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一小学政教主任逼学生吃垃圾,十几名学生们为什么会真吃呢_有的学生总是违纪,教导无效,还打扰他人,但又不敢管,咋办
河南周口一小学政教主任逼学生吃垃圾,十几名学生们为什么会真吃呢
河南周口“逼着”学生吃垃圾事件真相浮出水面
10月15日,河南周口市扶沟县教体局安全办负责人,就“老师让学生吃垃圾”事件回应称,该县水泉学校六年级4名学生被“逼着”吃垃圾。汴岗乡水泉学校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小学,9月7日晚8时10分许,该校政教主任江老师到寝室检查卫生,发现值日学生没有打扫卫生;很生气的江老师说了句“把垃圾吃了”,说完后便离开寝室,结果该寝室4名学生真就把垃圾吃了,垃圾是散落在地上的废纸、塑料包装袋、水果壳等物。有事实证明“江老师没有站在寝室里守着学生吃,学生吃是因为害怕江老师”。目前,涉事老师已被检方批捕,学校正在整改中,学生身体无大碍。
十几名(已证明只有4名)学生为什么会吃下垃圾?
从气势汹汹的网络讨伐中,可以看出,学生吃垃圾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害怕江老师”。学校政教处主任是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其地位仅次于校长和副校长,位居学校第三号人物,是学校实权中层领导干部;政教主任官不大,但是“官威十足”,学校里教师和学生都会惧怕其三分;这恐怕也是汴岗乡水泉学校4名小学生,在听到其气话“把垃圾吃了”的批评教育时,学生也照做不误的主要原因。政教主任是典型的政工干部,每天面对的都是那些经常犯事的“坏学生”,摊谁也没有多少好情绪,这也是其职业特点决定的,如果不“凶”一点,这工作还真的做不来,大家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一味地对政教主任口诛笔伐,你来做做试试,可能还不如江老师呢!
从“吃垃圾”学生的年龄看,几乎都是11岁的孩子,差不多就是四五年级的学生吧,真的适合离开家庭寄宿吗?11岁以下的孩子别说价值观了,就是是非观也没有真正形成,让他们完全寄宿在民办学校里,家长的心得有多大?难道不是亲生的吗?11岁以下的孩子还只是刚刚脱离了儿童的少年,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还是很大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需要父母耳提面命,反正笔者是不能理解,搁在我的孩子身上,我是绝对不放心让孩子寄宿在学校里的。汴岗乡水泉学校4名小学生因惧怕政教主任,真的就把垃圾给吃下肚子里去了,这里肯定有政教主任的教育不当;但是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缺失也不可推卸,我们做父母的,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乱吃东西,特别是脏东西,随便吃下去会生病,甚至会要命,4个11岁的孩子一点也不懂吗?
从学生“吃垃圾”的处理结果来看,笔者实在是看不明白,对江老师先是刑拘,后是批捕,法律可以乱来吗?首先、无论是先前的刑拘还是后来的批捕,都必须以违反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才可以,江老师就是说了一句话,就违反刑法、触及刑罚了吗?照这样去处罚,那么政教主任真的是没法干了。其次、轻微违法和犯罪完全是两码事,江老师的言行,以及所带来的后果“学生身体无大碍”,充其量也不过是行政行为失当,最多也就是行政违法,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撤职都过分了,何况是当成违法犯罪分子对待,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再者、学生“吃垃圾”事件,初中高中这么说过的政教主任多了去了,也没见过哪个学生真正吃过;汴岗乡水泉学校4名小学生真的吃了,除了江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外,作为小学生家长让这么小的孩子寄宿,也同样负有监护不到位的责任,把所有的账都算到江老师一个人身上,笔者觉得不合理、过分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江老师的说法和做法确实很气人,但是气人不代表违法犯罪了,法律是不可以被气势汹汹的民意所绑架了!笔者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江老师究竟违反了我国《刑法》的哪一条哪一款?就这么刑拘和批捕江老师了,到底法律能不能站得住脚呢?
(涉事学校)
事发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的一所寄宿制民办小学。9月7日晚8时10分许,该校政教主任江某到寝室检查卫生,发现值日的六年级学生没有打扫卫生。很生气的江某说了句:“把垃圾吃了!”说完后便离开寝室,结果该寝室4名学生真就把垃圾吃了。垃圾是散落在地上的废纸、塑料包装袋、水果壳等物。随后,学生出现腹泻、胃部不适等症状。
据称,“江老师没有站在寝室里守着学生吃,学生吃是因为害怕江老师。”事件的最新进展是涉事老师被检方批捕,两校长被免职;学校正在整改中,学生身体无大碍。
对此事件,在震惊之余,笔者猜想网友也许有以下疑问:
一,当下,师德划红线,学生安全大于天,为何居然还有教师这样冥顽不灵?这样肆无忌惮?
二,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学生故意这样做,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先说“疑问一”,即为何还有教师这样冥顽不灵、肆无忌惮。
对此,笔者认为,这是教育工作的矛盾的地方之一。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但教师也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情绪失控,言谈举止失当,在所难免。
举个例子。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今年暂时充当起了学校的体育教师。刚开始,在给小学一年级上课的时候,笔者常常感到黔驴技穷,面对着60多名完全不听约束,各行其是的小孩子,总是会大光其火。你教他们“立正”,我偏跑来跑去;你喊口令“齐步走”,他们偏偏一窝蜂跑散了……拉回来一个,跑掉了一群。任你把哨子吹炸了,再声色俱厉,也基本不管什么用。为此,我上课时就把刻着“戒”字的所谓戒尺随时带在身上。自从我打了那个名叫“校晴烁”的小同学的屁股之后,他们才算有所收敛。
体育教师受到学生欢迎,课间常有小朋友跑过来不由分说就拽住了我的衣服,然后就是一群孩子跟上喊着叫着开起了“小火车”。在课间一看见小孩子跑过来,我常常拔腿就跑,躲进办公室才算了事。
大前天下午又是如此。我挣脱不了,玩笑间接过一名学生的跳绳挥动着吓开他们。也看到了有一名男生捂着脸跑到一边,但急于逃开也没顾得上去细看。下午放学后看看一名从外面又跑回学校的小男生脸上有一道红印子,我截住他问脸上是怎么回事,以为是与别的同学打架了。不料,他说是体育老师弄的。我很吃惊,已经完全忘了下午的事情。我再问,是我吗?他说不是。我忽然想起下午的事情来,想起当时就是这个孩子。我赶紧问他家长的电话,他说不知道,然后就跑开了。放学时见到了孩子的奶奶,我解释了一下,孩子的奶奶直说“没事”——但是,假如学生家长给孩子拍照作证据,然后到主管部门投诉,不依不饶,结果会怎样?
所以,尽管师德天天讲,尽管媒体不断爆出教师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被严肃处理,但是具体到学校工作,就像江某这样,就像笔者这样的,你说是师德水平低下也行,你批评闭目塞听不愿学习也罢,反正应该还有很多。
(曾被我惩罚的校同学)
针对这个事件,有人说“学生不打扫清洁,江老师有100种处理方式,但他用了最不应该的方法”。说得很好;但具体到做事,真的很难。
当然,让学生“吃垃圾”,哪怕是仅仅口头说一说,并没有真的逼着学生,这也太过分了。既然因此有学生中毒,他必须承担责任。我没有任何异议。同样,假如我因用戒尺打学生屁股和用跳绳伤了学生而受到处分,我也认了。但我也必须再一次说明: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也真的很难。
再说“疑问二”,即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学生抱着“同归于尽”的态度,决心把江某“拉下马”。我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
据周口市扶沟县安全办主任卢清河向媒体记者介绍,4名学生中3人已出院,一人转往郑州治疗,身体也无大碍。“这名转院学生的家长要100万元赔偿,我们建议家长走司法程序。”您看, “身体也无大碍”却“转往郑州治疗”又索要“100万元赔偿”,是不是有意把事情弄大?
至于学生为何要做如此牺牲,为何这样决绝,我猜想可能是对涉事教师江某怀恨已久,或者是对该学校有很深的积怨。
假如事实真是这样,被我不幸而猜中——这也算是学校和教师“种恶因,收恶果”吧。
有的学生总是违纪,教导无效,还打扰他人,但又不敢管,咋办
目前还真是没有更妥当的方法。这就是师道衰落的表现。自古“严师出高徒”。可是现在都学习西方:孩子不能打不能骂,要尊重孩子的人权,要跟孩子交朋友。于是老师就无所谓适从了。对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顽童,非常头痛,不管吧,任由他烂下去又于心不忍,管吧,家长要找你算账。你得罪他家的小祖宗,那还了得?告你一状,不丢工作也要掉层皮。
昨天我还看到一个新闻,有校长说,宁可教学平平也不让老师体罚学生。这虽然是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但在目前的教育生态环境下,也许是最佳选择吧。
我以前在补习班教小学生时,就因为我年轻气盛,试图对学生德行,言谈举止,学习全面负责。结果常常有家长告我的黑状。校长总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可是如果周围都是坏人,你做个好人有啥用?如果你在正规学校,这样教没问题。可是他们来是提高分数的,他为人怎么样你管他干啥?他家长都不着急,你着啥急?”
后来我也学乖了,学得圆滑了,学会睁只眼闭只眼了,才消停了,没人告我的黑状了。[呲牙]
为什么教导无效?使用的方法不恰当。
为什么不敢管?使用的方法不被认可,既不被家长认可,也不能社会认可。
对于那些难管的孩子,更需要用心(需要老师多操心)。
探求孩子为什么犯错
探求为什么不是问孩子“你为什么那样做”,有些年幼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不能对自己的目标和动机做出纯熟的洞察和认知。
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物品毁坏、身体受伤或打打扰、侵犯他人,造成关系的损害。对这些情况来说,探求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我们应该对是什么驱使孩子违反纪律、打扰他人,甚至愤怒殴打或者出言中伤别的孩子感到好奇,仅仅管束行为进行惩罚是不够的。人类行为受目的驱使,我们有必要知道行为背后藏着什么,如果只关注行为,而忽视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就只能看到症状而非引起症状的病因。如果只顾及症状,那么针对症状的治疗就会反反复复。
如果我们去探求为什么,通过琢磨孩子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允许孩子在我们仓促做出判断之前解释这个情况,最终能够获取来自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数据,而不再仅仅是根据猜测。在探求为什么以进行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时,我们让孩子知道了老师(或家长)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很关注他们的内心体验。
想想怎么对孩子说
如何与无法自控、无法做出明智决定的孩子进行交谈?要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我们对孩子说了什么非要重要。信息是相同的,但传达的方式不同,给人的感觉则截然不同。好好讲与带情绪的讲,都是给孩子的行为设限,都传递着同样的要求,但给孩子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怎么说决定着孩子对自己和我们的观感,决定着他们能学到什么待人之道。另外,怎么说,能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此时的反应,决定我们是否能收获一个让大家都更开心的好结果。如果孩子感受到了你与他之间的“情感连接”,才能将他带入一场愉快而有趣的交流当中,那一般来讲,孩子转为合作状态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正是这个怎么说。如果我们的方式是充满尊重的、平静的、甚至是有趣的,那么我们在管教这件事情上就能更有建树。
管教孩子在于教
大脑神经元是会一起被激活,并连接成网络的。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此时做出了糟糕决定与彼时感到愧疚和不自在之间是有着天然联系的。大脑会被驱动着去回避那些带来消极感受的体验,所以如果孩子做了什么违背良知的事情,这种自然产生的令人厌恶的感觉会在他的意识思维里飞驰而过。但是如果我们帮助他意识到了这些感受和情绪,它们就可以成为道德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依托。孩子的自律和执行能力会得到开发,即使家长不在身旁或是无人监管,这些能力也会发挥效用。孩子就是这样把这些东西刻入神经突触内。我们的神经系统可以成为我们的最好的向导。
老师或家长要去帮助孩子的大脑进行学习。与孩子一起进行反思能够帮助他意识到内心的暗涌,管教的要义在于教,而教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
遇到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给行为命名。
(注意,这不是贴标签!与贴标签的区别在于,这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还要帮助孩子停止行为。贴标签是指说的人这样认为,但并没有帮助孩子进步。)
如逗女同学玩,叫“调皮”。描述具体行为,如拍打同学闹着玩,若同学不高兴,不要再一次闹着玩,给孩子解释,如果做了同学不喜欢的事,同学表示讨厌,再去做就叫“打扰”也叫“侵犯”,打扰或侵犯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
要耐心,没理解的情况多说几遍。或者和孩子能理解的其他不礼貌行为进行比较,告知这是同样的意思,都是不礼貌。这样的引导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再看到同样的问题,就再做一次对行为的解释,还要让孩子自己说岀来这是什么行为,让孩子答应下次不能这样做。(老师或家长的态度要始终对孩子报以同情、理解,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帮助他。)
当孩子打扰或者侵犯同学时,不仅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还要让孩子给同学道歉。这种引导可以培养孩子“修复裂痕”。处理好人际关系。
如果是孩子上课爱动、注意力不集中,描述孩子的行为(不是批评,注意语气和态度),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强调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行为,重复描述正确的行为。这样做帮助孩子构建大脑神经回路,促进孩子大脑皮层发育,帮助孩子进步。
只要不是让孩子感觉到你不是讨厌他,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帮助他,孩子就会处于接纳的状态,就能听进去你的描述。再通过反复的强调正确的行为,就能构建孩子大脑相应的神经回路链接,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