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周前 (03-08 00:20)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9056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81139
  • 回复0
楼主

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有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尽管在历史上廖化并非能力一般,一钱不值的平庸之辈,但也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蜀汉后期人才凋零,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事实。造成蜀汉人才断档的根本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蜀汉立国的基础条件是最差的。三国中,曹魏雄据北方中原大地,在当时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地广人多,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士家大族也多聚居中原,因此曹魏人才辈出。孙吴久据江东,经营多年,代表了当地政权,人心归附。而蜀汉虽地处天府之国,可是仍位置偏远,偏安一隅,占据荆州之地也是很小很落后的那一部分,人口基数小,因此从人才产生的基础条件讲,蜀当是最差的。

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蜀汉背负了外来政权的原罪。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刘备是河北人,打着恢复中原汉室地旗号一路颠沛流离,最后在蜀扎下脚根,因此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刘备立国后政治势力主要有以关羽、张飞、糜竺、简雍为首的创业派,以诸葛亮、蒋琬、费祎、魏延、黄忠为首的荆州派,以李俨、法正、孟达为首东州派,以及益州本土派。为了巩固政权,以刘备及以后诸葛亮主政都是重用本派及荆州派,拉拢东州派,打压益州本土派,所以益州本土的豪强及士族势力对蜀汉政权的认同感是存在问题,人才不得出。

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蜀汉用人机制缺陷明显。在认人和人方面,曹魏的曹操强调“唯才是举”,敢于起用出身下层的寒门人物。而刘备政权用人机制不灵活,还是延续东汉的察举制,更多强调孝廉等德行方面,造成真正有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的人无法选出来。刘备及以后诸葛亮的用人风格都是都主张以仁德,以法治治国,所以蜀汉后期的人才,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道德标准很高,很有才学,要么谦谦君子,要么是酸儒,就是中看不中用。在和平时期,有德有才学的人治理国家是可以的,但在开创基业,开疆拓土时期,还是要有有谋略、有血性,有开拓精神的实战型人才。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回顾一下以前,刘禅的父辈们是如何做的。

首先是刘备

要说穷,当年刘备是真穷。一穷二白,没有个栖身之地。他今天投这个,明天投那个,总是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奔波。

可是,刘备有志向。他舍得受苦,也知道到处网罗人才。当他听说卧龙凤雏得一个可安天下,就去请卧龙,三顾茅庐,什么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他请贤的一片心。

为了笼络赵云,曾经摔阿斗,留下了“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的话把。

曹操

曹操也是礼贤下士的。即便是他总说,“宁愿我负天下人 也不许天下人负我。”他听说许攸来投,都顾不得穿上鞋子,就跑出去迎接。

为了收服关羽,曹操上马金下马银,又赠给关羽金钱、美女,又给官做。

陈琳曾笔伐曹操,侮辱曹操祖先。可曹操怜其才,不赐死他还留下重用。可见,曹操是怎样礼贤下士。

孙权

同样,孙权也不礼贤下士的,而且他还善于用人,并且能审时度势。

反观刘禅,他只知道享受。人们都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在位41年,身边可谓贵人不断,可他的生活腐化,特别昏庸。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就是一个甩手掌柜的,完全依靠诸葛亮。一句话,全凭相父做主,以至于活活累死了卧龙。

诸葛亮死后,先后有蒋琬、费袆、姜维辅佐,可刘禅依然是碌碌无为。

刘禅向他父亲当年那样,国家没有人才,就去请贤,或者积极的培养人才,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蜀国的人才也不会青黄不接。

一个只知道享乐而不知道有作为的皇帝怎么能成功呢?

所以,我认为蜀国人才凋零的原因来自刘禅。

三国时期蜀国的人才凋零根本原因有三,而这三点问题又都是蜀国难以解决的。

一、人口基数小

蜀国自关羽襄樊之败、刘备夷陵之败后,就彻底丢失了荆州,唯有益州在手。因而,蜀国是三国鼎立中,地盘和人口最少的一方。

根据诸多史料记载,三国后期的在编人口大致是:蜀国94万,魏国443万,吴国230万。

显然,三国的人口差距是极明显的,蜀国的人口基数相当之小。当然,除了在编人口,还有私有人口没有算,比如部曲、佃户、奴婢、逃亡者等等。不过这里无需计较,因为算上私有人口,显然蜀国只会更落后,所以在编人口就足以说明问题。

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孙权赤乌五年,有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通典》

三国同属于正宗的华夏政权,有着共同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可以默认三国的教育水平大体一致(即便不一致,蜀国的教育水平也不可能赶超魏、吴),都是以老祖宗留下的国学经典为主。

△三国行政区划

那么这时人口的差别就会导致成才人数的差别,人口基数大的魏国容易出更多的人才,而人口最少的蜀国则是最吃亏的。

《礼别名记》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白虎通义·卷六》

借用东汉班固编撰的经学集《白虎通义》来作个参考说明:

从五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茂”;从十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选”;从百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俊”;从千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英”;从二千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贤”;从万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杰”;从一万名“杰”中选出的人才,可称“圣”。

并不是说上面这个标准是固定不变、绝对正确的,而是我们从中可以直观地理解人口基数与成才人数的关系。从大数据层面来说,相同教育水下,人口越多的国家,成才人数越多。所以,蜀国人才凋零与国内人口较少有着非常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势力吸引力不足

刘备是草根出身,虽说有宗亲身份护体,但那其实是虚的,没多少说服力。前期的刘备要实力没实力,要地盘没地盘,所以刘备的元老系部下人数不多,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等人。而如田豫、牵招、陈群、袁涣、陈登等刘备曾经的部下,最终都因为刘备自身的综合吸引力不够而离开了刘备。(或许这里面还应该加一个情况特殊的徐庶)

△刘备

那么等到蜀汉政权建立了,刘备终于有地盘了,但是一来前期的人才大分配已经完毕,人才格局已基本固定,少有人才是无主的。就算真有无主的人才,那也会在本国就近出仕,除非像姜维、夏侯霸这种出现特殊情况的,否则会抛家舍业、跨国效力的人才很少;二来刘备的身份问题依然是三国君主中垫底的,魏晋南北朝前后是世家门阀的强盛时期,社会风气十分看重门第血统。刘备在很多世家眼里就是一个织席贩履的老兵痞,这也体现了刘备的身份在对人才的吸引上有着较大的劣势。

所以综上分析,刘备因为综合吸引力不足,导致前期人才“失血”过多,元老班底薄弱;后期虽然大器晚成,但是出身低微、地域限制也大大影响了他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外来人统治本地人

蜀汉政权其实是“外地人统治本地人”的模式,大致分为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

前面说了,元老派本就底子单薄,关羽、张飞、简雍、糜竺、孙乾等人死得又早,所以元老派奋斗了大半生,但刚发完红利就都相继离世了,只留赵云、陈到等少数几人,已经难成气候。

元老派倒下了,那荆州派便成为了实质上的高层派系,比如诸葛亮、庞统、刘巴、廖立、伊籍、霍峻、黄忠、魏延、赖恭、冯习、蒋琬、费祎、马良、马谡等,后期诸葛亮自然是这一派的领袖。

刘焉当年招揽入川的东州派也紧随其后,成为了蜀汉第二大派系,比如法正、射援、庞羲、李严、许靖、董和、吴懿、吴班、董允、孟达等,本来法正和许靖死得也早,但是刘备临终又把李严扶了起来,但相对还是很松散。

益州派就是所谓的本地派,代表人物有黄权、李恢、张裔、马忠、谯周、王平、张翼等。

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是庞统等人死后,荆州派始终有诸葛亮这尊大神坐镇,所以益州派也难以翻起浪花。为了更好地压制益州派,荆州派自然会拔高东州派,以形成联合压制的局面。那么,不用多说,益州派要适当地用,但还要把握度,不可让其占了上风,这势必会导致本地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千古良相诸葛亮

但是荆州派和益州派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后补人才不足。原因显而易见,三足鼎立,蜀汉只剩益州,从地域角度看,跨国招募人才远比就地取才费事得多。所以,我们看到蜀汉后期荆州派和东州派的优秀人物基本都消磨殆尽了,又青黄不接,所以蜀汉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结语

综上所述,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人口基数小、势力吸引力不足和压制益州系。不过在我看来,重用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是对的,因为以益州派的调性和能力,估计早就投降了。也只有荆州派的人杰,才能助刘备整合蜀汉之力,使得蜀国得以存续了那么久。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累死的。为什么?因为他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为什么?说明他谁都看不上,谁都不相信。这就是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了,因为诸葛亮太聪明太能干了,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太高了,导致很多人才很难选拔上来。不像刘邦那样的混混,只要看到个识文断字能说会道的都觉得是个人才,赶快给人家一个官做做。哈哈哈哈,所以领导太能干太聪明也不是一件好事啊哈哈。

三国时期,因为人才决定了国势的兴衰,所以各国都很重视人才的招揽。比如刘备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取得大胜。曹操得知是法正为他出谋划策后,就感叹说自己把天下的人才招揽一空,却为何漏掉了法正。可是到了蜀汉末年,蜀中的人才匮乏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蜀汉人才储备的先天不足。

刘备这个人出身平民阶层,历史上说他有高祖之风,实际上间接指出了他的缺陷。当年汉高祖刘邦虽然也出身平民,但是他注意招揽人才,在他起兵之前,就收罗了萧何、曹参、樊哙这些人。这些人成为刘备起家的班底,随同他开创共同的事业。

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人,刘邦是不足以取得天下的。在他起兵之后,有了张良、韩信这些出色的谋臣武将,刘邦的事业才走上正轨。刘邦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就指出,萧何、张良和韩信各有所长,都是人杰,他们为自己所用,自己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刘备起兵前后,与刘邦也大体相似。他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处事能力,拉起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中有关羽、张飞这样的良将,也有乌丸杂胡骑这样的精锐,可是他与刘邦相比,恰恰缺少了治国理政和运筹帷幄的人才。这在长期时间里,成为困扰刘备的难题。

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建立起自己的军政班底的时候,刘备还在为访寻人才而奔波。他后来对他人诉苦说,自己为了寻访人才,走遍了各个地方,都无法如愿。直到他来到荆州,这个问题才逐渐得以解决。

那些不满现状,也不想投靠曹操的荆州人才,慢慢汇集到曹操的麾下,尤其是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他的事业才得以飞速发展。但是,这个起步的时间与曹操、孙权相比,已经相差很远了。当时大批的人才已经被曹操、东吴所招揽,刘备在这个方面已经是先天不足。在刘备得到荆州五郡后,庞统向刘备指出荆州“人物殚尽”并非是过甚之词。

二、战争中的大批损失。

蜀汉的人才招揽本身就要迟缓于曹操和孙权,人才数量先天要少于曹操和孙权。可是即便是这样,蜀汉还在战争中接连遭受惨败,损失了大批的人才。在这些惨败中,以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最为严重。

刘备在入川的时候,给荆州配备了很强的军政人员。但是在益州之战末期,为了加强益州的力量,刘备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调入益州。在夺取益州后,这些人也留在了益州,从而无形中削弱了荆州的力量。

留在荆州的人员虽然有关羽这样的名将坐镇,可是其他的人大多是二流水平。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孙权也趁机发动了荆州之战。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公安、江陵,两地的守将傅士仁、糜芳都不战而降。

至于说其他的荆州留守人员,也大多投降了东吴,这中间还包括那个痛哭流涕的潘濬。这种情况在孟达写给刘备的辞行表章中也提到过,他说“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事实也是如此,这些荆州的军政人员中,只有廖化一人诈死逃回了刘备麾下。

在失去了荆州的军政人员和北伐的主力,刘备又使用益州的北伐主力发动了夷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失败得更惨。史书中记载,“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这一战的惨败,使得刘备的军事实力损失极大,包括刘备选拔的新一代将领丧失殆尽。

在行政人员上,刘备的损失不亚于军事人员。他为了在夺取荆州后,尽快恢复荆州的统治,专门选拔了一批行政人员,准备接管荆州。刘备为了保证这些人员的安全,特意把他们安置在危险最小的黄权军中。谁知道由于夷陵之战的惨败,黄权所部被切断后路,只得率领全军投降了曹魏。

曹丕因为这批人员的投降而欣喜若狂,他因此进行了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封赏。史书记载,“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在这三百一十八人中,曹丕封黄权、史郃等四十三人为列侯,为将军郎将者百余人。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刘备的损失之众。

由于战争的惨败,使得刘备多年储备的军政人员损失了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再加上刘备苦心经营的两支北伐的主力毁于一旦,让蜀汉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虽然经过诸葛亮的努力稳定了形势,但是蜀汉人才储备的恢复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解决的。

三、蜀汉对人才提拔使用的误区。

蜀汉本身人才数量少,储备底子薄,可是由于诸葛亮对人才的选拔使用方式有误,更加剧了蜀汉人才凋零的情况。在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后,他虽然能够团结蜀汉君臣,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生产,可是却没有能够改变人才选拔使用的局面。

首先,诸葛亮识人上有一定的偏差。刘备是以善于识人著称的,他的很多手下都是刘备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黄忠等人,这些人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虽然也选拔任用了一些人才,可是这些人大多都是平庸之辈,远不能与刘备选拔的人才相比。

比如在对马谡的看法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备的高明之处。刘备知道诸葛亮十分看重马谡,在临终前就专门提醒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结果在街亭之战中因为错用马谡而遭到惨败。

其次,诸葛亮对于人才过于求全责备。蜀汉并非没有人才,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遇到马忠,他很欣赏马忠的才能。刘备说虽然失去了黄权,但是却得到了马忠,可见天下的人才是无穷尽的。可是在诸葛亮时期,他很少选拔人才,相反经过诸葛亮的手,遭到罢免流放甚至处死的人才却不少。

由于诸葛亮被处死的人有刘封、彭羕、黄元等人,被诸葛亮罢免流放的人员中,比较有名气的人有廖立、李严等人。这些人并不是想要背叛蜀汉,只是因为与诸葛亮发生了矛盾,或者是因为诸葛亮对他们的看法不佳,就被剥夺官职,甚至处死。

这种对人才的处理方式,让蜀汉的人才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后人在评价诸葛亮诛杀马谡的时候,就说蜀汉原本人才稀少,诸葛亮还诛杀有用之人,难怪蜀汉那么早就灭亡了。如果诸葛亮不是那么求全责备,能够网开一面,对这些人才合理进行使用,这些悲剧是有可能避免的。

第三,蜀汉的政坛风气不正,内部的倾轧严重。我们看蜀汉的历史,就发现蜀汉政坛流行打小报告的风气,很多人都是因此落马的。彭羕因为受到了委屈,去向马超诉苦,结果他酒后的狂言让马超害怕。于是马超向刘备举报,使得彭羕遭到了杀身之祸。

廖立的落马也是遭到了李郃、蒋琬的举报,至于说李严也是有人向诸葛亮说他腹有鳞甲,遭到了诸葛亮的另眼看待。魏延、杨仪的死则是因为费祎打的小报告。我们从这里看到,蜀汉的政坛风气不正,是蜀汉人才凋零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蜀汉在刘备时期曾经人才济济,但是到了蜀汉末期,则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状。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客观原因是蜀汉人才储备起步晚,先天不足。再加上战争的惨败,使得原有的人才遭到极大的损失。

主观原因是在诸葛亮接管蜀汉后,在识人方面有着差距,不能大规模的选拔任用人才。同时,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过于求全责备,人才只要有错误,就贬斥不用,浪费了大量资源。再加上蜀汉政坛风气不正,打小报告盛行,人才相互的倾轧让蜀汉人才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蜀国属于四川,有奇山峻岭,也有盆地,古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属于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还有一名句叫: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说明向外的出口少,以修路为名。在峭壁上开路很费力费时,来迷惑对方,结果半夜从陈仓跑了,道路只有陈仓一条,用声东击西骗了对方。

这些都说蜀国是易守难攻之地。交通敝塞,了解外界的情况少,文化交流缺乏,信息不通。四川盆地是典型的农耕之地。与外界贸易交流少。发展受到阻碍等。是造成蜀国各种人才凋零根本原因。

谢邀。

蜀国人才调零的根本愿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网上常見问题。一亇国家人才齐齐,首先要靠君主能否礼贤下士,爱才如喝,胸怀大度,不究小节,贤才自会来投。

而蜀国刘备。不是这样的人,心胸夾窄,生性多疑,弃旧迎新。当然,有人会说:刘备邀徐庶,请诸葛,做作肉麻,是否为礼贤下士,我是否定的。这些事刘备这样做是有背景的。当時,刘备穷及渺倒,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身边只有关,张两个武夫,急于求贤寻策,才为之。

得荆州,讨益州,伐汉中,自立汉中王的战斗中,诸葛亮,法正,赵云,马超,魏延等谋士将军功不可没。但是这時侯的刘备,随着胜利的得意,一反常态,固有的本性暴露无异。在他的目中:对诸葛,赵云,马超,魏延都已不再信任,他唯一看重的法正(可惜英年早逝)李严,借以置衡诸葛(将城都军权遗托李严)以防诸葛叛逆。在汉中大捷对关羽封赏失当,诸葛谏言刘备不妥,刘备说:‘’我自有道理‘’,而后激怒关羽,造成关羽僻气北伐,刘备也不发援军。道至关,张牺牲。为了兄弟之情,不合時宜发动東征,不纳谏劝,不用大将,缪化当先锋,夷陵失败归天。

。刘备从占领益州后已不听人言,独裁自主,对现有的谋臣武将言不听,计不从,那还有社会名流贤才愿意来投,这就是三国蜀汉人才凋零的结局。刘备是‘’皇族‘’后代,其才能根本不如‘’汉贼‘’曹操能招贤纳士。也是刘备中兴无望的重要愿因。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

一、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刘备的夷陵复仇战役,两战一败,蜀汉人才大量凋零或改换门庭。

关羽、关平、冯习、张南等战死,张飞遇刺,刘封被杀,黄权、孟达等投魏,糜芳、土仁投吴……

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如蜀汉开国初,黄忠、马超两员虎将先后病亡。

三、蜀汉偏安一隅,尤其是失去荆州之后,地盘只占天下十分之一,地盘小啦,人才当然更少啦。

汉中虽然被刘备占领,但人口大都被曹操掳了北去,刘备手下文武人才属四海精锐,一旦凋零,只能从益州补充,自然日益凋弊。

孔明治蜀时,蜀汉还是人尽其才的,赵云、魏延、蒋琬、费祎、邓芝、张裔、董允均受到重用,甚至姜维、王平这些来自曹魏的降将只要有才,照样重用。当然,用错的情况也有,如用马谡守街亭,总体而言,孔明时代蜀汉人才并没有多少浪费。孔明不是不注重人才培育,主要是地盘小,人才自然也少之故。


谢谢邀请!

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

刘备能在乱世军阀混战的年月打下一片属于自已的天地…蜀国,这就如程昱所讲,刘备有雄才终不为人下,而诸葛心甘情愿的给刘备打工,不能不讲刘备的组织能力很强,把本部人马,荆州,益州几方面统一起来,为自己所用,一至对外,才有了蜀国的一片天地。

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朝野,而又没有刘备的两把刷子,自以为是,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文里整益州实力头目李严(托孤重臣之一),武打压魏延,这么个人当然只会把蜀国推向灭亡,自己又不懂军事,硬装神弄鬼,刘备在时有法正,庞统,包括孔明,(以管后勤为主),从来就是搞一言堂,从不招贤纳士,现有的人都不用,忌能妒贤,难道四川西南几省这么大地方就没有能人贤士,这就是导致蜀国衰退的主要原因,名人出高徒,还是名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诸葛孔明。

最后来不及了,培养了姜维还给他制定他的路线,关键是时间来不及了,国中文武凋零,哪有不灭之道理,难怪名人大家不看好孔明,反赞曹操就是这道理,再见!

汉末天下大乱,曹操以‘正牌汉家皇帝在我这’为广告语,注册公司,属国有企业;孙权承袭父兄多年经营人脉、基业,则成为私企老总。而这时的刘备还在摆流动摊儿经营,时刻防着城管。

假如你是学了些文化或有钱人家子弟,你会选哪一家公司去应聘入职呢?答案显而易见,相信没人愿去跟着刘备练摊儿。

当然你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事先预知到刘备终会拼到一代老大之位,愿意跟着刘备东跑西颠,栉风沐雨去打拼,且保好性命,功成后列入从龙元勋,这未尝不可。问题时世上有慧眼之人有几人,总是少数中的少数。

通常我们读《三国演义》,因为小说的倾向性在蜀汉,对主角刘备方加戏多多,总会有一种读起来,蜀汉比魏吴还猛的感觉。实则拋开演义细思下下,原本在起跑线上,刘备就没上跑道,鞋带还没系好,人家曹操、孙权就开跑了。凭什么去和曹操、孙权去争更多的研究生、本科生。

好在刘备牙硬,不服输,一点儿一点儿执著经营{这很励志},也混到了有门脸儿有业务办公楼的较大公司,可是头发却也白了,他又不甘心比不过曹国企、孙私企,于是想扩大经营,就琢磨着与私企孙总先较较劲儿,争下买卖。

结果一番较量,没争过人家孙氏,连带自己刚经营起来的几个业务部门,垮掉了一大半。

直接导致副总诸葛亮接过摊子后,发现各部门能用之人缺失严重,只得一方面急聘人,一方面在各部门亲自跑上跑下去打理,累的五十岁就体虚气喘了。

诸葛亮打理业务有一套,但在用人方面比起刘备还是逊些。有两个部门经理马谡、魏延,一个夸夸其谈,虚有其才;一个自恃是元老、前刘老总红人,还不大听套。这两人在公司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期,却都掉了链子。这都是实例,说明了在用人上,诸葛亮不如刘备。

还有个品德不佳的杨仪因为帐务文案做得好些,诸葛亮明知其心狭,还是用在重位。诸葛亮一向以自律自洁高要求自己,他违反自心原则,用了杨仪,只能是侧面说明,蜀汉是真的人才凋零了。

总而言之,刘备公司人才少的原因是:一、起步晚。、没和私企孙权合作抗衡国企,反而与孙权争买卖,大亏其本,葬了人才不少。、诸葛亮纵然是业务精英,因天时地偏已难招更多岗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只发现了姜维一人。弄得自己事事躬亲,导致身心疾劳,54岁便秋风五丈原,溘然长逝。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0
回帖

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