版本则是在5年内研发完成。在此基础上,华为正加快推进鸿蒙的全面升级与普及,力求实现“一次开发,多端同享”的技术愿景。

华为2009年开始,十年磨一剑终于铸就方舟编译器,是不是太执着,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先从华为方舟编译器的研发历史说起,跟据华为方面的介绍,在2009年华为就成立了针对编译器的研发项目,从时间上看这跟华为自己的操作系统研发时间非常吻合,可以讲华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着手搭建自己的系统生态了。

从2009年成立研发团队之后,一直到2013年华为都在研发编译器HCC,最终在2014年搭建起了编译器的主架构,在2015年推出编程语言CM,这个时候华为的编译器项目可以讲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因此便在2016年该研发团队扩充成为了专门的实验室,从那时候起,方舟编译器的研发工作正式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最终才得以在2019年跟大家见面。

余承东什么时间开始负责华为手机_华为鸿蒙研发了多少年

其实从方舟编译器的研发经历来看,用了9年的时间、几亿美元的投入、前后上千人的研发队伍,整体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方舟编译器属于底层编译,说实话这种研发工作是最不容易出成绩的,我们不要看华为目前有这么多取得突破性的技术,但其背后则是数量更多的失败项目作为企业发展的代价。

所以这就不仅有人会有疑惑,为什么华为非要执着于这种投入大、见效慢的项目呢?我们都在讲所谓的“资源整合”,直接拿钱买现成的解决方案不是更省事儿吗?这一方面跟华为的发展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外部市场环境逼的自己没办法,只能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生存下去。

余承东什么时间开始负责华为手机_华为鸿蒙研发了多少年

举个小例子吧,在2000年初的时候,华为因为错过了小灵通的发展技术,当时自己的业务发展非常艰难,而那个时候中兴正因为小灵通业务赚的本满钵满,之后到了2004年前后,市场上兴起了一种叫做“数据卡”的联网硬件,凭借这种“数据卡”可以让电脑实现无线联网,而当时在欧洲地区主要的参与者就是华为、中兴跟思科三家企业。

而这个时候华为企业产品质量算是不错的,但是相对于中兴来讲,华为的供货速度则明显跟不上,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个“数据卡”里面有一颗通信芯片的核心元器件,当时华为、中兴都是由高通供货,但在高通那里中兴的优先级别是远在华为之上的,因此每次都是中兴具有更多的先发优势。

于是乎在那个时候,华为就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通信芯片,后来才有了华为的巴龙芯片,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明什么呢?首先市场环境一直都是不公平的,无论是什么行业,只要你的核心技术依赖于外部,那么你就必然会收到牵制,这个时候的你要么就忍气吞声,要么就发奋图强,而华为明显选择的后者,华为这种居安思危的精神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做交换机的时候,也都有体现,很多其他厂商都选择做个组装厂,但任正非团队则坚持选择退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去的产品,这才一步步做大。

所以来讲,这并不算是执着不执着的问题,而是你想要发展壮大还是小富即安的问题,而且一般选择小富即安的企业,多半也都被市场所淘汰,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是市场逼着你不得不这么做。

余承东什么时间开始负责华为手机_华为鸿蒙研发了多少年

既然说到这里了,送给大家一本书《华为传》吧,讲述的就是华为自诞生到最终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上文中的例子也是援引于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给我发私信“华为传”获取。

我是木石心志,喜欢就点赞支持下吧~

谢谢您的问题。华为打造方舟编译器,是市场、战略需要,然后才有执着。

是战略与发展眼光。第一,华为当年做编译器的时候,整个信息产业基础投入不足,业内乐于做上层应用,比如游戏、搜索、小程序,这样回报快。华为做编译器是偏向底层的系统软件,难度大,不挣钱,经验少,人才缺。第二,同行在谷歌、高通等生态圈上创新发展时,华为却回溯源头、底层,研发方舟编译器、操作系统,为自己的生态圈布局,从根源上动摇了谷歌安卓系统的绝对垄断。第三,今后随着方舟编译器逐步推广,产业链上更多的软硬件厂商会认识到,现有生态和系统之外,还有一个华为存在,逐步认可华为的底层技术。包括BAT等在内的科技互联网企业,有可能会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方舟编译器配套,华为的生态圈自然就形成了。第四,华为的思维就是做标准、做连接,比如方舟编译器是底层软硬件接口技术,华为HiLink标准就是为物联网连接准备,这些都远远比智能手机要高端、影响力力更大。

是市场与技术策略。第一,现有安卓手机的系统架构是“边解释边执行”,出现使用卡顿,运行不流畅的问题,这个技术痛点需要解决。方舟编译器将程序一次性编译成机器指令,让智能手机CPU顺畅运行,效率自然提升。第二,在市场方面,苹果iOS是独一份,运行也非常流畅。但是安卓阵营厂商就非常多,如果面向安卓做编译器,就可以联合更多的厂商和资源,先把安卓系统做的跟苹果iOS性能不相上下,苹果的优势就会被极大削弱,“果粉”也许会转为“花粉”。第三,华为方舟编译器强大的适配性,也在提醒安卓,永远不要拿技术来压制华为,华为有自己的选择余地。是执着与坚持不懈。任正非说华为是有理想的公司,巨大的科研投入,不仅是工程技术创新,也是深入研究数学、物理、化学、脑科学、材料学等基础学科,为今后数十年的战略布局。现在回头看方舟编译器、华为芯片,都印证了任正非的话。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构建生态就是绕不开的话题了。构建生态,可以是全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之下的NPU、TPU,也可以是体量、技术、品牌支持自建生态,华为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在基础领域的常年不懈投入,在如今越来越重视底层、系统的大环境下,已经见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0
回帖 返回数码

余承东什么时间开始负责华为手机_华为鸿蒙研发了多少年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