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

2天前 (03-07 09:24)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5268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70536
  • 回复0
楼主

《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山海经》这部书涉及地理、历史、民族、宗教、动植物、矿产、医药、科技、历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近代研究学者,把她列为百科全书。

首先,她是一部山川地理志。

《山海经》记述的范围基本是华夏故土的范围,即东到大海,西到天山,南到“两广”,北到蒙古高原。当然,有的记述已经超出了上述范围,如朝鲜、倭国、天毒及一些西域国家,还涉及越南北部的一些区域。

二是,她是古代民族志。

从《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在人文之初,氏族林立邦国比邻。按照以前公认的说法,《山海经》中共记载邦国(或称方国、诸侯、部族)95个。

三是,她是一部古代神话传说集。

书中记载有“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竖亥测地”、“羲和浴日”等神话故事。《山海经》记载的这些神话传说是我国神话传说的最早来源,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

四是,她是古代的氏族世系表,保留了远古时代的文化气息。

全书共记载人物百多人,叙述的世代关系也很多,有伏羲、女娲世系、炎帝世系、黄帝世系、颛顼世系等等,时间跨度上千年,甚至几千年,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史书中的帝王世系相互印证。

五是,她是上古时代的巫术、医药书。

中华医学起源于巫术。《山海经》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下了上古时代的医师名、疾病名,还有一些中草药及其药理。

六是,她是最早的博物书。

《山海经》形象地记录物产,记载动物127种,记载植物58种,另外还记载了一些矿产。

第七,《山海经》还是上古民族图腾总汇。《山海经》对记载的民族的记述方法分三种:一是真名记录。二是以趣闻特点作名记入。三是以图腾记录。这一部分量最大,如毕方鸟、珠树、灭蒙鸟以及蝓犬、大蟹等,这些以动物象或某种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象记录的邦国,都是记录的代表这些氏族或邦国的图腾。有的甚至用图腾记录史实。

第八,《山海经》还是中华上古科技发展简史。

《山海经》中记载了众多的上古时代科技方面的发明人,还有中华先民对天文、地理的探索过程。这些是《山海经》最精彩的地方。

第九,她是记载炎黄民族融合的历史书。

《山海经》最大的写作背景就是炎黄民族融合,书中记载了炎黄民族融合过程中发生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黄帝与夸父的战争、黄帝与刑天的战争,以及大禹与共工之臣相柳氏的战争,还有鯀攻程州之战、禹攻共工之战等等。使我们对炎黄民族融合的本来面目有一个大致地了解。

《山海经》记录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舞干戚、神荼郁垒、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虽然我沉迷于扯淡,但是我发现我真的没有的人会扯啊,有些人真的没有人任何根据的胡扯,居然把盘古开天、女娲补天说是山海经记载的神话故事,盘古这个人山海经里面连提都没提过,女娲倒是提了,大概是讲女娲的肠子纵横交替的躺在路上,这十根肠子最后变成了山海经里多次提到的十巫。

我的记忆里没错的话,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刘向的《淮南子》里,盘古开天的故事则是记载在三国时期的《三五历记》里,真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我们今天先来说说山海经里能用四个字概括的神话故事吧!

夸父追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远古的夸父部落的一个族人与太阳赛跑,他追着太阳一路跑,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他感觉十分口渴,很想喝水,于是喝光了黄河和渭河两条河流的水,但是仍旧不解渴,于是夸父就想跑到北方的大泽去喝水水,但是还没走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随身携带的拐杖被丢弃在路上,化为了一片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桃林。

涿鹿之战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在大荒的北边有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她是黄帝的女儿,天女魃。蚩尤兴兵作乱讨伐黄帝的时候黄帝命令应龙攻击冀州宽阔的的田野,应龙处蓄了很多水,蚩尤请来的风伯和雨师也操纵着风雨一同攻击,于是一时间天空中风雨大作,完全停不下来。于是黄帝命令他的女儿天女魃上前线帮助应龙,女魃到了地上,风雨就停止了,蚩尤就这样被杀了。

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参与这次战争的女魃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他所到之处,滴水不见,寸草不生。

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有一只鸟,他的外貌和乌鸦很像。头上长着花纹,嘴巴是白色的,嗯,双脚却是红色的,他的名字叫精卫,他叫的声音十分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他是严厉最小的女儿,名字叫女娃,他路过东海的时候不小心在东海溺而死。不小心溺水,而是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平,经常叫着自己的名字悲鸣,常常从西边的山上调一些幕时,想要填平东海,以报自己丧身之仇。

鲧窃息壤、大禹治水

《山海经》日: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那是上古时候洪水滔天,淹没了地上所有一切森林,天神鲧为了救人民水深火热之中,违背了天地的意志,偷偷盗窃了息壤,只能用填埋的方法治理洪水。可没想到这个方法不管用,反而被天天发现了天帝命令祝融,将鲧杀死在羽渊。鲧的尸体在羽渊里变成了一条白色的龙,三年后,这条白色的龙的肚子突然破开了,生出了一条黄色的龙,这就是大禹。大禹继承了他爹鲧的遗志,也想要治理九州的洪水,这次天地对他的态度却与他爹鲧迥然不同,是他想让他自立走了洪水,采用疏导挖渠的方法,终于治理好了九州的洪水,他也因这个伟大的功绩被封为九州之主。

巴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最后一个故事是记录在山海经海内南经里面的,这里记录了一个蛇吞象的故事。再把水带生活着,一种蛇他们能吞食大象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头。能吃了吧,蛇的肉可以不生心腹的蚊子,这种蛇身有五彩斑斓,有青色,黄色,红色和黑色交杂。巴蛇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他浑身是黑色的,脑袋也是黑色的,一般生活在犀牛生活地方的西边儿。

此外还有羲和驭日,嫦羲沐月系列和帝俊相关的神话故事,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相信每一个走进《山海经》世界的人,心中都有着挥之不去的疑问:此书到底是天方夜谭的描述?还是玄奇真理的另类表达?实际上阳Sir以为,它更像是一面魔镜:因为历代学者根据各自时代的条件与需求、以及个人的学术专长与偏爱,总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先说第一点,实际上是山海经的性质问题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解答,因为《山海经》中既有真实性的一面,又有虚幻性的一面。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生物学等都只能说明其真实性的一面,但是对于其虚幻的一面,也只能交给神话学去进行阐释了。

这里,阳Sir挑选其中影响较大的三种说法,即地理志、古巫书、神话学逐一简介之:

(1)地理志

这个说法的鼻祖应该是汉代的刘歆了,他将《山海经》的写作背景放在了大禹治水时期,那么《山海经》的作者,自然也就是曾经协助过大禹的益和伯翳等人。因为,刘歆显然发现了《山海经》中记述的很多内容与《禹贡》中极为相似,比如山川命名与物产贡赋

当然最为直接的一点是在《中山经》中,直接叙述了大禹对于天下的总结:

毕竟,在远古的历史传说中,也只有大禹及其臣子能够踏遍四海九州之地,才能获取如此详细的地理资料。

紧随刘歆其后的便是汉儒王充了,他不仅博学而且还注重亲身实践,所以对于基于实践的知识,他是支持与肯定的,在他心目中同刘歆一样,认为只有跋涉全国,见物广博的禹和益才能完成《山海经》这样的著作。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非禹、益行远,山海不造。然则山海之造,见物博也。”——《论衡》

这个观点影响不可不谓深远,之后的北朝颜之推、宋晁公武、清毕沅、郝懿行等都持此说。在如今的现代世界更是有趣,有的人试图以《山海经》去征服全世界的地域。

(2)古巫书

这个观点的鼻祖我们都很熟悉,就是鲁迅先生,甚至他还曾专门写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但是迅哥儿对于《山海经》的喜爱与研究,更多是出于其对于文学的兴趣。他对于《山海经》中那些超自然的东西,特别是神话十分关注。

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推测性结论(盖古之巫书也),认为《山海经》中很多事情的记载,都与神灵祭祀或者上古巫术有关系。

《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中国小说史略》

但实际上,山海经中的“异物”虽多,但大多以金银铜铁玉等矿产为主,“鸟兽”也并非完全虚构,而是虚实参半有一些能够在现实世界找到原型,至于《海经》以下以异国为主,神灵不多。

(3)神话学

袁珂在秉承鲁迅先生“巫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山海经》,认为神话才是其本质,所以将《山海经》称为“神话之渊府”。

袁珂将现代神话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到了对于《山海经》的研究中,并且落实在了每一条经文的解读之上,可以说经过他的努力,《山海经》中绝大多数的神话片段都得到了系统化的解读。

他的《山海经校注》可以算得上是清代以后,第一部完整的《山海经》注本,而且是专门从神话学角度去考察。但是完全站在神话学的立场,又不可避免的丢掉了其中显而易见的地理因素。

再说第二点,实际上是山海经的神话内容

关于中国神话的分类,实际上有很多种方式,这里介绍一种比较详细的七分法:

即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民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英雄神话、部族战争神话以及自然神话。

但是如果单独去看《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拥有完整叙事结构的只有8个而已,其余大多数都只能称得上是片段。我们所熟知的有以下几个: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精卫填海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北山经》

后羿射日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海内经》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海内经》

黄帝战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大荒北经》

刑天舞干戚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

以上便是对于题主两个问题的简答回答,喜欢的话记得关注阳Sir的考古学之眼!

惊!破解伏羲来源!伏羲=腹戏=包戏=包羲,甲骨文中腹=包。《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包牺(腹戏、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牺于成纪(潍坊纪台)” 。雷泽在哪里?众说纷纭。本人根据华胥为北上山东的良渚女王的推断,估计雷泽应该在山东东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舜出生在潍坊诸城,《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娱)西(戏)”,也证明了雷泽在潍坊境内。《淮南子·坠形训》记载:“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击)其腹(伏)而熙(戏、羲)。”高诱注:“雷泽,大泽也。鼓,击也;熙,戏也”。《路史》记载:“太皞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伏羲)于仇夷(九夷,在潍坊临朐九山镇),长于起城(纪城,在潍坊纪台)” 。

谢谢邀请,小竹驿站 竹下点墨,品百家之学。

《山海经》作为一部中华志怪古籍,对后世人们解读:地理、神话、民俗、宗教、科学、历史、文学等做很大贡献。

人教版小学语文书中出现的《女娲补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初一下的《夸父追日》。再说说影响较大的。茅盾先生在《中国深化研究ABC》中做出研究总结:《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追日的神话演变而来的;《庄子》里的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是有《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演化来的,再后来华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和杜光庭《仙录书》中西王母的第二十三瑶姬,最后被曹雪芹演化为《红楼梦》中的绛珠仙草林黛玉;众所周知的《庄子》寓言鲲鹏乃《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屈原所著《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中多少存在着《山海经》的影子。后世许多小说也受《山海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可以说,现在人们所描绘的神仙都是由《山海经》演变而来。

如果我们的回答有帮助到您,可以点赞、关注我们!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竹驿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轻松、自由国学圈。

《山海经》共十八篇。《汉书・艺文志》作十三篇,盖弃《荒经》以下五篇不计。其书始见于《史记・大宛传》,作者不详。刘歆《山海经叙录》及《论衡》、《吴越春秋》皆云禹、益作。以今考之,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到汉初时楚人所作。古代神话传说,赖是书而得保存其崖略。

而神话传说是远古朝代的人民群众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非现实的想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一种集体口头创作,是原始社会里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

《山海经》一书尤以系据图为文,未加雕饰,于朴野粗犷笔墨中,每可见古代神话传说本貌。有晋郭璞注,清吴任臣广注,毕沅校本,郝懿行笺疏等;其中郝书尤精。其中著名的神话传说有:

精卫填海。见《山海经・北次三经》。是说在发鸠山上,生长着许多柘树。那里有一种鸟,样子象乌鸦,花头,白嘴,红爪,名叫精卫。这个名字是按照它的叫声而取的。它本是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有一次去东海游玩,被淹死在那里,于是变为精卫,常常衔西山的树枝、石子,以便填平东海。这个神话是古代人民与自然斗争的反映,表现了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的顽强毅力。

夸父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两耳各穿一条黄蛇,两手各握一条黄蛇。它名叫夸父,是后土的孙子,信的儿子。他不自量力,想追太阳的光影,把它在禺谷(太阳落的地方)捉住。他渴了就去饮黄河水,喝了不足解渴,又想去大泽,没有走到就死了。又《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和太阳竞走,进入了太阳光圈。口渴了,就去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水不够喝,又想去北方喝大泽的水。没有走到,就渴死在路上。他抛下的手杖,变成了邓林(毕沅认为“邓林”就是“桃林”)。夸父在与自然斗争中死了,但他是敢于向自然挑战的英雄。

启得天乐。启又称夏启、夏后启。传说中大禹的儿子,夏朝的君主。在神话里,他是带神性的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应为“启”,汉人避景帝讳,改“启”为“开”)。开上三嫔(同宾)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这是说,在西南海的外面,赤水的南面,流沙的西面,有人两耳各穿一条青蛇,驾了两条龙,名叫夏后启。他曾三次上天作客,得到《九辩》和《九歌》而下凡来。在二千仞(古代以八或七尺为ー仞)高的大穆之野,启把它改编为《九招》,并进行演唱。在《离骚》和《墨予・非乐上》里,还有启放纵享乐而导致内讧的记载,这是说他不是贤君,得天乐反使他走上了败德的道路。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参见诺亚方舟)、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鲁迅还专门写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家中仆人长妈妈为他买来一本《山海经》,给他带来的那份惊喜,还两次特别提到"九头的蛇".

《山海经》18卷分别如下: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

第十八卷

.《海内经》,共四篇;内容是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0
回帖

《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